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临床疗效分析

时间:2022-08-27 07:20:23

小儿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临床疗效分析

【摘要】 目的 分析综合疗法治疗小儿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我院72例患有小儿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的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6例。对照组采用综合疗法加用利巴韦林治疗方案,观察组采用综合疗法加用重组人干扰素(a1b)治疗方案,对比其疗效。结果 对照组显效19例,有效9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77.78%。观察组显效30例,有效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22%。观察组的症状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较具有临床效果差异(P

【关键词】 小儿;手足口病;病毒性脑炎;综合疗法;重组人干扰素;利巴韦林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17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4940-01

选取2009年1月到2012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72例患有小儿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的患儿,对其使用综合疗法联合重组人干扰素进行治疗效果观察,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月到2012年12月的72例患有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的患儿,根据卫生部2010年颁布的《手足口病诊疗指南》和《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相关诊断标准均确诊为手足口病。入选患者均是急性起病伴有发热的表现,37.9-38.5℃有13例,38.5-39.5℃有50例,39.5℃以上的有9例;60例患者有典型的手足疱疹症状,12例患者有不典型的手足疱疹症状;辅助检查中46例患者WBC数增高,61例患者血糖增高,8例低钠血症患者,6例低钾血症患者,52例患者脑脊液细胞数增高,45例患者颅内压升高,15例脑MRI检查发现异常低密度影。大部分患者可有头痛、呕吐、精神差、易惊、嗜睡、肢体抖动、谵妄等现象,少部分患者可有肌阵挛、惊厥、共济失调、眼球震颤、急性弛缓性麻痹甚至出现昏迷。上述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6例。对照组采用综合疗法加用利巴韦林治疗;对照组采取综合疗法加用重组人干扰素(a1b)治疗。对照组男25例,女11例;年龄4个月-5岁,平均年龄2.3岁;病程5-20d,平均13.4d。观察组男24例,女12例;年龄5个月-6岁,平均年龄2.5岁;病程4-18d,平均11.2d。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临床症状等各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做综合治疗,给予降温、补液、控制惊厥、纠正电解质平衡、抗病毒等治疗措施,对照组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利巴韦林的治疗方案,每天一次以10-15mg/(kg·d)的利巴韦林静脉滴注;观察组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重组人干扰素(a1b)治疗方案,每天60-80μg/(次·d),3d为一疗程,对比其疗效。

1.3 疗效评价标准 记录观察两组患者症状缓解的时间并记录。显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体温在48h内恢复,72h内不流涎,各项体征明显改善,辅助检查均恢复正常;有效:临床症状有所好转,体温在72h内恢复,5d内不流涎,辅助检查指数明显好转;无效:体温在4d后未恢复正常,临床症状及体征无改善或加重,辅助检查指数无变化或加重。

1.4 统计学方法 本组数据经卡方检验,以P

2 结果

3 讨论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以手、足、口腔等部位发生丘疱疹为主要特征的儿童传染病[1],主要病源是柯萨奇A16病毒、肠道病毒71型(EV71),其中EV71感染引起重症病例的比例较大,患儿可出现中枢神经损害,引发脑炎。干扰素作为抗病毒的常用药物具有较好的免疫调节作用,是治疗该病的较好药物。干扰素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2],诱导细胞产生多种抗病毒蛋白,从而抑制病毒在细胞内的复制,还可通过调节免疫功能增强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对靶细胞的特异细胞毒作用,有效地遏制病毒侵袭和感染的产生;利巴韦林可抑制病毒DNA聚合酶活性,起到抗病毒作用。但利巴韦林对病毒腺苷激酶极其依赖,且易产生耐药性,使临床疗效受到限制。

本次调研观察组较对照组效果比较明显,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77%,对照组总有效率88.78%。两组比较差异明显(P

参考文献

[1] 于清慧.更昔洛韦治疗小儿手足口合并病毒性脑炎146例疗效观察[J].中外医疗,2011,32:107.

[2] 朱焰,叶洪舟.重组人干扰素联合喜炎平治疗重症手足口病并发病毒性脑炎疗效观察[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1(4):260-262.

上一篇:114例老年人胆道疾病的治疗经验 下一篇:腹腔镜治疗胃十二指肠穿孔修补术22例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