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的“焦化”之痛

时间:2022-08-28 02:09:22

小镇的“焦化”之痛

世相|社会

一路之隔的污染,由于区划限制、地方保护等种种原因,难以治理,酿成一个小镇的环保之痛。

视野|域外

中国的快速崛起,让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把眼光投向世界东方的这个具有悠久历史文明的国家。似乎是在一夜之间,从世界的各个角落,一大批“中国通”涌现出来,关于中国的评论充斥在世界各种媒体上,不乏鱼目混珠。在不计其数的“中国通”之中,有三位却是最名符其实的,欧洲的施密特、亚洲的李光耀和美国的基辛格。

“活得久,见得多”

在当今世界上,几乎找不到还有什么人比上述三位与中国具有更长久的历史渊源和联系。这首先或主要得益于他们的高寿,最年长者是施密特,这位前联邦德国总理现已过94岁。李光耀和基辛格今年也将满90岁。因为高寿,他们都有机会见到自以来的中国历届领导人,并在其政治生涯高峰期之时开启他们个人与中国之间的绵延数十年的关系。

施密特作为联邦德国总理首次访华是在1975年。在这次访问中,和邓小平在北京接待了他。中国改革开放前的经济社会状态给这位德国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此后,即使在离开总理岗位后,仍然频繁访问中国和研究中国问题。包括去年最新一次访华,施密特先后至少16次踏上中国土地。他极有可能是访问中国的外国政要中年岁最高者。

祖籍广东梅州的李光耀与中国的渊源要更为特别一些,他第一次来中国是1976年。当时,中新尚未建交。他之所以能率领庞大代表团访华,是应总理生前多次盛情邀请。遗憾的是,他没有机会见到邀请他来的人。不过,李光耀还是见到了几近生命尽头的及其接班人。1978年,邓小平访问新加坡,不仅开始了与李光耀之间的对话,更是对中国改革开放事业产生重大影响,新加坡的成功经验让邓小平感到震撼。1990年中新建交后,李光耀如同“走亲戚”般来往两国之间。到目前为止,他已来过中国30多次,成为外国首脑中访华最多者。

基辛格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在世界上他的名字已经成为“智慧”的代名词。基辛格先后50多次来到中国,他见过包括、、邓小平、、和在内的几乎所有重要的中国国家领导人。他也是美国甚至是当今世界上在中国高层拥有最多朋友的外国政要。

他们都爱“高谈阔论”

这三位外国政要除了与中国的“亲密接触”在世上少有人企及之外,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也使他们与众不同,那就是在过去30多年时间里他们通过撰写论著,接受媒体访谈或演讲发表了大量关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关系的言论。

由于其智慧举世公认,他们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既影响了中国领导层相关决策,也影响了他们各自所在国家乃至世界对待中国的态度。比如,历届中国领导人到访美国,只要有可能,都会拜会基辛格。一方面是感谢他对改善中美关系的贡献,另一方面则听取他对进一步发展中美关系的意见。又比如,2009年11月,奥巴马首访中国之前,在白宫会见李光耀,表面上是相互交流彼此对世界特别是亚洲局势的看法,实际上是向李光耀这位“亚洲大师”请教应对中国的建议。

当然,他们言论的影响力绝不仅仅局限于此。他们的很多政策主张事实上或多或少改变着中国对世界的态度,改变着美国对中国的态度,也改变着世界对中国的态度。而且,他们都有属于自己的发挥影响力的方式。

施密特对中国近几十年发展的肯定和对未来中国前途的乐观,几乎是没有保留的,这在世界政要中相当罕见。他是最早确信中国必将崛起的西方政治家,并促成联邦德国在美国之先数年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他也是最早提议将中俄纳入七国集团的发达国家领导人。

在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出现曲折困难、世界上唱衰中国的声音不绝于耳的时候,施密特是坚定的乐观主义者,他从来不掩饰他对中国的亲近和对中国政府政策的支持,自己在欧洲和在中国都遭致了不少的非议。实际上,在中国,不喜欢他的人非常不喜欢他,喜欢他的人则格外地钦佩他,即所谓谤多誉也多。如果有机会看看他在电视访谈中谈及中国问题,你或许会为他的风采感到惊讶。90多岁的人,头脑异常清晰,谈古论今信手拈来不假任何辅助工具。

