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秩边穴对实验性非菌性前列腺炎大鼠前列腺微循环的影响

时间:2022-08-27 10:37:55

针刺秩边穴对实验性非菌性前列腺炎大鼠前列腺微循环的影响

(山西中医学院,太原030024)

[摘 要] 以实验性非菌性前列腺炎(NBP)大鼠为实验模型,观察针刺秩边穴对前列腺血循环的影响。结果,模型血流速度减慢,血循环量减少。针刺后血流速度加快,血循环回升至正常水平。提示,针刺治疗 NBP取效与加快血循环有关。

[主题词] 前列腺炎/针灸疗法;穴,秩边;前列腺/血液供给

Effect of Acupuncture at Z hibian Point on Microcirculation of Pros tate in Rats of Experimental Non-Bacteri al Prostatitis

Ji Laixi(Shanxi College of Tradit ional Chinese Medicine,Taiyuan 030024)

[Abstract] Purpose To observe effect of acupuncture on microcirculation in prostate in rats of experimental non-bacterial proststitis(NBP).Methods Effect of acupuncture at Zhibian (BL54)point on blood circulation in the rat of NBP was observed.Results The velocity of blood flow was slower and blood circulation amount was reduced in the rat of NBP,and the velocity of blood flow was accelerated and blood circulation amount was elevated to the normal level after acupuncture.Conclusion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acupuncture on NBP is related with acceleration of blood circulation.

[Key words] Prostatitis/ acup ther;Point BL54(ZHIBIAN);Prostate/b lood supply

微循环的改善是炎症、水肿减轻或消除的重要途径。以往形态学研究[1]证明,针刺能有效地减轻或消除NBP模型鼠前列腺的炎症、水肿,并初步提出了针刺消肿抗炎的微循环机制。为了进一步从微循环角度阐明针刺的作用机理,本实验借助激光多普勒原理,将直接观察NBP大鼠前列腺局部的血液循环状况及针刺的效应。

1 材料与方法

1.1 动物与分组雄性Wistar大鼠70只,购自天津药物研究院实验动物中心。随机分为3组:正常组(10只)、模型组(30只)、针刺组(30只),后2组再分为3,6,9天3个小组,每小组10只。

1.2 造模1%戊巴比妥钠(50 mg/kg)腹腔麻醉,半无菌条件下下腹正中切口,暴露膀胱及精囊。以裹有消毒棉花的眼科小镊从顶部提起左侧精囊,向囊内均匀缓慢地注入1%角叉菜胶生理水溶液0.05 ml,见精囊呈饱满状态视为注射成功,最后逐层缝合肌肉、皮肤,分笼喂养。

1.3 处理方法针刺组取秩边穴模拟临床深刺。于第4荐椎棘突外侧凹陷中针尖指向下腹部刺入0.5~0.8寸,觉有落空感进入腹腔为度。行捻转泻法,于造模后即刻及之后每日1次,每次10 min。模型组造模后经抓取、固定等针刺组全过程,但不予针刺处理。正常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

1.4 观察方法

(1)?实验仪器系统 本实验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JI-200型,天津津科公司生产,包括LDM 软件系统)监测大鼠前列腺腹叶表面微循环状态。该仪器获得的信号强度与其激光探头下半径为1 mm的球体生物组织的红细胞流量呈直线关系。血流仪增益使用1/12 K2档 ,时间常数为0.2秒,时间延迟100 ms。采用数字式温度计监测大鼠体温及室温, 整个实验过程保持室温23 ℃±2 ℃,动物体温34 ℃±0.5 ℃。

(2)?数据的采集与处理 每只鼠于规定时间麻醉,开腹后立即将激光探头固定于前列腺腹叶表面进行研究 ,各记录10 min,选取较为稳定的3 min进行数据采集,主要指标有平均血流量、血细胞浓度、血流速率。

2 结果

2.1 各组动物前列腺局部血流量观测(见表1)

实验结果表明,正常组动物前列腺局部血流量平均为11.55±1.88。实验进一步对模型组、针刺组动物血流量进行了动态观测。造模后血流量减少,有自然恢复的趋势,但各组与正常组比较,显著低于正常组(P

针刺后动物前列腺局部的血流量明显增加,均显著高于模型组,具有统计学 意义(P0.05)。

2.2 各组动物前列腺局部血流速度与血细胞浓度观测(见表2)

