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班级管理中的心理误区

时间:2022-08-28 05:01:53

谨防班级管理中的心理误区

【摘 要】班级管理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现代的班级管理应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遵循教育的普遍规律,及时发现并解决班级中存在的问题。本文结合班主任的日常工作实践,对班级管理中因四个心理效应——“马太效应”“破窗效应”“超限效应”和“禁果效应”的不当运用而产生的问题进行逐一诠释,以使各位班级管理工作者力避进入班级管理中的误区。

【关键词】班级管理 心理 效应 误区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9-0170-01

在班级管理中,现已有越来越多的班主任重视和运用心理效应来促进班级管理工作,提高自己的班级管理水平。然而我们在运用心理效应的同时,还应该注意避免一些心理效应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 马太效应

《圣经》中“马太福音”一章里有这样一句名言:“凡是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美国著名哲学家罗帕特?默顿发现了同样的现象,即荣誉越多的科学家,授予他的荣誉就越多;而对那些默默无闻的科学家,对其作出的成绩也往往不予承认。他把这种现象命名为“马太效应”。

我们的班级管理也经常陷入“马太效应”的误区。表现为在班级中有问题的学生常常得不到应有的帮助,而好学生却备受关注,经常受到表扬,有更多做事的机会。比如在自习课上一优等生和一学困生说话,扰乱了课堂纪律,班主任发现后常见的做法是:当众批评两个学生后,又单独与优等生谈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耐心地进行教育,唯恐优等生“学坏”;而对待学困生则完全不同,缺少进一步的引导。这些类似的现象在班级管理中随处可见。

可见,班主任在处理同样事情时,出现了截然不同的想法和做法。优等生得到过多的偏爱,学困生却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这种暗合“马太效应”的做法容易使学困生的自尊心受到打击,造成“破罐子破摔”的恶果,而优等生的“有恃无恐”也容易滋生一些毛病,从而给班级管理带来不利影响。

二 破窗效应

破窗效应源于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辛巴杜于1969年进行的一项实验。后来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以该实验为基础提出了“破窗效应”理论。理论认为:若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

班级管理中的“破窗效应”也是造成班级混乱的因素之一。在班级管理中我们经常遇到以下现象:班内某同学上学没穿校服,班主任不予理睬,过两天我们就会发现班内不穿校服的学生越来越多;班内某同学脚下有一张废纸,我们不去提醒,结果地面上就会出现更多的废纸;班内个别同学在课堂上开小差,自习课上闲聊、喧哗,老师不及时加以制止,不久班级就会像一个无序吵闹的市场,一发不可收拾。

班级一旦出现“破窗效应”,接下来问题就会层出不穷,班主任工作就会处于被动状态。所以,班级管理无小事,班主任有时需要“小题大做”,防止“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及时修补好“第一扇被打碎的窗户玻璃”,做到抓好每一件小事,不放过每一个小错,使“破窗”难成“效应”。

三 超限效应

美国著名幽默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称之为“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常见于班级工作的表扬与批评中。如对于班内某学生犯了错误,我们对其进行批评教育,经教育后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问题,而这时班主任唯恐学生认识不深刻,继续喋喋不休地进行说教,这种重复的刺激只会使学生听不进去,甚至出现顶撞情绪。同样对某一学生表扬过多,听惯了表扬的学生也会漠然置之,起不到应有的激励作用。

为了避免“超限效应”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的出现,班主任应对学生本着“犯一次错误,只批评一次”,“有一次成绩,只表扬一次”的原则,不作更多的重复批评、重复表扬,更不能老账新账一起算。如果觉得实在有必要重复,可以灵活地把握,注意分寸,尝试换个角度、换个说法。

四 禁果效应

“禁果”一词源于《圣经》,讲的是夏娃被神秘的智慧树上的禁果所吸引,去偷吃禁果,而被贬到人间。这种禁果所引起的逆反效应,称之为“禁果效应”。后指越是禁止的东西,人们越想要得到手。禁果效应最常见于班级管理中的早恋问题和网络问题。如对待男女生交往过密的问题时,我们经常会不分青红皂白直接扣上“早恋”的大帽子,苦口婆心地劝说,甚至对他们的交往加以控制,但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班主任越是强调中学时期早恋的坏处,学生就越有尝试的冲动,造成抽刀断水水更流的局面。因此,我们在处理类似问题时,不能将问题简单化,不要把不好的东西当成禁果,以至于增加了这些东西对学生的吸引力。更不能一味地禁止、堵截,而应做好引导工作。

多元的社会文化让现在学生的心智过早地成熟,心理也变得更为复杂多样。作为班主任,我们不仅要学会运用科学地方法管理班级,还要巧妙地用心理学知识为班级管理服务,并不断地结合班级管理实际,不断学习、不断总结反思,避免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陷入误区。

参考文献

[1]刘儒德等著.教育中的心理效应[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唐全腾著.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上一篇:咬文嚼字 第19期 下一篇:从“总经理”变做“CEO”,从管理走向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