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高中数学构建有效课堂的策略

时间:2022-08-28 12:43:47

浅议高中数学构建有效课堂的策略

摘要:新课改实施以来,国家对高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挑战,构建有效的高中数学课堂成为共识。本文就高中数学有效课堂的构建谈一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高中数学 有效课堂 教学策略

不管是在新课程背景下,还是过去的教学活动中,不管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手段、在什么样的教学理念下,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是在课堂上有效的时间内,让学生尽量轻松地、牢固地掌握更多的知识,提高各方面的能力,从而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主要形式,因此要提高数学学科的教学质量,关键要提高数学课的课堂教学效果。有效的课堂教学就是要在尽量短的时间内,教师采用科学地教学手段使学生在迅速获取知识、提高技能的过程中提高能力,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增强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在新的理念下,如何建立高中数学有效课堂呢?

一、以学生为本,创建和谐课堂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教师要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数学课堂应该是群言堂,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语言阐明自己的观点,对于学生的发言,教师要及时做出肯定、否定、点拨、追问等明确的反应。另外,教师对学生的关注,直接影响学生注意力和课堂学习的效果。譬如当某些学生走神时,教师就应该给予适当的提醒。而认真听讲积极举手发言的同学们也需要一些鼓励,教师的一个赞许的微笑,或者一句表扬的话,都将成为学生努力的动力。

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感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将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可以说,问题意识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保护问题意识。学生的情绪对他们的智力活动影响很大,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会使学生情绪处于最佳状态,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思维。教师要重视学生提出问题的情感因素,积极为学生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形成学习数学的心理自由、心理安全,同时要通过语言、动作、表情传递给学生一种亲切、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使他们感到老师是最可信赖的。只有这样学生才敢于提出问题,才会提出问题。其次要加强思维的训练,产生问题意识。怀疑、寻根究底是问题意识产生的两大主要思维,为了激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培养他们怀疑、寻根究底的思维与精神。教学设计上,应多留给学生探索的时空,特别要给学生提供探究发现、尝试错误和猜测检验的机会,鼓励学生质疑提问,鼓励学生向教师挑战、向课本挑战,向权威挑战。最后要创设数学情境,激发问题意识。

三、提倡教学方式的最优化、多样化

教学方式是指实现教学目标所采取的一切手段、技术、途径。有效的教学方式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力保障。

任何一种教学方式,都不是万能的,教学方法选择的最优化实质也包含了教学方式的多样化的含义。就一堂课而言,教学方式的多样化表现为课堂教学纵向上是多样化的,即在一堂课上,教学可能会使用几种不同的教学方式,例如,讲授、探究、讨论、操作等。就不同的课而言,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又表现为不同课堂教学所采用的主要教学方式是多样化的。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同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多种机会。

高中数学新课标明确提出“倡导探究性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的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因此,我们在选择教学方法过程中,应尽可能采用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当然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并不是唯一的教学方式,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我们在实施探究式教学的同时,仍然大力提倡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四、善于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教师来说,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教育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现代化教学手段,其显著的特点有四点:一是能有效地增大每一堂课的课容量;二是减轻教师板书的工作量,使教师能有精力讲深讲透所举例子,提高讲解效率;三是直观性强,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四是有利于对整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小结。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需要从实际出发,寻找最佳结合点,才可得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五、注重数学实验

与理化生一样,数学教学也同样需要实验。数学实验是数学教学中一种十分重要的方式,它对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思维,发掘其探索精神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讲授“异面直线”概念时,叫学生拿出两根木棒,让他们摆弄出各种位置关系。在摆弄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种很特殊的位置关系,两根木棒既不平行也不相交,更不在同一平面内。通过以上实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探索新知的欲望,使学生深刻理解了异面直线的概念。这样将静态的知识通过实验转化为动态的实际问题,激发了学生饱满的学习热情,促进了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精神,同时也体现了数学这一学科的工具性特点。

总之,要提高新课标下课堂教学效益,必须对新课程标准进行认真细致的研读,从而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课堂教学要做到以人为本,尊重认知规律,尊重个性差异,时刻把握学生的学习脉搏,以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以为了将来有更大的发展为归宿,给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思考、积极探索、乐于合作的状态中,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

参考文献:

[1]郑旒信.展望后课标时代[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9(10)

[2]赵国忠.教师最需要什么[M].杭州: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3

[3]谢金苗.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策略[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9(9)

[4]刘平.浅谈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03)

上一篇:浅谈对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