实验结果表明,正常组动物前列腺局部血流速度为2.69±0.34,红细胞浓度为4.3±0.28。模型组动物与正常组相比,血细胞浓度未见明显变化(P>0.05),血流速度则显著减慢,与正常组相比P值分别小于0.001或0.01。同时亦显示出随着 时间推移,流速自然恢复的趋势。针刺组与模型组相比,血细胞浓度亦始终未见变化(P>0.05),且均在正常组水平,血流速度则明显加快,与模型组比P值分别小于0.001或 0.05,均回升到了正常组水平。

3 讨论

3.1 正常大鼠前列腺的解剖学特点及血液供应大鼠的前列腺解剖特点与人类不同,是相互分散的多叶状,分为腹叶、背叶、侧叶,侧叶又叫凝固腺[2]。实验中所见,背叶从背侧两面围绕尿道,此处结构比较复杂,包括有后尿道、输精管开口、精囊开口及前列腺各叶之开口等,所以此处的血液供应也较为复杂。侧叶(凝固腺)直接位于精囊下面,并和精囊共同被包围在一个腹膜鞘内,共同接受膀胱下动脉分支的血供。腹叶位于尿道腹面,是两个独立的梨样结构,单独接受血供。三叶相比,惟有检测腹叶的血供情况,才能较为准确反映前列腺的血供情况,而且腹叶位置直观,部位较大,激光多普勒血流仪的激光探头易于固定,便于操作。所以,本实验检测了大鼠前列腺腹叶的微循环情况,借以反映前列腺的血液循环状态。

3.2 前列腺局部血液循环减慢是本实验NBP模型一个重要的病理环节实验动态观察了造模后3天、6天、9天模型组动物前列腺局部的血液循环情况。结果表明,尽管随着时间的延长,平均血流量有自然改善的趋势,但均显著低于正常组动物,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检测分析得知,这种血流量的减低,主要缘于血流速度的减慢。很显然,从实验过程可以排除血源动力障碍及血管梗塞的可能。那么,又是什么原因导致前列腺局部血流速度的减慢呢?徐淑云教授等进行药理实验研究时,指出角叉菜致炎的机制主要是两方面的作用,即由PGE2等引起的局部血管扩张和由补体系统激活等引起的血管通透性加强,最终导致局部白细胞浸润,水肿形成[3]。前文实验形态学观察亦见,本模型前列腺间质中血管呈高度扩张、充血状态,间质中严重水肿,炎细胞浸润。如此,血管管径增粗,同时管壁通透性加强、渗出增多,势必导致血流速度减慢、血流量减小,代谢低下。这又不利于炎症的吸收。所以,前列腺局部血液循环减慢,代谢降低是NBP模型的一个重要的病理环节。

3.3 改善前列腺局部血液循环是针刺治疗NBP取效的途径之一实验所见,针刺组各小组动物的前列腺局部血循环比模型组明显加快,表现为局部血流速度增加,血流量增多,达到甚至超过正常组动物的水平。结合前文实验形态学观察可知,针刺后同时可见模型病理损伤高效逆转,表现为间质水肿及炎细胞浸润逐渐减轻或消失;并且针刺可使前列腺分泌功能加强,逐渐呈旺盛状态。这种针刺效应的产生,正是针刺加快局部血液循环,加快了组织代谢而得以实现的。至于针灸对血液循环的影响,又涉及到诸如神经、递质等因素。联系前文[1]解剖学部分可知,深刺秩边穴直接涉及到了支配前列腺会阴等区域的盆内脏神经丛、骶丛神经等。说明本针法正是直接刺激了这些神经,从而加快了前列腺局部血液循环,改善了组织代谢,这正是针刺对NBP模型消肿抗炎、促进修复、增加分泌等的重要途径。

4 参考文献

1 冀来喜,等.针刺秩边穴对实验性大鼠非菌性前列腺炎形态学的影响.中国针灸,1998;18(2):87

2 杨安峰.大鼠解剖组织图谱.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91

3 卞如濂.抗炎免疫药理学与临床应用.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2:143

(收稿日期:1999-11-21,齐淑兰发稿)

上一篇:“任脉主气”理论探析及临床应用 下一篇:针刺对实验性兔角膜溃疡胶原酶活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