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结号》:借助电影传递国家关怀

时间:2022-08-28 08:37:16

《集结号》:借助电影传递国家关怀

[摘要]《集结号》借助电影传递国家对军人的关心、在意、理解、支持和帮助。电影通过战争,表达了对普通军人牺牲的崇高敬意,理解宽容军人的冲动行为,对组织所犯的错误允许军人发牢骚,通过事实证明我党有能力领导军队,有勇气改正错误,每一个军人所付出的牺牲都是值得的。电影对军人心理郁结起到减压作用。以艺术手段生动感人地表达国家关怀。

[关键词]国家关怀;减压阀;放大器

国家关怀是指政治统一的国家对其公民的思想、情感、行为的关心、在意和理解、支持、帮助。国家关怀是凝聚人心、整合力量、使国家保持统一和强大的重要政治手段。当前,以为中共中央总书记、为国务院总理的新一届领导,把民生放在前所未有的高度,对其国土上的每一个公民、每一类公民、每一群公民都予以高度关注,关心他们的历史、关心他们的现在、关心他们的未来;关心他们的功劳、关心他们的憋屈、关心他们的牢骚。不只在政治领域应作如是观,在艺术领域亦可作如是观。

《集结号》借助电影这种广受欢迎的大众艺术手段,以声画合一的影像形式、张弛有度的节奏把握、战争与和平的对比映衬、功劳与冤屈的巨大反差、错误与正名的曲折变迁、发泄与宽容的相辅相成,润物无声地将国家关怀通过电影传递给了广大观众。广大观众在沉浸于电影感人至深的情节和细节中,无意中接受了主流思想的价值标准和评判结果。

电影虽然不是新闻,但它依然可以进行选择性传播,而且,比之新闻,电影更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电影是一种艺术,它可以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把具有现实生活影子的事实进行加工和改造,以最恰当的形式将自身的观点融入艺术中进行隐形传递。虽然说《集结号》被代表社会大多数的观众归于商业片类型而没有归于思想教育片,但并不否认《集结号》在思想教育方面可以起到而且实际已经起到巨大作用。

首先,《集结号》改变了战士的无名状态,首次塑造了有名战士的群体像。对浴血奋战的军人给予浓墨重彩的渲染,于其中表达对军人的崇高敬意。

在此之前,国产电影一向带有样板戏的严重痕迹,一是三突出,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主要英雄人物中突出最重要的即中心人物。二是高大全。电影通过选择高级将领、重大事件,辅以中近景或特写镜头,加以强光照射、主旋律音乐伴奏等方式塑造英雄的高大全形象,英雄形象概念化、脸谱化、恒常化。三是以“摆拍”为主要手段,所有的死伤和血泪既不会让人触目惊心也不会让人伤心流泪。

《集结号》主要塑造了中野独2师139团3营9连连长谷子地以下47名英雄的群像。除连长谷子地外,还塑造了王金存、姜茂财、吕宽沟、罗广田、焦大鹏、老刺猬、小梁子等普通战士形象。这是有名有姓普通战士在一部电影中出现最多的一次。

《集结号》塑造的英雄形象让我们感到耳目一新,英雄是人不是神,他们是人群中具有英勇行为的人。但并不排除英雄有其他思想或行为。英雄有血有肉有情感,明生死知大义,也有贪生怕死之念。正如谷子地所说:“头上飞子弹,裤裆里钻炮弹,谁不怕?”“多见点就不尿了。”英雄并不是天生就是英雄。英雄也可能受不了伤痛的折磨“自己解决”,也可能有私心想给“三连留个种”。但英雄终成为英雄,就在于战争的磨炼,活着的战友转眼变成没有生命的尸体,一个完整的身躯转眼之间被烧成焦炭或被炸成两截。残酷的战场才能锻炼出英雄无畏的军人。

无深谷则无以见高峰。英雄之所以或为英雄,在于他们有强大的敌人。冯小刚没有将敌人塑造得像豆腐渣而将我军塑造得像钢铁长城,无论敌我,都同样在长官的指挥下前赴后继,都敢于在枪林弹雨中冒死冲锋;无论敌我,都经不起枪弹的穿透或炮药的轰炸,双方的身体同样会流出鲜血,身体都可能倒在硝烟不断升起的战场。为了前进或阻挡前进,为了生存或消灭生存,所有的人都知道生与死的时差,而又不得不硬着头皮往前冲。军队的多次冲锋成为刻画英雄群像的重要手段。

的军队在电影中同样得到了正面表现,他们同样被塑造为真正的军人形象。这是电影在艺术表演上的重大突破。以往的电影,通常注意将我军描写得不怕牺牲、百折不挠,而将敌方塑造得贪生怕死、愚昧鲁莽。而《集结号》则以艺术方式真实地展现了军队的正面形象,他们同样知道子弹不长眼睛打在身上要流血,但仍然往前冲。从画面切换来说,也注意双方均衡用力,不刻意突出我军。

由此而论,电影就具有前所未有的思想高度,摆脱了以“我”为中心来看世界的方式,站在“我们”与“敌人”的高处来凝神注视这场战斗中敌对的双方,从狭隘的“小我”中走出来,以“大我”的眼光来观战,这就显示出导演的“世界眼光”。将一个小小战场上的惨烈战斗放到人类和世界的宏大背景中进行观照时,这场战斗就具有普遍性的意义,也更能够引人深思。

