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电力企业人工成本动态管理

时间:2022-08-28 05:26:12

初探电力企业人工成本动态管理

【摘 要】从人工成本管理理念与策略入手,建立人工成本分析与控制模型,分析人工成本状况并预测其变动趋势,采取分级预警、调控的措施,实现企业人工成本动态管理。

【关键词】电力企业;人工成本;动态管理;分级预警

一、人工成本动态管理的内涵

人工成本管理作为现阶段电力企业经营管理过程当中最为关键的组成部分之一,从电力企业人工成本效率的实现角度上来说,人工成本管理所发挥的重要意义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当前的实际情况在于:受管理观念、市场调节、成本支付以及管理体系缺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电力企业人工成本管理工作的开展始终处于较为尴尬的局面当中,进而也就无法充分发挥人工成本管理在提升人工成本效率中的重要作用,亟待改进。

通过对人工成本指标进行科学分析,以人工成本增长状态与水平状态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指标为量化指标,建立人工成本分析控制模型,客观评价人工成本增长与经济效益之间合理的投入产出关系,并建立分级预警机制,控制人工成本支出,实现对人工成本的计划、核算、预警、调控等各环节的动态管控。

二、人工成本分析控制模型

人工成本动态管理体系由四部分组成:基础体系、监控体系、分析体系、调控体系。如图1所示。

1.基础体系

基础体系的内容主要包括组织机构设置、人员配备、权责关系、信息系统、管理目标等。

(1)组织机构及人员设置

按照人工成本动态管理四大体系的划分,基础体系的设计与运行由企业战略规划部负责,监控体系由财务资产部负责,而分析体系、执行体系则由人力资源部及各直线部门负责。尤其是财务部与人力资源部,承担着人工成本日常管理的绝大部分责任,因此,在人工成本动态管理上需要加强沟通,以确保企业人工成本动态管理不脱节。

(2)确立动态管理目标

在确定人工成本动态管理目标时,应强调三点:1)成本投入是约束条件下的最优化问题,人工成本的投入总量受制量本利分析确定的盈亏平衡点;2)人工成本总额上升并不可怕,关键是要通过有效的管理使企业的经济效益与人工成本同比例提高;3)人工成本的水平、结构和产出三者之间的关系变动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要根据市场需要、技术创新等多方面因素进行有机协调。

2.监控体系

监控体系是人工成本信息数据采集、衡量、判断和评价的综合性技术环节,主要由人工成本分析指标、人工成本衡量标准和动态控制区间构成。

(1)明确分析指标

常用的人工成本分析指标主要有:人工成本总额、人均人工成本、人工成本工资含量、人工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人事费用率、人工成本利润率等。可以将人工成本分析指标按照总量指标、结构指标、比率型指标进行分类。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取舍。

(2)确定衡量标准

建立人工成本衡量标准的方法主要有两个:会议研讨法和专家咨询法。人工成本衡量标准是人工成本动态管理的关键,直接关系到企业对自身人工成本状况的理解和判断。在建立人工成本衡量标准时,要根据企业经营战略、历史数据进行分析,结合市场和电力行业特点来确定。

(3)设定控制区间

在明确人工成本分析指标和人工成本衡量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公司发展战略,结合财务实际状况,建立人工成本动态控制区间。

3.分析体系

分析体系主要是通过计算监控体系中的指标,建立分析控制模型,对照衡量标准,判断企业人工成本所处的状况,分析人工成本动态变化的趋势,建立分级预警机制。

(1)建立分析模型

从增长状态建立企业人工成本的弹性控制模型;从水平状态建立企业人工成本的比率控制模型。然后将两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形成综合控制评价体系,建立分析模型。如图2所示。

①弹性控制模型

通过人均人工成本增长率与人均增加值增长率、与人均销售收入增长率、与人均总成本增长率的比值,来评价人工成本投入的经济效益,通过对人均人工成本变动幅度分别与人均增加值、人均销售收入、人均总成本变动幅度的比值进行弹性控制,把人工成本水平的提高控制在经济效益和投入产出水平所能允许的范围之内,实现公司人工成本的综合弹性控制。具体公式如下:

人工成本综合弹性计算公式:

X=0.4E1+O.4E2+0.2E3;

E1=(L-L0)/(V-V0);

E2=(L-L0)/(S-S0);

E3=(L-L0)/(C-C0);

式中:X表示人工成本的综合弹性;

E1平均人工成本的利润弹性;

E2平均人工成本的销售收入弹性;

E3平均人工成本的总成本弹性;

L、L0分别表示当年、去年人均人工成本;

V、V0分别表示当年、去年人均利润值;

S、S0分别表示当年、去年人均销售收入;

