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桥建筑研究思路

时间:2022-08-28 02:19:22

廊桥建筑研究思路

摘要:木构建筑体系中廊桥建筑可以说是其殊的一种,因其作为桥梁的上部结构,较少得到建筑学界的关注而研究成果稀少。近年来学界学者对于浙南以及福建北部地区的木拱廊桥有深入且细致的研究,然而古徽州地区尚有大量特色鲜明、设计精美的木构廊桥建筑并未得到建筑家们的关注。本文在现有少量研究基础上从建筑功能及构造体系的角度对古徽州地区廊桥建筑遗存做出归纳介绍,初步的试探性的研究古徽州地区的廊桥建筑的独特性和它们的价值所在。

关键词:古徽州;廊桥建筑;徽派建筑;木构;砖木结构;建构

1廊桥建筑的研究价值

梁思成先生曾经说:“从中国传统沿用的‘土木之功’这一词句作为一切建造工程的概括名称,可以看出土与木是中国建筑自古以来采用的主要材料。”[1]土木之功不仅仅是土木工程领域的研究对象,也是建筑学科所研究的对象。那么既是桥梁之作又有建筑构筑覆盖的廊桥,便是综合了二者特质的一类特殊建筑物种或者说是桥梁物种。它们既具备桥的功用又有着遮风避雨的建筑物的功能。处身于学科的交叉点,廊桥这样一个建构物在建筑学界的研究相对较少,然而其自身却兼有建筑、桥梁和结构材料等综合领域的研究意义。近年来建筑学界对于大跨度木拱廊桥的研究从兴起到逐渐丰满。精巧的木拱结构在下部使得桥梁跨越水系,木拱上部结合地域建筑特色的木构架建筑覆盖其上为人们遮风避雨。这些研究基本集中于浙南以及福建北部地区,这些充满浪漫和诗意的“风雨桥”当然不仅是“木拱”这一类特殊结构的廊桥,我国民间仍有大量设计精巧、造型别致和富有文化趣味的廊桥建筑值得我们去关注和研究。本文所要初步探究的便是富有徽派建筑特色的徽派廊桥建筑。

2古徽州地区廊桥建筑的独特性

古徽州是早年的行政划分之名,指的是如今的安徽省下辖的歙县、绩溪、黟县、休宁、祁门和江西省下辖的婺源六个县。当然,徽派建筑的辐射范围远不只局限于此六县。与浙闽廊桥不相同的是,古徽州廊桥跨越水系的桥体下部多为砖石结构,而上部覆盖的建构多为砖木结构或单是通透的木构架。上部结构的建构方式与徽派民居一致,所展现的外部风貌也与徽派民居风格相符,尤其是其中的砖木结构廊屋,因而笔者大胆称其为“徽派廊桥”建筑。徽派民居建筑的研究近些年成果已多丰硕,皖地内各学院和设计机构都花费大量精力在其上,富有徽派特色的设计元素也相应地多被运用在当今的各类建筑设计当中。布局自由灵活、相对内向的合院、狭长多进深、层层叠叠的封火山墙结合着灵活多变形式的坡屋面,远观白墙黑瓦自在错落的矗立于小尺度的村巷边,宁静秀美的建筑风貌与徽派浓厚的文化气息相融相渗,使得徽派民居建筑在我国的民间建筑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徽派廊桥建筑以其独特富有趣味的形式,并且廊桥建筑在徽州民居村落中多处于村落的水口处。水口对于徽州古村落来说不仅仅是防卫导向等功能上的意义,更多也包含了风水、文化和精神上的意义。徽州文化以水示财,进入村口的重要节点便是一座驾于水系之上的桥。而这座桥所承载的又不仅是交通空间的意义,它是进入桃源村落的开启之路,是离别与相会之所,处于对这个小小交通空间太多的文化与心理需求,便成就了我们今日所见的廊桥建筑。徽派廊桥的内部空间多似徽派园林建筑的做法,桥内两侧栏杆扶手处设美人靠来提供座椅休憩,使得这个空间有了得以提供人们稍长时间停留的人性化构造。这些徽派廊桥的屋顶多为简洁的双坡,复杂的也只是局部抬高处理。而徽派廊桥建筑下部桥体的结构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砖石券拱,依据跨度不同分单券和多券;一类是间隔布置的石墩体。不论是以上的哪一类,桥体上部结构的建构及形式均与下部结构呼应设计。徽派廊桥的上部桥体的结构也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和徽派民居一样的结构形式,砖木结构;一类是单纯的木结构。砖木结构的桥上部建筑,用砖砌筑了部分片墙,结合徽派建筑马头墙、园林景墙等形式建造,具有一定的空间围合性,因而防风避雨的效果更好,也就是说其私密性更强一些。那么,第二类纯木构架的徽派廊桥上部桥体便更纯粹的体现了中国木构建筑的建构精神,如有建筑界学者所言“木建构文化则应该更适应温暖而潮湿的南方地域”[3]如徽派民居的结构特质一样,穿斗式的木构架多灵活的运用于这类廊桥上且不做任何墙体围合,纯粹的木构架梁柱体系加之屋面支撑木构系统,有的甚至做出了斗拱这样的中国建筑体系里的高规格构件。不论是从建筑的建构角度还是建筑的风格角度,徽派廊桥建筑都具有其独特的研究价值。

