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紫禁城:慈禧的最后选择

时间:2022-08-28 03:08:03

无法决断

对于义和团,慈禧的心情极为矛盾。按说,以多年丰富的政治经验,什么“扶清灭洋”,她当知晓这一群被饥饿结合起来的拳民们,除了骚乱,不可能带给大清国真正的安全。

帝国的最高权力核心层吵成一团。会上明显分作两派。以端郡王载漪为首的近支王公和刚毅、徐桐(汉族,大学士,大阿哥师傅)、崇绮(满族,同治岳父)、启秀(满族,军机大臣,礼部尚书)大声疾呼,要求太后承认义和团,倚靠这些刀枪不入的神兵们把洋鬼子赶出中国去。仇洋派们完全主导了这次会议。

尽是如此,慈禧仍然没有作出最终决断。6月7日,大批拳民公开进入北京城。

任命

京城铁铺日夜打造刀剑,生意红火,大刀长矛的价格疯长。京郊各县乡的武器也纷纷运进京城,而官府居然不闻不问,予以默许,这可真是千古以来未曾有之事。

6月9日,慈禧重返紫禁城。

6月10日,她任命载漪管理各国事务衙门。这个任命让所有人大吃一惊。外国人尤其视为太后和外国决裂的决心。

载漪是道光帝第五子亲王奕 的次子,算是慈禧的子侄辈。1900年1月1日,朝廷以光绪皇帝的名义下了一道谕旨:自己身体不好,为了不使皇家断了香火,立端郡王的儿子溥仪为同治皇帝子嗣。各国公使们则频频约见庆亲王和李鸿章,表示他们只承认光绪帝为中国首脑。满心期望着儿子承继大室的端郡王由此成为铁杆的仇洋派。

普遍的说法是载漪不断挑起慈禧对洋人的痛恨。同时,又在老太后心里为义和团加码。慈禧把端王推到前台,让他亲自解决,毕竟他需要考虑自己儿子的利益。

这一天,西摩联军上千名先头部队从天津出发,后续部队也陆续跟上。北京将面临兵临城下的危险境地。

犹豫

慈禧陷入两难之中。

一方面,义和团在北京已经越来越难以控制。她回忆说,“攻打使馆,攻打教堂,甚至烧了正阳门,杀的抢的,我瞧着不像个事,心下早明白,他们是不中用,靠不住的。但那时他们势头也大了,人数也多了,宫内宫外,纷纷扰扰,满眼看去,也认不定谁是匪,谁不是匪。”

另一方面,大批洋兵即将兵临城下。慈禧她内心深处,并不愿意真正与列强彻底决裂。于是,从朝廷发出的上谕互相矛盾。既未明确发出命令指示武卫军阻挡联军前进,又一会要军队进京剿匪,一会要武卫军去保卫天津和大沽口,前线军队不知所从。

宣战

6月15日,北京的义和团们开始攻击教堂和使馆。16日,义和团向天主教北方教区总堂西什库大教堂发起了进攻。就在这天,慈禧召集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御前会议,谈论如何对付联军,一向沉默寡言的皇帝首先提出了义和团的问题。仇洋派和主和派展开了激烈辩论。

“法术不可恃,岂人心亦不足恃乎?今日中国积弱已极,所仗者人心耳,若并人心而失之,何以立国?”出乎意料,慈禧太后突然说道。

太后一表态,主和派自然偃旗息鼓。

会议作出了几项决策:一是那桐和许景澄出城劝说联军返回天津;二是荣禄全力保护使馆,同时发谕给直隶总督裕禄,令他和法国驻天津总领事杜仕兰交涉不再续派洋兵北上;三是招募拳民参加防御战;四是调袁世凯部开赴直隶。

毫无疑问,慈禧此时“用拳抗洋”之心已明,但于和还是战,尚存狐疑。

次日,许景澄和那桐刚出城门,就被义和团拦截下来,被痛骂之后释放,折返城中。17日,大沽口炮台沦陷。战争事实上已经正式打响了。

慈禧的心境可想而知。太监和宫女们耳语,说太后哭了。从1900年初以来,她一直恐惧、担心的事情便是洋人们要夺走她的权力。当天的会议,她开首说道:“现在洋人已决计与我宣战。明知众寡不敌,但战亦亡,不战亦亡。同一灭亡,若不战而亡,未免太对不起列祖列宗。”

载漪们梦寐以求的时刻到了。参加会议的20多个仇洋派大哭大喊,请求立刻开战。年轻的皇帝眼见开战势所不免,恸哭不已。

19日,御前会议再次召开。慈禧宣布把洋人驱逐出京,在24小时内执行。许景澄奉命去使馆转达帝国政府的命令。

慈禧命令草拟《宣战诏书》。6月20日的御前会议上,她对着黑压压的满汉大臣们解释,洋人欺辱太甚,皇帝已经承认没有能力管理国家,洋人还要来干预!如今又来索要大沽炮台,无礼至极。今日臣民同心协力,永杜外人欺侮。最后,命令:一、准备祭祀太庙;二、将《宣战诏书》传送各省。

宣战诏书中,饱受欺压的中国朝廷悲壮地宣布:“朕今涕泪以告先庙,慷慨以誓师徒,与其苟且图存,贻羞万口,孰若大张挞伐,一决雌雄。”

(摘自《看历史》)

上一篇:《哈佛看中国》等六则 下一篇:中国茶商VS印度茶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