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菜.生菜包.生菜会

时间:2022-08-27 11:18:34

生菜是叶用莴苣的别称,“粤人因其菜可生食,故以名之”1。生菜是菊科一二年生菜草本植物莴苣的一个变种。莴苣又叫千金菜,原产阿富汗(一说原产地中海沿岸)。据宋代陶谷《清异录》记载:“莴国使者来汉,隋人求得菜种,酬之甚厚,故名千金菜,今莴笋也。”2明代李时珍说:“莴菜自呙国来,故名。”莴苣传入我国后,有的演变成了茎用直筒莴苣,有的演变成了只食叶而无粗大之茎的叶用莴苣。生菜在我国沿海地区特别是广东广泛栽种,常用于粤菜小食和肴馔中,因叶薄质柔纤维较少,也适于生吃。

生菜按叶子形状不同而分为不同品种,广东常见的有长叶生菜、圆叶生菜和包心(结球)生菜。长叶生菜叶尾尖如鼠耳,韧而有涩味,好在价钱比较便宜;圆叶生菜叶面皱缩,叶边呈波浪细齿状,菜味浓;包心生菜也称西生菜,质脆而味淡,价钱较高,以叶绿而梗白者为佳。广东的优良品种有玻璃生菜和香水生菜。玻璃生菜含水分高达95 %,故质地特别脆嫩爽口,其梗几乎一触即断,其叶一焯即熟,嚼来“索索”有声,给人以触觉和听觉的优美享受;而香水生菜相对耐煮,质地柔软,特具清香,给人以嗅觉的。

生菜在粤菜中除鲜用于伴边衬托外,还用于熟食。常见的吃法是滚汤和打边炉,转瞬即可食用,吃得毫不费力,所以广东人用“易过食生菜”比喻事情易办,又把轻易发誓说成“誓愿当食生菜”。最富广东特色的狗肉煲,多用生菜叶垫底,以其爽脆与狗肉的软烂形成对比。生菜胆(心)是粤菜中的优良配料,因其色泽油绿娇嫩而被雅称“翡翠”,甚至可做主料,例如新潮粤菜“瓦(锅)生口者生菜胆”就是以生菜胆唱主角的。生菜切成丝,挤掉略带涩味的汁液后,拌入滚沸的猪红(血)粥中,红绿相映成趣,此粥是广东风味早粥之一。生菜因谐“生财”之音,而与发菜一起组成广东吉祥菜中的“哼哈二将”。在顺德,农历十二月廿三或廿四送灶,必用生菜、葱和活鲤鱼,取“生财”、“松融”、“鲤鱼郁郁(轻轻游动),金银满屋”之意3。岁末炸煎堆、油角后,原镬(锅)必用以滚生菜汤,以强化“煎堆碌碌(滚动),金银满屋”的吉祥效果。在珠江三角洲,除夕,家家户户都用有头生菜压岁,预祝来年生财有道。大年初一清早拜神,斋菜中央必竖放一个生菜胆,配以发菜和蚝豉,取“生财”、“发财好市”之意。在港、澳、穗等都市的新春吉祥菜中,“生财显贵鸡”格外讨人欢心,因为生菜象征生财,蚬蚧(一种用蚬肉腌制的酱料)表示显贵。禁售发菜后,生菜成了广东吉祥菜的首选食料。佛山风俗,长辈生日,早上煲生菜粥,祝愿长辈生生猛猛,青春长驻。

在广东众多的生菜美食中,最负盛名的当数生菜包。广东人生吃生菜,并不像西方人那样用生菜调拌沙拉,而是用生菜叶包裹馅料现吃,名曰“生菜包”。其中,最大众化的是“蚬肉生菜包”。制法是把玻璃生菜叶洗净消毒,改成碗口大小,把蚬肉、腊肠粒、韭菜粒、咸酸菜梗粒、白粒、青椒粒、虾米、葱粒炒熟炒香拌匀,撒上炸米粉丝碎做馅,用生菜叶包住,边包边吃。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广东食肆相继推出“腊味生菜包”、“鳝粒生菜包”、“鹑珧生菜包”、“三文鱼生菜包”、“海皇(鲍鱼、海参、珧柱、海虾等)生菜包”,越吃越高档。吃生菜包,不仅可以保全生菜中的维生素C,尝到丰富的美味和多样的口感,体会到动手食的情趣,而且可以感受到岭南绚烂的民俗色彩和深刻的吉祥意蕴。下面谈谈源远流长的广东生菜会。

生菜会流行于广州、南海、顺德一带,起源于明末清初,式微于解放初期,有300多年的历史。生菜会吃生菜,起初是为了“迎生气”。《广州府志》记载,“迎春日……啖生菜、春饼,以迎生气。”许多人会后还购买“盈盈满筐”的嫩绿生菜回家,“以取其生机”(见1884年创刊的《点石斋画报》)。后来,生菜会与观音信仰联系在一起,并“在珠江三角洲务实重商的社会气氛中发展,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4(中山大学教授叶春生先生语)。开生菜会的目的变成求财和求子。生菜会的日期定在白衣观音诞――农历正月二十六,地点在观音庙附近,活动除观戏、听曲之外,就是朝拜观音、摸螺求子,食生菜包更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活动。生菜包的材料几乎都含有寓意,如生菜寓生财,粉丝象征长寿,酸菜表示子孙,蚬肉表示显贵发达,韭菜表示长长久久,吃生菜包希冀人财两旺,长久发达。清末民初时,生菜会盛极一时。谚云:“正月生菜会,五月龙母诞。”可见,生菜会成了广州、南海一带民间的一个盛大的节日。1986年,南海县官窑、盐步两镇对传统生菜会作了彻底的改革,把会期改为元宵节,内容上摒弃了迷信陋习,以醒狮比赛为主要竞技项目,以生菜会共叙乡情,联谊四方,开展贸易洽谈和物资交流。据统计,改革后的首届生菜会,参加者就有10万之众!可见,深植于岭南沃土的生菜会民俗仍有颇大的吸引力。

注释:

1见1884年5月8日版的《点石斋画报》;

2见《本草纲目》(校点本)菜部第二十七卷“莴苣”,该书第1661页,人民卫生出版社;

3见黄椒娉主编《广东族群与区域文化研究》第255页,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4见叶春生《岭南民间文化》第200页~第214页,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上一篇:美味卷菜四款 下一篇:溧阳塞肉菜肴三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