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任职教师如何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时间:2022-08-28 12:08:58

初任职教师如何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教师,虽有着无穷的工作热情,但往往更为关注教学技能的提高和班级管理水平的提升,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上却关注不够。然而,德育在学校工作中居于首要地位,对学生进行德育是每一位教师应尽的义务和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初任职教师需要增强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意识,学习探索对学生进行有效德育的方法。

一、初任职教师应加强对德育的认识

1.德育在学校工作中的地位

在我国古代,“教”和“育”是两个意思不同的字,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解释道:“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西方教育思想的渗透和现代教育制度的改革“教育”一词才得以出现,指影响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活动。查阅古今中外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其核心大多可概括为“道德教育”。由此可见,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2.学校进行德育教育的意义

学生除了学习科学知识,更应该学习人生之道,道德乃做人之根本。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引导学生学会辨是非、明真伪,学习社会道德标准,成为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心的人,为学生进入社会,更好地被社会所接受奠定基础。

英国著名的教育家洛克形象地比喻过:“孩子就像一张白纸,教师可以随心所欲地做成什么式样的。”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小学阶段是对孩子进行德育教育的关键期,是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良好品德的最佳时期,错过了这一时期,将难于进行道德的提升,因此,学校从小学阶段开始加强学生的社会公德、规范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培养教育极为必要。

二、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几种方法

1.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道德认知,培养道德情感

道德认知即让学生明白道德概念,小学生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能够分辨是非真伪,做出道德判断。道德认知和教学密不可分,各学科都包含德育的内容,语文学科尤为明显。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包罗万象,形式喜闻乐见,其间蕴含着无限的德育因素――爱国爱家、尊老爱幼、与人友善、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等。例如,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争吵”一课,讲述了一对好朋友由于一点微不足道的事发生了争吵,双方经过一系列的心理活动重新和好的故事。在教学中我借助这一故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穿插渗透品德教育,让学生懂得同学相处要团结友爱,相互宽容,当出现问题的时候要正确处理。

每一个学科,除了文化知识,还含有很多道德因素。各学科教师不但要教会学生科学的知识,还应该让所学的知识指导其行为。为此,各学科教师应提高洞察道德认知的敏感性,充分挖掘本学科的德育内容,深入研究教材,灵活选择教学形式,精心组织教学环节,帮助学生获得道德认知,培养道德情感。

2.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做事情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做事的方式和方法,方法正确则事半功倍,反之则事倍功半。对学生进行德育也是一样。下面就这一点谈谈自己亲身感受。

教师在教育学生做事的时候,不能简单地告诉学生:“你应该怎样做”、“你不应该怎样做”;而是要告诉他们:“你应该怎样做,为什么应该这样做,这样做有什么好处”、“你不应该怎样做,为什么不应该这样做,这样做了有什么危害”。小学生的好奇心很强,当教师仅仅要求他们不去做的时候,他们更想去做,想去看看最终的结果是什么,教师的强制性要求反而促使他们去做错误的尝试。初到蓟县支教,我发现这里的学生有一个很不好的习惯,部分学生上课时总是习惯于把笔、橡皮、尺子之类的东西往嘴里放,这一行为他们已经习于为常,已经成为一种无意识的动作。作为教师,我及时地告诫他们不要这样做。但是,他们对我的告诫却无动于衷,我强制性的教育方法在他们身上无济于事,他们不但没有纠正错误的行为,反而比之前更喜欢往嘴里放东西。看到学生们随意地“吃”这些学习用品,我心急如焚,怎样才能尽快地制止他们这种不讲卫生的行为?为了让学生彻底纠正这个坏习惯,我从科学实验室借来了显微镜,让学生们在显微镜下观察铅笔、橡皮、尺子等学习用品,我发现当他们亲眼看到学习用具上的细菌之后,他们稚嫩的脸上显出了恐惧的神色。这时,我又从生理健康的角度对他们讲解了细菌对人体的危害,如何做一个讲究卫生的孩子,他们听了我的讲解,茅塞顿开。自此之后,他们上课“吃”文具的现象越来越少,上课的时候只要不需要文具,他们也不拿在手里把玩了。通过这件事情,我深深地明白了一个道理,教师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应使学生“知其所以然”,这样就能使学生打消好奇冒险的想法,从根本上促进其品德的培养和提高。

3.重视榜样的作用,引导学生自我提升道德水平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密切交织在一起,其交互作用影响着人的行为。即个人可以在社会生活中通过观察、模仿他人的行为,实现自我观察、自我判断、自我调节,进而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实现自我学习。这一理论对学校德育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人的行为通过观察学习获得,有赖于选择什么样的榜样。小学生的心灵单纯如水,其行为极易于受外界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周围学生的影响,当同学们之间出现了某一好的榜样,教师对这一同学的行为及时进行了正强化,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了此同学,教师的行为就是给其他学生提供了一次自我学习,自我提升的机会。同样,当某一同学犯了错误,教师对这一行为进行了批评,当其他学生看到这一同学的行为受到了教师的惩罚时,他自己也就不会这样做了。显而易见,这种教育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这就要求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细心人,时刻留心观察学生的行为,关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动向,善于发现学生们中间的榜样,及时对学生给予正面或负面的反馈,为学生自我学习提供机会,在教师的有意引导和学生自我学习的基础上促进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

教师是学生的第一榜样,教师言行的点点滴滴都被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模仿在行动里,所谓“教,上所施,下所效也”。教师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教师的品行和人格魅力对学生道德情操的培养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作为一名教师要以身示范,严格要求自己,以教师良好的形象感染学生。

4.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有效德育的保障

经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我深切地体会到了师生关系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对“亲其师,信其道”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融洽的师生关系无论是对提高教学效率还是实现德育目标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只有让学生认可和接受,教师的教育作用才会在学生的心灵深处蔓延,否则,师生对立,教师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的。因此,教师要走到学生的心里去,和学生进行心灵的交流和沟通,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善于发现学生遇到的问题,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各种困难。乐学生之所乐,悲学生之所悲。当师生建立了相亲相爱的关系,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时便会水到渠成。

5.教育学生从小事做起,内化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

道德教育具有其特殊性,即“知行合一”,德育的终极目标是实践,明辨是非,知道怎样做,而就不去做,不是成功的德育。道德行为也需要不断的练习,在练习中得以巩固,最终内化为其行为规范。“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小学生行为能力有限,只能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而这些小事情正是其养成良好习惯,培养良好道德的必要途径。

总之,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践行学习到的道德认知,从学习生活中各种小事做起,必将为其一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海安县城东镇西场小学)

上一篇:让德育渗透于音乐教学 下一篇:打开学生课外阅读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