诠释地球生命力报告:1998—2010

时间:2022-08-29 02:28:50

诠释地球生命力报告:1998—2010

摘要:《地球生命力报告》应用地球生命力指数、生态足迹和水足迹3个指标描绘了全球自然生态系统的状况与变化趋势,以及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可再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程度。本文在简要解读1998年至2010年的全部8期报告核心内容的基础上,认为人类对生态系统的衰退尚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人们的生活方式应有所改变。只有认识到保护自然是为了人类自身的健康、财富和福祉,而不是维护生物多样性本身和只有意识到自然在维护人类健康和生活中所起的核心作用时,人类才能更好地维护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关键词:地球生命力报告;地球生命力指数;生态足迹;水足迹;世界自然基金会

中图分类号:P967

文献标识字码:A

为阐明全球自然生态系统的状况及变化趋势,以及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可再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程度,即生态系统能提供给人类供给与服务的可持续性和人类对其的需求程度,世界自然基金会(World Wild Fund for Nature)会同伦敦动物协会(Zoological Society of Londun)和环球足迹网(Global Footprint Network)等机构自1998年以来已连续了8期《地球生命力报告》(Living Planet Report,以下简称《报告》)。由于该系列报告应用了大量系统的生态环境数据,创建了衡量全球生物多样性健康状况与变化的《地球生命力指数》(Living Planet Index,LPI),并辅以反映人类对于自然界能够提供生态资源和生态服务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土地和水资源的需求的指标《生态足迹》和《水足迹》。《报告》发表以来广受关注。

1 地球生命力指数不断下降

1998年以来,《报告》便采用了一个重要的综合指标《地球生命力指数》(LPI)来衡量全球生物多样性状况与变化趋势。LPI由陆域、淡水、海洋生物群落三个独立的指标所组成,每个系统赋以相同的权重。LPI力图涵盖全球大部分生物多样性物种的陆域、淡水和海洋生物系统的变化,以1970年的值为100,以此来比较脊椎生物物种与种群生物多样性的时空变化。

《报告》收集与利用的数据也在不断的增加,2000年所关注的陆域(森林)、淡水和海洋生物总群分别为319、194和217个,2004年第5期《报告》中陆域生物系统中除森林外,还包括草地、热带草原、沙漠和苔原等生态系统,全部脊椎动物大约有3000个种群,1100个物种,指标计算方法也由五年的统计值调整为一年的统计值。2006年《报告》归纳了1970-2003年期间全球逾1300多个脊椎动物物种约3600个种群的变化趋势,其中695个陆栖物种、274个海洋物种和344个淡水物种,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动物。2010年的LPI的计算追踪了将近8000个脊椎动物种群的变化趋势,并计算1970-2007年37年间所采用物种的平均变化值。虽然1998年至2010年的8期报告中数据量不断增加,统计方法上也有所不同,但得出的结论始终是连贯的,这也许是迄今为止所能见到的反映地球生态系统健康变化状况最为完整与权威的数据。

数据显示,LPI基本上一直在下降。以1970年为基准,至1995年的25年内LPI已降低了30%,这可以看作在此阶段生态系统所能为人类提供的再生资源产出与服务减少了30%,其中森林、淡水、海洋生态系统指数分别下降了10%、50%和30%。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上世纪90年代以后LPI下降的速率有所加大,1990年至1995年期间LPI年均下降3%,其间淡水与海洋生态系统指数平均每年分别下降了6%与4%。2000年的《报告》表明,1999年LPI比1970年下降了33%,同期森林生态系统指数、淡水物种种群指数、海洋物种种群指数分别下降了12%、50%和35%。此后数年的《报告》中LPI总体上一直处于下降的趋势。2010年《报告》虽然采用的脊椎物种的数据量远大于先前,同样显示了1970-2007年间全球LPI下降近30%的事实。尤其是热带生态系统,尽管近年采取的一系列保护措施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效应,但总体上下降的物种数量远远高于上升的物种数量。据相关统计,目前平均每天有70多个物种从地球上永远消失,全世界有9400多种动植物正濒临灭绝。

2 生态足迹不断超越生态承载力

生态足迹是1990年由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的Mathis Wackernagel和William Rees所构想,并被迅速广泛应用于监测生物资源和推进可持续发展之中。生态足迹是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或者全球的生存所需要的、能够吸纳人类所排放废物的、具有生态生产力的地域面积,是用于评估人类对环境可持续性的量度和权衡人类过去和现在对地球可更新资源需求较为直观的指标。因此生态足迹可以看作是人均消耗资源和人口数量的函数,并归结为每种消费品的生物生产面积。2000年开始,《报告》将生态足迹与生命地球指数一起,作为人类需求对资源压力的第二个指标。

