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找的是一种内心的寂静

时间:2022-08-28 03:44:03

“摄影自从在1839年的8月19日那一天正式迈入人类生活以来,到今天已超过一个半世纪。起先的一百年,它到底算不算一门艺术,依旧见仁见智;而后的五十年,布列松的出现,使任何人都不再为这件事争论不休了。”被誉为“中国摄影教父”的阮义忠如此评价布列松。

作为最杰出的摄影大师,布列松发展出一套“决定性瞬间”理论,他笃信任何事件都有一个决定性的时刻,摄影师一旦抓住那一瞬间,照片就会呈现出难以复制的美感、回味无穷的诗意,以及让人无法言说的、超越事件本身的、那些我们称为艺术的东西。

他的拍摄大约始于1930年代,当时的他二十出头,刚放下画笔不久,而当时,他拍摄的事物以街头所见居多,但他独具慧眼,使得他的作品好似梦境一般,难以捉摸又极耐琢磨。

到了1940年代,“二战”接近尾声,布列松已经迈入摄影艺术家的行列,法国阿尔萨斯的出版商皮埃尔·博朗(Pierre Braun)聘请他做摄影师,卡蒂埃-布列松因此有幸拜访了亨利·马蒂斯等多位艺术大师。过了一段时间,卡蒂埃-布列松开始接受一些美国知名期刊的委托,为《时尚芭莎》、《Vogue》、《生活》等杂志拍摄社会名流,“他对于文学、艺术、科学研究的兴趣,以及他对人类的无限好奇驱使他不断拜访拍摄各界名流,为他们拍照”。

恰逢《内心的寂静——亨利·卡蒂埃-布列松人像摄影作品集》在国内出版,我们因此能看到,这位最杰出的摄影大师,是怎样注视着这个时代中最具智慧的头脑,又怎样将他们定格。

在拍摄这些名流时,布列松总是最大限度地避免摆拍,他同样要在拍摄每一个人时,找到决定性的一刻。据说他不喜欢为演员拍照,因为演员“太专业,能够迅速进入拍摄状态”,只有玛丽莲·梦露等少数几位演员博得了他的青睐。

布列松说:“我要找的首先是一种内心的寂静。我一直在尝试让作品超越表达层面,折射出人物的个性。”

于是我们看到了惬意地坐在沙发里的苏珊·桑塔格,看到了站在巴黎艺术大桥上的让-保罗·萨特和菲尔南德·普永,看到了聂鲁达、杜尚、罗兰·巴特等一批灿烂的名字,他们的目光若有所之,望向一些虚无与深邃。而那时,他们也都在接受同一个人的凝视,这个人的名字和他们的名字并列在一起——亨利·卡蒂埃-布列松。

上一篇:王兴:不如英勇地死去 下一篇:陈伟星:做别人不能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