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子弹飞》中喜剧与暴力场景的应用

时间:2022-08-29 02:16:42

《让子弹飞》中喜剧与暴力场景的应用

[摘 要] 姜文是一个具有强烈个人情怀和个人符号的电影导演,他能同时将“喜剧”和“暴力”这两种似乎不搭调的元素运用在他的电影中。纵览整部《让子弹飞》,处处充斥着喜剧元素和暴力场景,让人开怀大笑的同时也得到了强烈的视觉冲击。这次的《让子弹飞》再一次为“喜剧”正名,那就是真正的喜剧是高智商者的游戏,其取决于讲故事的手段,而不是故事本身有多深奥。本文先阐释《让子弹飞》中喜剧元素的运用,接着分析这部电影的暴力场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 《让子弹飞》;喜剧;暴力

姜文工作室的名字是“不亦乐乎”,而他导演的电影《让子弹飞》在上映第一周就收获了1.8亿的票房,不得不说姜文真的是不亦乐乎。除了票房上的成功,观众也给了这部电影非常好的评价。票房和口碑上的双重成功,让姜文再一次成为大众的关注焦点。也许是吸取前一部电影《太阳照常升起》“叫好不叫座”的教训,姜文给《让子弹飞》打出的宣传旗号就是“让观众看得懂”。确实,《让子弹飞》拥有紧张曲折的故事情节,细致惊奇的黑色幽默,连环上演的斗智斗勇,再加上众星云集的阵容,所有这些看点都让观众不亦乐乎。毋庸置疑,《让子弹飞》已经碰撞出2010年华语电影的最强音。

姜文是一个具有强烈个人情怀和个人符号的电影导演,他能同时将“喜剧”和“暴力”这两种似乎不搭调的元素运用在他的电影中。纵览整部《让子弹飞》,处处充斥着喜剧元素和暴力场景,让人开怀大笑的同时也得到了强烈的视觉冲击。本文先阐释《让子弹飞》中喜剧元素的运用,接着分析这部电影的暴力场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让子弹飞》中喜剧元素的运用

也许还有人记得前几年的《疯狂的石头》,其中的喜剧色彩非常引人深思。这次的《让子弹飞》也是如此,再一次为“喜剧”正名,那就是真正的喜剧是高智商者的游戏,其取决于讲故事的手段,而不是故事本身有多深奥。一直以来,我们的主流文艺作品都背负着“文以载道”的名声,厚重感似乎成了艺术片的标示。但是,中国人拥有世界上最强的幽默感,而且是高级幽默。所以,电影中喜剧元素的运用根本是游刃有余。果不其然,《让子弹飞》的问世,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真正的喜剧电影。

(一)台词的喜剧性

《让子弹飞》这部电影最让观众印象深刻的估计就是它的台词了。在这部影片上映之后,网络上流传了大量《让子弹飞》中的台词,如“霸气侧漏”等,甚至还有不少网民为每一句台词做详细注解,点出其渊源、用途等。一时间,《让子弹飞》成就了一场关于语言的狂欢。

毋庸置疑,《让子弹飞》的台词具有很大的喜剧性,曾经有一位电影学家说过,喜剧台词具有两大特征,一是戏谑,二是讽刺,而这两点特征在《让子弹飞》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影片刚开幕,葛优饰演的人物在火车上题诗:“要有风,要有肉;要有火锅,要有雾; 要有美女,要有驴! ”了解我国新文化运动初期现代白话诗典故的人看到这首由葛优题的诗就会明白,这句台词就是根据当时现代白话诗的戏仿。之后,影片中还出现大量似是而非的台词,如:“如果你活着,早晚都会死;如果你死了,你永远都活着!”“江湖本无路,有了腿便有了路。”所有这些台词都会让观众会心一笑,因为它们都是对经典名言的戏仿,从而彰显出不一般的“笑”果。

此外,《让子弹飞》中还有很多插科打诨式的台词,如“他们打的不是我屁股,打的是您的脸啊!”听过这句台词的观众没有不开怀大笑的。的确,《让子弹飞》正是通过这种语言手段的设计,为影片营造出幽默诙谐的喜剧效果。

