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常见的错别字

时间:2022-08-28 05:43:18

1949年前,大陆各地动物园名牌都是从右往左书写的,动物园游客习惯从左往右读,于是“熊猫”一词造成今大陆称“大熊猫”、台湾叫“猫熊”的现状。大陆赠送“团团”、“圆圆”二只熊猫将在09年在台北动物园露面。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用这句改编诗句来形容汉语在两岸的处境再恰当不过了。同称“中文”,同为“方块字”,但两岸所用的汉语,无论从字形、读音、表义、排印方式等都呈现出不小的差异性。

虽然从语言学的统计上来看,两岸中文差异不过只有5%,但事实却证明,这5%的差异在交流中是断不可忽视的。随着两岸民间互通的频度加大,两岸人员流动数量达到了近三十年的最高峰。于是,5%的差异也被成倍地放大,成为顺畅交流的大障碍,让众多游走两岸的人士为此劳心伤神。本文仅从由于这种差异所造成的两岸错别字入手,剖析日常生活和行文应用中一些典型差异,看一看那些曾经让你当众尴尬的词语真面目究竟如何。

若你是土生土长的大陆人,某日翻开《中央日报》,看到头版头条的标题写道:“开会检讨”。你一定会想当然地认为这是因为犯了重大失误,要进行深刻反省了。事实却大不尽然,经常要进行这样的“检讨”呢!原来“检讨”在台湾意思相当于大陆的“总结”一词,各部门开会“检讨”只是例行常事,而并非劲爆新闻。而之所以产生误解,是因为“检讨”一词在普通话中是反省和认错之意,性质当然比单纯总结严重得多!在两岸用法中,同一词语表示不同意思的情况还有不少,稍有疏忽,极易给人造成理解上的混淆,下面择若干常见差异作为举例:

与正式的书面语相比,生活中两岸文字用法的差异更为显著,时常会给人们的交流带来哭笑不得的困扰。今年7月两岸包机旅游开通后,一位朋友兴冲冲到台湾游玩。中午,他想喝点小酒了,便走进一家饭店,要了一盘油炸花生米下酒。几分钟后,侍者却给他端上来一盘油炸土豆!这位朋友还以为是上错菜了,侍者却一脸无辜地说:这就是花生啊。原来,在大陆叫做土豆的东西,到了台湾就改名叫花生了,当然在大陆也有花生,只是和台湾版花生体型差得太远了。两岸生活词汇差异显著,身为大陆人,你也许不会知道“水喉”是人身上的什么器官,也不知道猫熊究竟是哪方神圣,甚至理所当然认为“雪梨”是种进口水果。而身为台湾同胞,你知道“秋裤”是什么裤吗?“老三届”,“票贩子”和“邮递员”又是什么职业吗?下面就搜集若干组最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两岸生活用语差异对照:

除去意思上的千差万别,两岸汉字更显著的差异在于形态。繁简字体转换一直是两岸文化交流的一道不大不小的“槛”。这一点,出版界人士的体会最为深刻,因为处理版权文稿时,常常会有在繁简字体间转换的经历。Office软件所附带的繁简转换功能固然为这项工作省了大事,但它却做不到百分之百转换正确。由于部分汉字的演变历程复杂,所以繁体字和简体字并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电脑转换后经常会有一些错别字,要靠“慧眼”去识别。下面把文稿中常见计算机的繁简转换易错字列于下表中:

上一篇:通河街上的人,像红松一样修养生息 下一篇:边墙窑,挖在长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