李光耀关于中国的言论更是非常丰富,但很多中国人不习惯这位有着华人血统的新加坡人时常针对中国发表一些不中听的意见。最让国人光火的莫过于2009年他向奥巴马提出美国应在亚太制约中国崛起的建议。其实,李光耀对中国的改革开放一直持积极肯定态度,对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更是敬佩有加。邓小平是李光耀最钦佩的三个政治英雄之一,另两位是戴高乐和丘吉尔。

毫无疑问,没有人会赞同李光耀关于亚洲特别是中国的所有观点,但是他的包括中国问题在内的各种见解在世界各地普遍受到重视。直到今天,中国每年都有成百上千中高层干部在新加坡学习考察。美国历届总统,从尼克松到奥巴马,都曾向其征询意见。基辛格认为李光耀对亚洲和中国事务的洞察能力无人能及,他甚至在一个公开场合表示,“我从李光耀身上学到的东西超过任何人”。

基辛格关于中国的言论同样无法简单概括。从中国人角度看,他最值得称道的是,几十年来,每当中美关系出现波折,他都会“挺身而出”(主要通过发表文章和接受访谈等)“维护中美关系大局”。他最近一次“发声”是在奥巴马与罗姆尼竞选美国总统的辩论过程中。他在华盛顿智库伍德罗·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出席一场研讨会时公开批评总统候选人拿中国说事的做法“糟糕透顶”。

基辛格离开国务卿岗位已经35年。他是美国政治历史上少有的在年近90时还能够发挥政治影响力的人物。可以毫不夸张地讲,即使有一天基辛格离开这个世界,他的政治智慧和外交遗产绝不会随他而去。相信美国政坛的后来者在处理中美关系时都不会不去翻翻他的《论中国》这本书。

观察中国需要独特角度

他们三人在观察中国方面超乎常人,主要是因为大都具有极其丰富的政治经验以及基于这种经验而形成的独特的分析问题角度。

施密特侧重从文化和历史的角度研究和分析当代中国。他在一次电视访谈中曾特别强调,中国崛起过程中所迸发出的活力,是源于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的。在施密特眼中,中国历史文化的独特性表现在它没有一个统一的覆盖全国的宗教。

李光耀分析中国基本上是从实用主义角度出发的。尽管他在世界的声望与他所曾经治理的新加坡国家的规模不成比例,但是他的国家在大国夹缝中求生存的经验不可能不在他的世界观中打上烙印。他的实用主义态度,在实践中就是不走极端,有时呈现出两面性,旁观者可从正反不同方向解读。这似乎可以解释为什么他有时把中国抬的很高,有时又把中国批评的很厉害。2011年有一本美国人写的关于李光耀的传记出版,很多人读完了还是搞不清楚传记主人翁的真实一面,就像该书港台版书名所显示的:李光耀是狐狸?还是刺猬?

基辛格是美国国际关系学派中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现实主义者强调国家利益或权力胜过对道德的追求,在对外关系中倾向于运用实力摆平对手。基辛格似乎比一般现实主义者多了那么一点东西,那就是历史和战略的眼光。他的这种独到之处能够让他在大国博弈的现实中看得比一般人深一些,远一些。这当然与他的知识功底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同时他比别人多了解一些自己的国家和其对手。

有句俗话:英雄惺惺相惜。非常有趣的是,施密特、李光耀和基辛格这三个身处不同大洲的国际性政治人物彼此之间有着极为深厚的感情。1982年,美国里根政府新任国务卿舒尔茨就职之后几个星期,同时邀请他们三位到家里做客。舒尔茨后来回忆说:“我们四个人围坐在餐桌旁聊了3个多小时。朋友,你想想这是怎样的一个瞬间?那是我在接受这些德高望重者的教诲呀!”

去年,四位平均年龄大约92岁的老朋友再次聚首新加坡,这次是李光耀做东。他们坐到一起天南海北,无所不谈。但是,中心话题依然是中国问题。据说他们这次“神聊”的记录很快会整理出来出版成书。这确实是一件值得期待的事情。

上一篇:安卓之父:我们本想开发相机操作系统 下一篇:地方官为何“怕”内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