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小学科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8-28 01:05:24

试谈小学科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个教育工作者肩负的重任,而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因此,在教学中更应该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关键词】小学教育 科学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发展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6(a)-0168-01

新世纪的突出特点是创新。创新能力是在智力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综合能力,它是人的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的创新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它已成为21世纪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个教育工作者肩负的重任,而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因此,在教学中更应该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小学科学课应在实验教学中进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中体现“立足干做,突出实践性,着重于思,注重启发性;着力于放,体现自主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下面就结合小学科学的教学实践来谈谈达一方面的尝试。

1 提高学生重视科学的意识

美国著名学者乔治・奥威尔指出,科学不只是发生在实验室中的事,不只是一种知识体系,更重要的是,它是人们观察世纪的一种方式。如果小学科学教育只重视知识传授,而忽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及科学方法的培养,那将会使受教育者在处理问题方面缺乏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很难有创新的意识。因此,我们应十分重视学生的科学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引入最新科学信息,激发学生对现代科技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鼓励他们关注科学的发展和进步。在教学中除书本科学知识外,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教师要结合科学知识教学及时向他们讲解各门类科技发展最新动态。

2 营造创新氛围

创造性好比种子,需要适宜的环境和条件,才能生根、开花、结果。教育即是一种环境,一种经过科学组织的环境。在“应试教育”的环境里,只有循规蹈矩,听从教师安排,服从绝对权威,造成的结果是高分低能,死气沉沉,在这样的环境里只能压抑人的创新精神。有利于培养并激发学生创新精神的环境应该是开放、宽松、民主、和谐的,它应该包容多样性,鼓励独创性,支持求新求异,挑战权威。有利于创造的风气,不仅会促进求知欲滋长旺盛,激发探索异常解决办法的强烈兴趣,而且还会刺激新思路的开拓。因此,科学教学要积极营造创新氛围,搞好校园环境布置,让学生置身于良好的创新环境中。并感受到整个校园都渗透着浓浓的科技创新氛围。例如,在教室长廊上挂中外科学家画像和名言,利用黑板报等定期摘录科学家的名言,引导学生将科学家的名言摘录在自己的日记本扉页上,可激发起他们献身科学、追求科学的热情。结合科学教学开展有关科技知识小讲座、开展科普知识竞赛、撰写科普小文章、组织科技制作比赛等等,消除学生对创造发明的神秘感,使之产生浓厚的探索兴趣。增强创新的意识。特别是科学教学的实验课,让学生各自身边的简易材料证明结论的科学性。

3 鼓励学生自己创新实验

实验课重在学生自主地操作活动,让孩子在亲身实践中探索知识、领悟科学的真谛,这就要求教师放手,不“放”何来自主?学生的知识、能力、对学习的情感态度,都是通过他们亲身卷入实践活动才能形成的。教师放了手,学生处在主动地位,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去观察、实验、描述、整理、加工事实材料,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的收获都有了。如在教学《物体的热胀冷缩》时,让学生自主选用各种器材,运用已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自己设计实验并操作,学生不仅完成了教材中的实验,还想出了与教材不同的实验方法。他们认为:在试管里滴几滴红墨水,操作起来较难,不易使试管内外空气隔绝。有的学生竟然想出用气球套在烧瓶口上,把烧瓶放在热水中加热,气球渐渐地膨胀起来,将烧瓶移到凉处,原来已充气的气球就慢慢瘪了。学生不唯书,不唯师,在“观察――猜想――思考――得出结论”这一活动中,创新能力和科学精神得到了培养。

4 善于用评价手段,创设创新环境

评价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能够影响、改善教学环境。从本质上说,任何形式的评价都是激励和鞭策学生的手段,而不应是压制、伤害学生的工具。实践表明,部分创造性高的学生不一定会有优异的成绩,部分创造性低的学生往往是高分的获得者。此外,创造性高而成绩差的学生常常由于猎奇出现不轨的行为,如在课堂上不遵守纪律等。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评价的手段,改善教学的环境。应该明确,课堂教学的目的不是单纯看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看学生的能力、情意、思维是否得到发展。课堂教学的评价也要适应这一变化,做到全面、准确、科学,手段多样。教师对知识掌握得好的同学评价要恰当,不要把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手段,造成对成绩差学生的压抑,而使其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下降。对积极思考的同学要大力表扬,鼓励积极参与学习的学生,特别是成绩差的学生。对大胆提出问题、大胆质疑的同学,不能挖苦、讽刺、打击,而应该满腔热情地帮助加以引导,甚至给予适当表扬。通过全面、科学、有利于创新精神培养的评价手段创设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

总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培养创新精神需要良好的环境,它应该是开放、宽松、民主、和谐的,具有包容性、多样性和鼓励独创性。要创设这样的环境需要教师加强学习提高认识,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培养探究精神,加强教学评价,通过努力一定能创造一个适合创新精神培养的良好环境。

上一篇:小学语文教学中对中年级阅读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浅谈农村小学课外阅读的有效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