C、C0分别表示当年、去年人均总成本。

②水平控制模型

以行业平均的劳动分配率、人事费用率、人工成本占总成本比重这三个比率指标为参照,衡量分公司与行业对应比率指标的偏差程度,实现从分配水平的角度控制人工成本,保证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具体公式如下:

人工成本综合偏差率计算公式: (下转第129页)(上接第127页)

Y=O.4Dv+0.4Ds+0.2Dc;

Dv=(rv-r1)/rv;

Ds=(rs-r2)/rs;

Dc=(rc-r3)/rc;

式中:Y表示企业、行业人工成本综合偏差率;

Dv表示企业劳动分配率与行业劳动分配率的偏差率:

Ds表示企业人事费用率与行业人事费用率的偏差率:

Dc表示企业人工成本含量与行业人工成本含量的偏差率;

r1、r2、r3分别为企业当年平均的劳动分配率、人事费用率、人工成本含量;

rv、rs、rc分别为行业当年平均的劳动分配率、人事费用率、人工成本含量。

③综合控制评价体系

从人工成本的增长状态进行弹性控制,从人工成本的水平状态进行比率控制。在进行人工成本动态分析时,将弹性控制指标和比率控制指标进行综合考虑,建立了人工成本指标分析与控制模型,分析人工成本变化趋势。

(2)实行分级预警

在动态控制区间内,依据人工成本分析控制模型,参照动态管理衡量标准,建立人工成本动态管理分级预警机制(分为良好状态、一级预警、二级预警、三级预警),通过分级预警机制,及时采取相应调控措施对人工成本支出进行调控,实现人工成本的动态调控。

双向控制型:O

比率控制型:x>1,0

弹性控制型:O

双向失控型:x>1,y

4.调控体系

调控人工成本是一项系统工程,贯穿于电力企业经营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全过程,调控人工成本的具体途径有:

(1)优化组织管理模式

以业务流程为主导,建立公司的组织架构,明确各部门职能。

(2)梳理和精简业务流程

通过对业务流程进行全面梳理,明确业务流程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优化调整。

(3)合理定员定岗定编

合理定岗定编是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工作的重中之重,是节约活劳动、降低人工成本的基础工作,有利于调动广大员工积极性,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

(4)严把员工入口管理

实行人员需求计划统一审批,统一组织招聘制度,严把人员入口关。同时,将用工总量控制目标纳入绩效考核,并把人均劳动生产率作为主要考核指标。

(5)建立最优用工模型

在进行岗位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每个岗位的不同性质,明确各岗位的任职资格,包括专业知识、工作能力、人格特质等多方面的内容,建立最有用工模型。

(6)建立健全培训体系

结合公司改革发展、职工队伍建设和能力素质提升需要,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培训体系。一是全员培训,请知名专家学者现场讲座、视频宣传新知识、新理念;二是领导干部培训,新提拔领导干部培训班和行政主要领导干部培训班等,提升领导干部能力素质;三是各种取证培训,结合企业需求和资质需要,举办各种取证的考前培训体系;四是管理培训、岗位培训、技能人才培训的培训体系,全方位提高各类管理人员和技能人员的工作素质和业务能力。

(7)动态调控岗位薪酬水平

建立以效益为导向的薪酬分配动态调整机制,采用员工个人薪酬与绩效结果挂钩,动态调控岗位收入水平,优化人工成本结构。一是制定关键岗位人员最低收入参考标准,指导薪酬分配向关键岗位倾斜,确保薪酬增长向骨干人才和一线职工倾斜,增加人工成本投入的有效性。二是制定公司内部岗位收入指导标准,指导公司内部收入分配,调整各类岗位收入分配关系,避免个别岗位分配比例失控。三是实现薪酬与绩效结果挂钩。公司制订绩效考核相关文件,根据工作内容设置关键绩效指标、考核分值。对于能量化的岗位工作指标全部予以量化,以当月完成的工作量确定当月的绩效奖金,充分发挥绩效奖金的调节作用。四是建立内部薪酬数据分析制度,建立典型岗位薪酬数据库,定期对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及时进行调控,避免各类人员收入比例不合理,人工成本支出不合理。

参考文献:

[1]彭旺贤.国有企业人工成本调控模型[J].国有资产管理,2011(11):51-55.

[2]陈盛春,肖征,卫丽.企业人工成本预测预警制度的建立[J].机械管理开发,2004(10):89-90.

[3]张效科.企业人工成本分析与控制方法研究[J].会计之友,2009(6):41-45.

[4]唐国保.电力公司员工薪酬激励机制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0(4):45-47.

上一篇:在高职市场营销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的价值 下一篇:试论机械制造企业财务预算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