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童心唤童心

时间:2022-08-28 12:01:58

摘 要: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吸引儿童的目光,让他们喜欢上音乐课,就必须使教学方法多样化,形成“快乐课堂”,让儿童在音乐的知识海洋里快乐遨游。

关键词:诱;逗;激;哄

现在常听到学生说:“老师,有音乐课吗?”“老师,下一节是你的音乐课。”就是这么简单的几句话,让我看到音乐课走进学生的心田,成为了学生的最爱。

一、诱――精心导入

课堂教学的导入,是教师在新课或教学内容开始前引导学生进入学习行为的重要环节。儿童年龄虽小,但他们都有一双音乐的耳朵,对外界声音的刺激都非常敏感。因此,教师应尽量为他们创设一个让他们能尽量多地接触到音乐的情境。如,通过老师的演唱、演奏,通过教学光盘及各种能发出声音的玩具去刺激他们,让他们倾听、欣赏。教师应多为孩子创造倾听音乐的机会,让孩子生活在音乐的环境中,同时,针对儿童天生好奇好表现的特点,教师应不失时机地诱导儿童随着音乐大胆地演唱,只要开口就表扬。这样循序渐进,必将收到良好的效果。而且以教师的“情”去拨动儿童的“心弦”,促使他们用“心眼”去学习,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快来看看我们美丽的村庄》这一首歌时,我创设了去郊游的情境游戏,大家手拉手,随着音乐边唱边绕教室做开火车的动作,我当起了他们的火车头,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兴趣。随后,我把本首歌中的教学难点――各种动物的叫声,都设计在这个环节中,让学生在一路观光的同时模仿出自己所见动物的叫声。接着,我又趁热打铁,把这首歌中相应动物叫声的节奏隔入进去,并在此基础上指导他们加强练唱,学生情绪高涨,掌握得既快又好,顺利地解决了本课的难点。

二、逗――巧妙设计

喜欢听歌,唱歌是儿童的天性。有些儿童在家里能说会唱,可到了学校却有意识地压抑自己表达的欲望。为了消除孩子们的消极心理,我在班级采用了“听歌曲―唱歌曲―表演歌曲”等手法唤起他们歌唱的兴趣。如,在教学《蜗牛与黄鹂鸟》这首歌时,我先让孩子们整体感受音乐情绪,然后让学生随音乐起伏学着蜗牛笨重的走姿去表演故事情节,这种让孩子津津有味地欣赏歌曲,再生动活泼地表演歌曲的方式,让他们感受到了音乐带来的快乐。又如,在二年级的《时间像小马车》这首歌曲中,难点是渐强、渐弱记号的变化。我借用“小马车”这一课题,邀请一些学生来驾“小马车”,并用脚步模仿“马车”的马蹄声,随着歌曲的节奏,从远处慢慢“踏来”,再原路返回越“踏”越远。让其他学生仔细聆听“马蹄声”,“哒哒哒哒……”感受渐强和强、渐弱和弱的不同,再用图谱法把声音画出来,老师最后再讲解渐强、渐弱记号,学生印象深刻,而且学得愉快。

三、激――灵活巩固

在教学中,我发现:当歌曲初步学会后,学生对歌曲的新鲜感已经失去了,这时你若想用“多唱几遍”,来巩固歌曲加深印象的话,简单乏味的反复压根儿提不起学生的兴趣。所以,我在这一环节充分运用了激将法,设计了很多比赛性的游戏,如,让学生自编歌词来激起他们歌唱的欲望。例如,二年级上册的《假如幸福的话就拍拍手》,这首歌中就只有一段歌词,但歌曲中连续的附点音符要让学生准确地掌握好,如果反复唱歌,学生一定会索然无味。因此,在他们初步学会这一段歌词后,我启发他们自编歌词和动作,结果同学们热情高涨,自编了很多歌词和动作,有很多都是我没有想到的,课堂气氛非常好,在不知不觉中大家就很熟练地掌握了这首歌。到下课的时间了,小朋友们还在边唱歌边做动作,不情愿地走出音乐教室。

四、哄――即兴活动,感受快乐

小学生天真烂漫,活泼好动,极具个性。他们只有体验到学习的成功,才乐于学习。凡是学生能跳一跳摘到果子的教学内容,老师绝不能“和盘托出”,而让学生自己去“爬坡”,自己去“发现”,自己去“品味”,这样的过程才能令学生“回味无穷”,感受快乐。如,欣赏《玩具音乐会》,教学目的要求认识大鼓和碰铃两种打击乐器,开始教师先敲一敲大鼓让学生听一听,随后让学生寻找自己身边能发出声音像大鼓的物体。学生马上尝试着寻找起来――有的敲凳子,有的跺脚,有的拍手臂和大腿,还有的敲自己的课本,真是有趣极了。接着用同样的方法找到了碰铃,当“玩具音乐会”开始时,学生都用自己体验中找到的大鼓和碰铃为歌曲伴奏。看着学生那天真可爱的笑脸和轻松愉快的演奏,学生乐,老师乐,大家乐开怀。

总之,热爱音乐是孩子的天性。孩子的成长离不开音乐。音乐艺术是一种内心的体验,它能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快乐。一首好的歌曲教材,一次生动有趣的实践活动,都能为学生提供参与体验的舞台。教学中只要我们“用活教材,变活角色,教活学生”,用自己的歌声、琴声、语言和动作,将音乐的美传给学生,让学生时时保持一种对音乐学习的积极心态和愉悦体验,把每一位孩子都带入到音乐的美好意境中去,让音乐纯洁他们的心灵,让音乐陶冶他们的情操,让音乐伴随他们的一生。

上一篇:强化“语用意识” 打造“语用课堂” 下一篇:例谈差异教学策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