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话教育”不是好教育

时间:2022-08-28 05:05:48

“听话教育”不是好教育

前不久,我们到一所小学调研,随机走进一间教室,里面没有教师上课,但孩子们个个坐得端端正正,全班同学姿势统一,两只胳膊放在桌上,小脸朝向黑板,几乎目不转睛,桌上课本更是放得不歪不斜,甚是板正,却没有一本是打开的……陪同的老师讪然道:“我们学校教师少,一人包一个班,任课教师给调研组拿材料去了,学生们暂时上自习,你看,孩子们还算听话,虽然老师不在,却一丝不乱……”

望着一个个神情肃穆、正襟危坐的“听话”孩子,我们就问:“同学们,这节是什么课?”孩子们异口同声:“语文课!”“为什么不打开课本?”“老师没布置作业!”“那你们这节课自习什么?”“坐着!”听着同学们整齐、响亮稚气的回答,我们的心战栗起来:“可怜的孩子们,你们真是太听话了,因为没有老师讲课,因为老师没有布置作业,上课20分钟了,还在正襟危坐,课本不掀,目不转睛地盯着空空如也的黑板,什么也不做,就这样默默地坐这一节课吗?”

其实,这种情况并非个例。我们的孩子从小接受的就是“听话教育”。“在家里要听家长的话”,“在学校里要听老师的话”,“好孩子要听话”,“听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作为一个成长中的、各方面都还不够完善的孩子,这种心理需求尤为强烈。既然听话能受表扬,听话就是好学生,学生当然就会向听话的方向努力:上课守纪律、坐端正、不言语;细心听、认真记;不发言、不插话,教师提问,让回答,便回答,不让回答,绝对不会抢着答;教师布置的作业,按时完成不拖拉,但绝不“自作主张”额外加……长此以往,听话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教师说什么,学生便听什么;教师讲什么,学生便学什么;教师让怎样做,学生便怎样做……这种情况下,出现本文开头案例的情形便也算不上什么稀奇事了。

事实上,我们要求孩子听话的本意是让孩子懂事、守规则、讲秩序,这本没有什么错误。但不幸的是,在实际的教育中,为了使我们的教育“整齐、划一、方便、省力”,我们便把听话无原则地“迁移”到了整个教育体系,滥用到了教育的各个环节,事事都奉听话为圭臬,使我们的教育成了听话教育、学习成了“听话学习”。听话教育的泛滥,严重阻滞了学生的自主意识、抑制了学生的自主能力,剥蚀了学生的独立思维,扼杀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创造能力。

所以,我们的教育,首先要保护孩子的“好奇天性”“淘气本性”,让孩子能够开动脑筋,自我思考、自主学习,学会创新,然后才是对孩子进行讲规则、守纪律的听话教育。绝对不要反其道而行之,以牺牲孩子的“自主、创新”为代价,让孩子成为缺乏自信、没有思想,任听话摆布的傀儡。

不破不立。只有打破旧规矩,才有可能创出新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自主学习、善于创新是第一位的,讲规则、守纪律的听话是第二位的。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自主意识、创新能力的世纪新人,就要把听话二字从教育的辞典中驱逐出去,让听话远离教育!

(摘自《教育时报》,有删节)

上一篇:将国学经典《弟子规》渗透到德育工作中的思考... 下一篇:全员德育新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