话语权力 第34期

时间:2022-08-29 02:41:25

摘要:福柯认为,话语是一种权力关系,而不是思想自由的表现,在任何社会里,话语一旦产生,即刻就受到若干程序的控制、筛选、组织和再分配,每个阶级、 集团、个人都受制于权利,也都行使着权利。影片《国王的演讲》里国王乔治六世正是这样一个典型。

关键词:福柯 话语权 国王 媒体

王小波在《沉默的大多数》中表示过,话语即权力。而福柯认为,话语对人们发挥控制、操纵、压迫和解放的功能。《国王的演讲》中乔治六世作为英国王室的代表,他拥有话语权,但话语权力却也造成他个人内心的紧张、压抑、痛苦挣扎。影片中存在多个话语主体——王室、媒体、民众,国王的话语权力隐性地受到这几个话语主体的影响或者说制约。

一、王室权威赋予的话语权——国家象征

影片一开始便有一排字幕:1925年,英王乔治五世统治着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他命自己的次子约克公爵为在伦敦温布利举行的帝国博览会致闭幕词。”当乔治六世的妻子伊丽莎白·鲍斯-莱昂初次去找医生罗格时,他们之间有这样一段对话:

伊丽莎白:我丈夫需要在公开场合讲话。

罗格:或许他该换个工作。

伊丽莎白:不行!

罗格:签了卖身契吗?

伊丽莎白:差不多!

在英国君主立宪的政体下,国王虽为一个国家的象征却没有实权,但是他拥有话语权,拥有的也只有话语权。在此政体下的国王乔治六世,在公开场合演讲是他的日常事务之一,也是王室成员必备的技能,然而童年的阴影让他患上严重的口吃,这使他变得自卑、孤独,特别是当他面对父亲和哥哥两者的双重“压迫”时,这种自卑感更加强烈。他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进行王室形象的维护与国家形象宣扬,在民众的心理,国王这个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下的产物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符号与精神信仰。

20世纪30年代,纳粹活动猖獗,眼看战争即将来临,老国王乔治五世向儿子艾伯特显示了自己的担忧:“希特勒震慑了半个欧洲,另一半被马歇尔·斯大林掌控,谁来保护英国免遭纳粹军队和无产阶级的侵犯,你能行吗?”作为国家的象征,国王的言行举止代表着王室威严,正是这样的权力赋予,常人眼里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国王实际上并不自由,他并不能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有严重口吃的艾伯特对公开演讲极度恐惧,但作为王室代表,他必须这样做,因此他的“演讲”工作如同“签了卖身契”一般。这恰好证明了福柯所说的话语支配人,每个阶级、 集团、 个人都行使着权利,也都受制于权利。

二、媒体与公众权力赋予的“演员”角色

西方经济大萧条期间,老国王乔治五世在收音机前进行圣诞演说后,对艾伯特言传身教:“抬头面对话筒,直视它,当它是个平民,拿出你的皇家气派。”当艾伯特告诉父亲自己恐怕读不了时,国王这样说道:“如果读不了,这该死的东西能毁了一切,过去一个国王要做的事情就是穿上正装摆摆样子别掉下马,现在我们必须进入平常百姓家,去讨好他们。所谓皇室家族,已经降为最低等的平民,我们变成了演员。”

老国王的话语里隐含了两层意思:技术的进步使得媒体的传播手段和社会影响力大为提升,媒体已经成为王室与平民阶层之间交流的一个重要工具,同时媒体也如同一个监视者,为民众监督着王室、议会等统治阶层的言行。在君主立宪制的政体中,社会结构已经不再是曾经的二元结构,民众的选择以及支持是王室维持尊严和形象的重要力量。因此,王室必须在媒体面前扮演好角色,通过媒体以示对民众的关注和尊重,也利用媒体展现王室残存的高贵与权威。

平民有选择的自由,而王室成员却无法自由选择自己的一切,包括爱情、婚姻,影片中爱德华八世选择与辛普森夫人共度一生而招致王室、议会、民众的舆论压力就是印证。同样,极度害怕在公开场合讲话的艾伯特必须硬着头皮进行演讲,因为他的身份决定他别无选择,他们需要通过媒体当好一个“演员”,讨好民众。

媒体的话语权利在影片中得到彰显,影片中每一次演讲,都会有媒体元素出现;同样,民众对公共事务的关注和参与,也提升了他们在王室心中的地位,以至于王室需要充当“演员”来讨好他们。艾伯特的每一次演讲都有民众的身影。影片在最后将这一场景发挥到极致,从BBC直播室到寻常百姓家的炉边、工厂车间、广场、医院、议院、皇宫门口……,国王从小小麦克风里发出的声音牵动着每个人。

根据福柯的权力理论,权力是一个充斥着整个社会机体的具有生产性的网络,国王与媒体、民众之间便形成了这样一个网络,他们都有权力,也都受制于权力。

三、媒体与国王——各取所需之下的话语较量

20世纪20—30年代,广播业和电视业兴起,BBC作为全国性公共媒体,它成为公共事务的主要信源,普通民众参与国家事务的桥梁纽带,媒体与政界之间的关系也因此更为复杂化。

作为一个整体,媒体已经成为社会整合的中介力量,大众传媒通过有选择性地强化(或弱化)现有的“倾向”或大众文化中的某些元素,有效地影响公众舆论。此时话语权更多地集中在大众传媒一方,所以才有了影片中乔治五世在BBC的话筒面前的全神贯注,乔治六世在面对话筒时的极度紧张与恐惧,他们的声音需要通过媒体传到千家万户,他们的一切言论都在媒体的“监督”之下进行,这两个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统治者在小小的话筒面前却失去了言论自由,没有真正的话语权。

乔治六世当政期间正值德国、意大利纳粹疯狂侵略扩张,国王的身份需要他鼓舞国民士气,告诉人民现在国家处在危难时刻,保卫国家是最重要的国家事务,要让每个英国人都关注它,只有通过BBC才能做到。国王需要媒体,虽然媒体的存在有时会“剥夺”他的话语自由。而BBC则借国王的演讲提升自身对公众的影响力,尤其是政治影响力,以获得英国政治体系内一个得到认可、值得尊敬的地位。

媒体与国王之间实际上就如福柯所论述的权力关系网,二者在这张权力网上流动着,既是权力的服从者,又是使用者,在国王和媒体之间,话语变成了一把双刃剑。

对乔治六世来说,话语权是与生俱来的,却也是他的“生命不可承受之重”。《国王的演讲》让我们看到了话语权力下一个国王内心的挣扎、矛盾、挫败与成功。也有力地响应了福柯的话语权力理论,权力控制话语,话语衍生出权力,二者相互依赖,相互转化。

上一篇:外公的教堂 下一篇:近年文化事件流行新词的产生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