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书写的力量与《金陵十三钗》叙述范式

时间:2022-08-29 02:33:30

身体书写的力量与《金陵十三钗》叙述范式

[摘 要] 表演艺术中演员身体具有日常身体和表演身体双重性质。电影中人物的身体仪式化后具有某种形而上的审美意义。影像中人物形象在动态中完成个性塑造,进而完成人物形象的审美演进。构建身体表演仪式化就是审美意义迁移化过程。身体表意系统的多重构建凸显了《金陵十三钗》特有的叙事范式,传递着身体书写的内涵及力量,思索着在现代性语境下人性的多维。影片即通过呈现身体表演而着眼于人文思考,企图在呈现中建构当下世界应有的精神维度。

[关键词] 身体表演;审美;叙事范式;人性

 “电影正是通过躯体(而不再是通过躯体的中介)完成它同精神、思维的联姻。”(吉尔?德勒兹语)电影史上,将身体与精神联姻的作品很多,归结于人类的身体已借助文艺复兴的旗帜从“原罪”的阴影里走出来了,由此,身体表演在很大层面上成了演绎个性与尊严、英雄与国家的表征代码。毕竟,电影人物形象的展现是一个个身体表演的过程。早在爱森斯坦时代电影就开始熟练使用女性及孩子在战火中殒命的表现手法来引导观众的情感和思想,传递身体演绎革命的大意及家国的概念,人性的多重维度与生命价值的多样。这种电影创作模式成就了很多革命历史题材影片。

张艺谋电影《金陵十三钗》改编自严歌苓的同名小说,表现的题材是二战中沦陷的南京城里卑小人物的命运。现就这一影片文本叙述范式作一探讨。

一、构建表演身体的仪式化过程

《金陵十三钗》叙写的是在沦陷的南京城内一个小教堂里发生的故事,表现的是教会人员、中国军人、秦淮河、唱诗班女学生的遭遇。影片是以小集体的生存状况反映历史宏大叙事主题,折射人性的光辉,完成了用身体来书写的拯救与被拯救、抗争与自赎等精神的仪式化表达。影片文本意义指向的是在战争极端环境体验下的个体生存状态,凸显他们各自的价值观取向,这一指向关乎人类普世的哲学观问题。

作为电影语言的身体(表演身体),它既是一种表意语言,本身又是“人”的全部载体,它还具有实用性质和自然审美意义(日常身体)。当电影中人物身体成为电影语言,日常身体成为表演身体,身体所具有的社会意义就成为电影阐释的重点。《金陵十三钗》中入殓师、士兵、和女学生的身体成了影片的话语中心。约翰作为入殓师和牧师前后呈现出不同的身体话语,入殓师的不端形象和牧师仁爱形象呈现给观众的审美差异迥异。同样,秦淮在完成向教会女生服装、发型等身体元素转换后,她们的身体语言完成了由日常身体向表演身体的转换,呈现了一群普通女人在极端环境下的人性光辉。

表演身体仪式化,是审美移入的仪式过程。通过建构表演身体的仪式化,将导演想要在影片中传达给观众的认知及理念,并以审美的形式通过人物的身体表演进而移入到影片中,让一个个角色成为具有审美性的对象。

约翰以善良战胜懦弱完成自我救赎。约翰的职业是个入殓师,他酗酒、爱钱、好色,在教堂里到处找钱,却发现了酒,随后又被玉墨等秦淮艳女这群不速之客的千娇百媚所打动,更是一见钟情于赵玉墨而企求寻欢作乐。在日本兵突袭教堂,女学生时,内心跌宕起伏之后,终于在邪恶面前他选择了挺身而出,他在救女学生的同时开始了自己的第一次灵魂救赎。此时,个人身上的“善”勇敢地站出来,战胜自己身上的“恶”,战胜自己身上的懦弱,战胜自己的贪念,成就了人性应该坚守的品质。当玉墨等人提出替代女学生去演出之后,他的灵魂再次得到洗涤,完成了自我灵魂的救赎。贝尔这一角色以其动态个性演变因有着基督式的博爱逐步走入观众审美视野里。

卑微舍生取义完成自我救赎。秦淮艳女们进入教堂后,与教会的女学生发生身份及心理冲突,从女学生们的眼神和争抢厕所等细节表露出来。秦淮们化的身体呈现,搅动了入殓师和女学生们的心理。在教堂经历日本兵突袭后,她们身体发生变化,同时心灵上的蜕变也在悄然发生。豆蔻为了年轻的中国军人浦生,勇敢地跑回青楼,但没能活着回来。当女学生打算集体自尽以逃开日本兵的时,秦淮女子们不惜舍命要求替女学生去死。即使她们曾经卑微,她们在战争中蜕变为美丽的花朵,为了保护柔弱的女学生们,她们慷慨大义,勇于舍弃宝贵的生命,这些普通的小人物身上散发着人性大义的力量。

血性的抗争凸显民族的自救和个体的觉醒。与一些新时期的革命历史题材影片一样,本片也用商业类型片的叙事策略来包装“民族记忆”和“革命记忆”。在《金陵十三钗》中,我们看到了中国军人的血性。李教官本可率领作战小分队弃城而逃,即使作为军人,惨不忍睹的战场景象也让他们惊恐、发狂,内心的恐惧更是如影随形,每个人都在死亡边缘挣扎着。但这些中国士兵遇到了一群正在被日本兵追杀的教会女学生,激发起他们中国军人的血性,他们义无反顾地去奋战守护这些“战争之花”。当李教官将生命垂危的年龄最小的战士浦生送到教堂,招来们的责骂。有着不同诉求的群体之间的冲突成了戏剧性看点。他请求们照顾一下这个还是孩子的军人,然后在一旁守护,选择继续与敌人战斗,守护教堂里的这些残弱的生命。直到最后一刻,他与敌人同归于尽。通过书娟的视觉,我们看到了军人的勇敢,感受到了战争本身的压抑与残酷;我们看不到痛杀敌人的英雄主义狂欢,而是以一种平民化的视觉来重新阐释战争语境中的英雄,表现出战争语境中个人的人性冲突、悲哀、无力与恐惧。

受众在感受这些个体在战争这一极端环境下的体验的同时,也思考着残酷的生死背后,对生命的价值应有的认识。

二、身体表意系统的多重构建

(一)电影叙事方式

影片通过书娟的视角传达着对人物身体的隐秘体验。第三方叙述是个自由游弋的个体视角,时而旁观时而消失在电影文本里均不会破坏整体叙事感,反而使我们更深入地接触那段历史的其他人物和事情,将大历史变革时间节点上的人与事从历史的边缘推到了我们关注的前沿。教会女学生的清纯、秦淮歌女的妩媚娇艳、李教官的杀身成仁、约翰的人性苏醒,四条线索在浩劫之城的废墟里各自铺展并最终汇聚,编织出一幅远超个体经验的“历史”画卷。影片的重点叙事是借助女性的身体维度的表演去表达抗争与拯救的“家国”命题,呼唤人性的拯救与自赎。

上一篇:物美价廉组多灯 下一篇:电视新闻中犯罪报道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