(二)细节的喜剧性

在一部影视作品中,若一个细节具有喜剧效果,可以被称为噱头。这个细节往往是出人意料,甚至是荒诞无理的,这种荒诞可以让观众觉得自己比影片中的人物聪明,有智慧,从而油然而生一种优越感和成就感,并因此而产生心理满足。

整部《让子弹飞》处处有着出人意料但又让人忍俊不禁的喜剧细节。也许观众对影片开头那气势磅礴的镜头记忆尤深。冒着蒸汽的火车在铁轨上呜呜地奔驰着,让人不由得感叹科技的先进。但是等到镜头拉开后,才发现那辆火车是由一群马在拉着,属于纯“人工”的运作。这种马拉火车的视觉冲击,让观众立刻产生一种荒谬感,觉得不可思议。如此一来,《让子弹飞》在刚开头就吊足了观众对影片的“胃口”。

《让子弹飞》也确实没有让观众失望,随着情节的展开,观众发现充满喜剧性的噱头越来越多。比如,张麻子冒充县长的第一个晚上,张麻子把枪递给县长夫人,一脸严肃地对夫人说:“我若有冒犯夫人的举动,你随时可以干掉我!”但是镜头一转,却看见张麻子的另一只手放在县长夫人的胸部,这种语言和动作的反差让观众不得不发笑。再比如,六子被别人逼死后,大家来参加他的葬礼,兄弟们挨个向六子告别,对着他的墓碑发誓要为他报仇。当时的气氛似乎有些沉闷和伤感,但是镜头一转,观众看到六子的墓碑是一个比画成六字的手势,这种独树一帜的墓碑一扫刚才的沉重气氛,让观众觉得匪夷所思的同时也啼笑皆非……

(三)喜剧明星的使用

《让子弹飞》的明星阵容十分强大,除了姜文自己这位影帝以外,还有周润发和葛优两位影帝。在这三位演员中,姜文算是不擅长出演喜剧角色的,而葛优确实是目前国内最受欢迎和认可的喜剧演员之一,而周润发在早些年也出演过大量的港式喜剧。从演员阵容上来看,姜文有意将《让子弹飞》打造成喜剧电影。

在电影中,周润发扮演了两个角色,一个是恶贯满盈的黄四郎,还有一个是形象猥琐的替身。在扮演替身时,周润发的表演十分夸张,角色演绎得恰到好处。但不可否认,《让子弹飞》的喜剧功能还是主要靠葛优这位专业喜剧演员承担起来的。影片中,葛优的形象让观众一看到他就想笑,而他收放自如的表演大大调和了姜文本身带着的凌厉霸气和周润发的港式味道。另外,影片中的某些台词只有靠葛优的嘴说出来才具有独特的“笑”果,如葛优回忆起自己与县长夫人的感情,故作深情地说道:“那年我十七岁,她也十七岁……”毋庸置疑,此台词一出,观众必会笑成一片,不是说这句台词有多么可笑,而是借由葛优的表演才具有如此好的“笑“果。

有人说《让子弹飞》是一部喜剧电影,确实如此,整部影片充满了笑点,演员游刃有余的表演、诙谐幽默的台词给观众带来一场视觉的盛宴。但另一方面,除了喜剧效果,暴力场景的应用算是《让子弹飞》的另一大特色了。

《让子弹飞》中暴力场景的应用

《辞海》对“暴力”有明确解释:“暴力有两种意思,一是政治活动和阶级斗争中所使用的强制性力量;二是侵害他人财产和人身等权利的行为。”由此可见,暴力属于现实生活中的社会问题,比较常见。作为电影中的重要场景,暴力与场景一样,一直被人所诟病,所以很多电影导演都在积极寻求表达暴力的最佳方式。而在中西方电影中,暴力的表达方式有着非常大的差别。我们中国电影一般都会将暴力进行美化,以诗一般的语言含蓄表达出来;而西方电影中的暴力表达十分直接,电影导演偏爱于将残暴的镜头和血腥的场面直接呈现给观众,使他们得到感官上的刺激。《让子弹飞》这部电影有着很多暴力场景的运用,而片名就在无形中透露出该片的暴力元素。但是,正如作家何宏所说的:“很多观众认为《让子弹飞》这部电影在弘扬暴力美学,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的,但是我认为这部电影与一味宣扬暴力是有本质区别的,它张扬的是一种对社会正义的朴素追求,是一种桀骜的血性,是一种真正的理想主义,观众在看完这部片子后会有一种淋漓尽致的畅觉。”