3古徽州地区廊桥建筑的现状

古徽州地区廊桥建筑现存的遗迹已然不多,多数为近代仿古复建,少数为遗迹修复保存。因而意识到其宝贵价值并予以重视保护便是本文原旨之一。在古徽州地域范围内的如婺源县、黟县、歙县、休宁县均有廊桥遗存,且部分仍处于使用之中。笔者列举的徽州廊桥建筑保存状况依旧堪忧,由于风雨桥地处位置和木构建筑的不耐腐蚀性,对于桥身来说雨水的侵蚀是致命的,尤其是纯木建造的廊桥上部桥体(如图1)。

4古徽州地区廊桥的建筑

4.1上部木结构廊桥

4.1.1黟县屏山村水口廊桥

屏山作为黟县的一个千年古村落,尚存有百余栋古民居和七座古祠堂,村口的廊桥给人以“小桥流水人家”的清新别致味道。屏山廊桥为近代修建,下部桥体为石构单拱券桥横跨于水口之上,上部桥身为两侧共八根立柱的四榀小型抬梁式木构架。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由此当地工匠的精巧手艺可见一斑。廊桥的立柱立于方形石柱础之上,比例修长,两层梁架的月梁均有着柔和的曲线且在梁头雕刻象鼻。斗拱构建富有皖南地区的建构趣味性,如计心造斗拱中用卷云式构建填实。桥内部沿柱边设美人靠座椅,柱间雀替简洁精美,壁板为网纹。其一侧挂有三幅神像,彩绘画像已然失色,其中两幅为雷公和电母,祈求风调雨顺桥体稳固。

4.1.2歙县呈砍镇水口廊桥

呈砍镇四面环山,有一座建于元代的小廊桥,体量不大,名为环秀桥。近年来古建筑修复专家对于该桥被打捞发现的原构建进行了编号整理和修复工作,使得这座元代的精美小廊桥的风采还能够为我们一睹。环秀桥桥下部为石板叠砌的石墩,上部为四榀穿斗式木构架,典型的南方建筑构架方式。每榀构架以穿枋穿起四根细长立柱,使得桥体显得轻盈空灵。呈砍廊桥可以说是典型的徽派纯木构廊桥的代表。

4.1.3江西婺源彩虹廊桥

婺源的彩虹桥建于南宋,距今已八百余年,是古徽州最古和最长的廊桥,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廊桥之一”。这座廊桥历代都有维修,桥长140m,桥面宽3米多,桥体下部结构为四个石构墩础,廊桥桥身在石墩处做了高起的着重处理,使得百米长的桥身形成有韵律的高低错落。桥体上部为穿斗式加局部抬梁式的木构架,沿桥做美人靠,桥身纯粹木结构,远观宏伟壮观,可以说是皖南地区廊桥建筑的杰作。

4.2上部砖木结构廊桥

4.2.1歙县北岸镇廊桥

北岸镇廊桥建于清代中叶,是徽派廊桥中造型较为另类的一座。桥体下部为石砌三拱券,桥长33m,宽4.7m,高6m。桥体上部是砖木结构,两侧桥身均建以白墙,很似徽派民居,由马头墙造型的山墙面上桥。临水面开有小型的观景窗,可以说是徽派廊桥立面较为封闭和保守的做法了。当然这座风雨桥的避雨效果自然是好的。

4.2.2歙县唐模村廊桥

唐模村有“水口园林第一村”之名,水口之上的廊桥名为高阳桥,建于明代,高阳桥为檀干园十座石桥之主桥,是古徽州仅存保留完整的双孔廊桥。桥体下部为石砌双孔券,桥体上部建有五开间的屋子。这座廊桥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展现了原有的砖石砌筑墙体,并未附加白色灰泥,且桥体一侧有石构栏杆、一侧俨然是间宅屋的立面,使得建筑外观丰富有趣。

4.2.3歙县许村廊桥

许村源于东汉,位于村口的这座歙县廊桥亦名为高阳桥,初建于元代,是一座双孔石墩砖木廊桥。明弘治年间改为石拱桥,嘉靖年间重修时增建了廊桥。清康熙年间再修后基本为现在之形。桥体下部为石砌双拱券,造型非常优美。桥体上部为徽派民居白墙黑瓦中间一间高起的做法,桥临水侧开几扇圆形、方形和六边形的窗扇,细致秀美。桥内设佛龛以供远行之人祭拜。

4.2.4休宁县拱北廊桥

作为今安徽省内最长的古廊桥,始建于宋代,明万历年间、清乾隆年间均有重建,和婺源廊桥下部结构相似均为四个石砌墩,不过长度较之不及,此桥长七十余米,宽5m。然而此桥的上部结构为砖木结构,局部木结构开敞,桥墩之上均做了廊屋。因而形式上虚实间隔,非常的雅致。

5古徽州地区廊桥的建筑研究价值

汉宝德先生在其论著里提及:“在历史上,尤其是在文化初创的时代,科技与文化是分不开的,谈中国的建筑文化而不谈结构体系,等于没有接触到问题的核心。”[2]这篇文章笔者对于徽派廊桥建筑做了简单的列举和归类,所采用的分类方式便是定义每座廊桥上部建构的结构体系及构造材料。本篇作为探索之引,行文粗浅,举例挂一漏万,然而徽派廊桥建筑的学科研究价值是远远值得学界重视的,因而还待再行深入田野调查与大量的学科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1]梁思成.《中国建筑绪论》,写于1964年,收入《梁思成文选》第四卷,第340页.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

[2]汉宝德.中国建筑文化.三联书店,2011:242.[3]赵辰.立面的误会.三联书店,2007:97.

作者:章玲玲1 翟佳伟2 单位:1.安徽新华学院 2.安徽省轻工业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

上一篇:智能控制技术的建筑研究 下一篇:循环经济下政府绩效审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