生态系统服务、生态承载力和生态盈余是与生态足迹密切关联在一起的三个术语。生态系统服务是指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及所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与效用,可看作人类从各种生态系统中所取得的利益,包括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支持服务与文化服务。生态承载力是指一个地区所能提供给人类的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的总和,它表征区域生态系统供给人类自然资源和生态服务的能力,也就是满足生态足迹需求的所有可再生资源的能力。生态赤字或盈余是生态承载力与生态足迹之差,它反映该区域人口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状况和及其可持续性。生态足迹会因人口规模、人均消耗量及资源的有效性而变化。

生态足迹与地球生命力指数两者的结合,可提供我们这个星球生态系统安全和人类压力对其影响的至关重要的信息。2000年《报告》带来的警示是:1961年至1997年人类的生态足迹增加了一倍,而几乎与此同时LPI却下降了33%。遗憾的是,以后的报告中,始终延续着这一变化,即人类的生态足迹一直在增大,而LPI指标却不断下降。

生态足迹超越生态承载能力的势头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并一直攀升至今,2007年全球生态足迹是1966年的2倍。2001年人类的年均生态足迹高于人均生态承载力0.4全球公顷,超出约21%;2007年人均生态足迹为2.7全球公顷,超出人均生态承载力1.8全球公顷的50%。也就是说,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人类社会对自然资源消耗的速度超出了地球的可再生能力,到本世纪起地球已无法依靠自身再生能力来满足人类的索取,从需要1.2个地球到2007年的1.5个地球只用了6年的时间。人类正在过度消耗自然资源,当生物圈的生产能力跟不上人类消费和产生垃圾的速度时,LPI就会下降,这意味着我们这个星球的生态环境在不断地恶化,人类不是利用自然所能提供的“利息’在生存,而是在消耗自然的“本金”。以2007年为例(表2),人类生态足迹为180亿全球公顷,而生态承载力仅为119亿全球公顷,生态超载50%,即需要1.5年地球才能再生人类一年所消耗的再生资源和吸收所排放的CO2等废物。

3 水足迹备受关注

目前世界上有约70个国家面临人类需要但不能再生的水资源的压力,全球已有约2/3的国家正面临着中度或严重的水资源短缺,水资源问题在许多国家与地区正日益受到关注。2008年的《报告》除了沿用LPI与生态足迹外,开始采用水足迹作为第三个度量人类对自然压力的指标。这三个指标的结合为我们提供了更为完整的生态系统健康和人类对生态系统需求的信息。

水足迹表示个人、企业、国家与地区因生产和消费所占用的水资源量。水足迹的概念与生态足迹相似,是计算生产物品和服务过程中整个产业链直接与间接所消费的水资源量。一个国家与区域的水足迹由二部分所组成:内部水足迹与外部水足迹。生产和提供用于国内消费的产品和服务所需要的水资源量称为内部水足迹,而消费进口物品的水资源量为外部水足迹。从全球范围来看,16%是外部水足迹,即这部分水的消耗是国际贸易的一个组成部分。按水利用类型,水足迹由绿水、蓝水与灰水足迹三部分所组成,绿水足迹为农田所蒸发的储存在土壤中雨水的水资源,蓝水足迹为消耗使用的淡水水资源,灰水足迹是社会生产与服务过程中所产生的污水水量。

虚拟水是消费产品及服务过程中易被人们忽略的“看不见”的水量。如一件250克重的全棉T柚衫,从棉花生产到成衣水足迹为2700升,同理消耗1公斤牛肉的水足迹为15500升。有了完整水足迹的概念,人们便能清晰地了解到为什么世界人均水足迹为1240立方米,相当于半个标准游泳池的水量那么大。

4 全球生态改善任重道远

4.1 人类对全球生态衰退尚没有足够的重视

从上世纪中期开始,科学界在不同的场合,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对保护我们的星球做出了呼吁,各国政府部门与首脑也以不同的方式强调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特别是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所制定的《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联合国的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对世界资源利用的《千年生态评估》、“千年发展目标”等均表达了世界各国对保护生态环境的决心。这也意味着上世纪90年代以来,人类在维护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向千年发展目标方向迈进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人类似乎已感受到了所设计的美好远景。遗憾的是受自然资源不断衰退、地球生命力指数下降、生态足迹增长、温室气体排放量不断加大、极端贫困人群减少指标难以达到等一连串负面因数的影响,尤其是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京都协议》、《哥本哈根峰会》的不尽人意,及2008年全球性经济危机,对千年目标等带来的负面影响,对所有国家无论穷富都具有现实与潜在破坏性的冲击,又加重了我们对这一共同的星球往何处去的忧虑。