(一)六子的死

《让子弹飞》中的六子是张麻子的好兄弟,毋庸置疑,他是一个英雄,他的死非常悲壮。为了对付张麻子,黄四郎的狗腿子胡万决定从六子入手,他诬陷六子吃了两碗凉粉却只付了一碗的钱。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血气方刚的六子用刀子活生生地剖开自己的肚子掏出凉粉,鲜血喷成了扇形,六子的脸被疼痛扭曲了,但是他证明了每个人的人格是不可侮辱的。六子死了,场面十分血腥。观众为他的死伤心,但也被他的勇气所折服。在此,姜文别出心裁地将“六子切腹取粉”的故事用暴力场景呈现给观众,也将曲折离奇的故事推向了高潮。姜文紧紧抓住了观众的“窥私欲”,这种欲望驱使观众迫切想知道六子的肚子里究竟有什么东西。可以说,姜文用一种非常暴力的方式,与观众一起将六子“置于死地”了。

六子不是白死的,他的死为张麻子及其他的兄弟留在鹅城提供了很好的理由,他们要为六子报仇,改变鹅城的腐朽状态,打倒黄四郎。张麻子发动革命不为钱也不为权,只是为了给自己的兄弟报仇,还鹅城一个太平。要发动革命,暴力是不可缺少的。在电影中,张麻子为了革命没少花心思,他向群众发银子,但是群众因为惧怕黄四郎的势力而将银子全部上缴给黄四郎;给群众发枪,群众也不敢用。直到最后,张麻子当着大众的面砍下黄四郎替身的头,群众才敢肆无忌惮地闯进黄四郎的家。砍下黄四郎替身的头的一刹那,张麻子身上沾满了鲜血,那个画面非常暴力,非常血腥,但又耐人寻味,替身的死标志着鹅城革命的成功。一场暴力革命终于画上句号。

(二)马邦德的死

《让子弹飞》中马邦德的死也非常耐人寻味。可以说,葛优扮演的马邦德是影片中最出彩的人物之一。一直以来,葛优的演技都得到观众的认可和追捧。在其悲喜难分的深奥表情中,一转眼又会露出滑稽相,然后在滑稽中又透露出一丝悲怆,这种种表演叠加在一起,令人匪夷所思。在《让子弹飞》中,马邦德十分贪财怕死,但又圆滑狡黠,同时还能透露出一丝妩媚可爱,所有这些特征都十分符合他的骗子身份。与张麻子刚强有力的形象截然相反,马邦德阴柔委曲,猥琐谄媚,两个人的形象一张一弛,确实十分般配。为了生存,本是县长的马邦德不得不谎称自己是师爷,同时游走于黄四郎和张麻子之间。后来,因为自己夫人的死,马邦德还是和张麻子连成一线,当他被炸死在装满银元的马车上时,张麻子还是冲了过去,送了他最后一程。当时,马邦德只剩下上半身,下半身被炸飞挂在树枝上。这一幕,对观众来说触目惊心,心有余悸,场面十分暴力。马邦德一开始就是为了求财才做县长,最后被炸死在钱堆里,也算是圆了他的梦,虽然他已经无福消受了。

在如今的电影市场上,喜剧电影不少见,暴力电影也不稀罕,但是能将喜剧和暴力完美杂糅在一起的,《让子弹飞》做到了。现在的观众胃口越来越大,不能只是依靠一些噱头就想满足他们,《让子弹飞》的成功给电影创作者提供了有力的借鉴,提供了良好的创作模式参考。

[参考文献]

[1] 喻灿,周金金.《让子弹飞》:一部很给力的贺岁大片[J].电影文学,2011(06).

[2] 张之扬.告别革命与继续革命——《让子弹飞》与“后革命”时代的革命想象[J].现代中文学刊,2011(01) .

[3] 谷青.电影中的暴力美学[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04) .

[4] 刘柳.论暴力美学在当代影片中的运用[J].社会科学论坛,2008(05) .

[作者简介] 王中田(1965— ),男,山东滨州人,硕士,滨州学院中文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典文献学、先秦两汉文学。

上一篇:解析影视动画艺术的原型意识与角色创造 下一篇:电视业“明天”的七个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