电影首次表现了党和国家对牢骚的宽容。电影表现了军人及其家属的牢骚,说明了党和国家对军人及其家属的思想和言行的在意和理解,宽容和包涵。

电影前半部分极力表现英雄的无私牺牲,后半部分则充分抒发英雄的委屈。电影的上半部成为下半部的铺垫,下半部成为上半部的延伸。国产电影从来没有谁能够在电影中对“伟大、光荣而正确的党”发牢骚。《集结号》中对代表着党和国家的个人所发的牢骚的表现次数之多是罕见的。情感压抑与情感释放形成电影艺术内在强大张力。每一次情感压抑,都为随后的情感释放埋下伏笔,一张一弛之间,形成内在情感节奏,感人至深。

第一次情感压抑是连指导员被炸成两截;第一次情感释放是139连战士违抗军令,枪杀俘虏为指导员报仇。

第二次情感压抑是九连战士在前方全部阵亡沙场;第二次情感释放则是在后方发放军粮时,烈士家属发700斤,失踪者家属发200斤粮时,失踪者家属表达的“明明是牺牲了,怎么是失踪呢?”

第三次情感压抑是连长谷子地被我军误俘,其身份得不到证明,不断地解释;第三次情感释放是在汶河县委组织部干事找他谈话时,谷子地反复申明无效后提起板凳砸人时说的:“你把这一条也写上!”

第四次情感压抑是寻找证明历尽千辛万苦,找到证明时当年的团长已牺牲;第四次情感释放则是在团长墓前,得知团长并没有让吹响集结号时,谷子地怒吼:“你们怕被咬死,就让我们被咬死!”把当年的司号员、断臂管理员小梁子推倒在地。

电影将情感不断积压,对观众进行审美压抑,在情感郁结到不吐不快时厚积薄发,情感如泉水喷涌,使观众情感得到快速释放,带来巨大的审美愉悦。电影发挥出其作为大众传媒的“减压阀”功能。电影中饶有深意的是读军分区文件。这个镜头是一个正面、近景、平视的镜头,与之相连的同样是正面、近景、平视地显示的文件头,将军分区文件从文头读到落款,一字不漏,原文照读。观众可以从这个镜头中强烈地感受到组织对谷子地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者所受的委屈的理解,并以 实际行动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者进行安慰。即使我们没有经历过战争,我们也能明显地感受到这种来自国家的关怀。

电影作为大众传媒,同时也在发挥其舆论放大器功能。将革命军人所付出的牺牲、所受到的委屈进行集中展示,其实质是认同了革命军人为国家所做出的牺牲、理解革命军人在战后所受的委屈。表明了共产党在取得执政权后,没有忘记那些为国捐躯的先烈们,先烈们的姓名将被刻在供人瞻仰的烈士墓碑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者所受的委屈,是可以申诉的,是可以得到正确的对待的。

建国48年之后,幸存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者已经日益稀少,这个时候,如果不对建立新中国之前那长达28年的艰苦卓绝的斗争进行宣传,那历史将逐渐淡忘,生活在和平时期的群众将逐渐丧失对革命先烈的敬意,我们的后代将对革命先烈的事迹无所知晓无动于衷,国家、民族的伟大精神将无法得到彰显。经过86年风风雨雨的共产党,如今已具有宽广的政治胸怀,可以容纳和接受批评意见,并具有相当经济实力对自身历史上所有过失进行反省和纠正的时候,电影《集结号》终于冲破时间限制,吹响了一种信号,国家将对革命有功人员进行认定、将根据实际进行表彰。

国家关怀如同母爱,抽象地表现在国家对其人民的精神、情感、行动的关爱和重视方面。具体地表现在对建立国家付出了生命代价的革命先烈的认同、安慰、补偿、奖励方面。为革命战争所付出的牺牲,随着时间的迁移,有些事实逐渐被人们淡忘。对于历史遗留问题,由于政治局势和经济实力的原因,有些问题解决得一直不彻底,近年来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能够站在全球的高度来看待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有信心、有能力、有实力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所以,国家关怀在这个时期可以公开表现出来。如果这是一部乏人关注的“零票房电影”,那就只是个案,但这是一部票房超过2亿的电影,影院观众和网络观众上亿,其影响波及全社会,电影中的情节设置,由此成为一个范例,为类似事件的认识和解决提供一种参照。

中央电视台最有影响的两个新闻栏目充分发挥其舆论放大器功能,积极对传递国家关怀的电影《集结号》进行报道。中央电视台作为党和国家的新闻喉舌,其评价可以看成是党和国家的评价。2007年12月21日,以报道国家政策和国计民生为主的新闻节目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花了69秒钟来介绍《集结号》的播放档期、高度评价集结号对英雄的表现:“这部故事片以全新的艺术手段告诉人们,每一个牺牲都是永垂不朽的,不经过血与火的洗礼,不经过牺牲,就不会有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12月22日《焦点访谈》对《集结号》进行深度报道,称其“为国产电影的发展做出了值得借鉴的有益探索”。

与其说《集结号》传递的是支持国产电影的信号,不如说《集结号》传递了国家关怀革命军人的信号。与其说《集结号》是为国产电影的发展做出了新探索,不如说《集结号》在为如何传递国家关怀方面做出了新探索。革命军人谷子地和他的战友们所付出的牺牲、所受的委屈、所遭的磨难,通过电影得到了政治认可、精神鼓励、经济补偿。这样一种艺术结局,具有时代典型意义,国家关怀以从未有过的生动感人的方式体现出来。《集结号》吹响了国家关怀的号声!

上一篇:跨国电影与华语大片 下一篇:周星驰式“无厘头”语言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