1998年《报告》中对人类过量使用自然资源提出了警示,强调了1961-2005年间人类对生物圈的需求增加了一倍以上,人类的生态足迹已是生态承载力的1.5倍。如果人类按照目前的速度消耗地球资源,到2050年人类在一年内将消耗掉相当于两个地球才能提供的全部自然资源。这些令人吃惊的预警虽然鲜有表示怀疑的声音,但并没有引起实质上的充分重视,以致至今尚没有好转的迹象。其原因之一是资源衰退对人类的影响往往具有隐含性和滞后性,因此人们没有像对待经济衰退那么重视,各种媒体也只是做一次综合性的报道了事,国际社会也只是表示关切而已,似乎只有在经济繁荣、世界太平的基础上人类才有精力来重构大自然生态系统。实际上,自然生态系统一经破坏,要将其恢复必然付出更大的代价,而且在某些方面是危险与不可逆的。自然生态环境的衰退也必将会影响到我们下一代赖以生存的基础,“代际公平’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将会因此而止步。也许只有认识到保护自然是为了人类自身的健康、财富和福祉,而不是维护生物多样性本身,人类才能更好地维护我们这个星球。

4.2 贫困人口是生态衰退最直接的受害者

2010年的《报告》分析了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生态足迹的差异。2007年代表经济最发达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31个国家占全球生态足迹的37%,而东盟10个成员国和53个非洲联盟成员国加在一起的生态足迹,仅占全球12%。

从1970年至2007年人均生态足迹变化的趋势来看,高收入国家与中等收入国家均有所增大,而低收入国家却在降低。2007年全球人均生态足迹为1.8全球公顷,略低于中等收入国家的人均生态足迹,而高收入国家人均高达5.8全球公顷,是低收入国家1.3全球公顷的4.5倍。与此同时低收入国家的LPI却不断降低,这对低收入国家与人群的发展具有的影响,也显示了高收入国家与人群是掠夺自然资源的主体,是“受益”的群体。虽然全球的福祉均依赖生态服务,但LPI的下降对贫困人群的影响最为直接,因为他们更多的依赖自然资源生存和改变他们的贫穷现状,但缺少清洁的水、土地和自然资源,他们摆脱贫困变得更困难。

4.3 生态足迹60%是碳足迹

生态足迹的增大,CO2占据了很大的比重,1961-2007年生态足迹增大了一倍,而碳足迹增加了11倍。1998年第一份《报告》至今,全球CO2的排放量增加了35%,CO2的足迹已占总足迹的50%(表4)。CO2的排放的增多导致大气中CO2浓度的升高是气候变暖的重要原因。

1996年二氧化碳排放量为2400万吨,是1961年的3倍,人均4吨。如果要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达到稳定的水平,必须削减50%才能恢复到1990年的排放水平。目前,80%CO2排放的主要来自城市。据预测,2050年城市人口要达到63亿,随着城市的人口的不断增加,即使维持在目前的消耗水平,到2050年也需要2个地球的生物资源供给人类消耗。因此,降低碳足迹是降低生态足迹和我们能在这个星球上安全生活的重要条件。

4.4 人口增长及其消费观念增大了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世界人口的高速增长无疑是增大生态环境压力的一个重要因素。1961年全球人口为30.8亿,全球总生物承载能力是总生态足迹的一倍,几乎所有国家的资源都能满足自身的需求。2007年全球人口是1961年的2.1倍,而总生态足迹却达到了4倍,远超出人口的增长速度,充分说明人类对自然的索取量增幅加速的事实(表5)。

人类面临过度消耗生态资源已是不争的事实,科技的发达虽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生物承载力从而为人类提供更多的资源,但这决不是无限的。因此,只有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改变我们对大自然毫无节制的索取,才是改变这一状态的根本出路。必须树立经济增长不能以索取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理念,如效仿美国、阿联酋等资源高消耗型的生活方式,我们需要4.5个地球;而如果维持在印度目前的水平,只需要半个地球。

人们必须清楚的意识到,保护自然的最终目标不仅仅是为了维护生物多样性本身,而是为了人类自身的利益,而只有意识到自然在维护人类健康和生活中所起的核心作用,认识到维护生态系统、保护自然是为了人类自身的健康、财富和福祉,人类才能更好地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和生物群落,才能更好地维护好我们这个星球,而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和立刻行动。

上一篇: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企业财务风险评价 下一篇:上市公司定向增发股权收购所得税筹划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