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校园生活 培养公民意识

时间:2022-08-27 05:26:29

重构校园生活 培养公民意识

王春勤,43岁,江苏省淮安中学教育集团·文通中学副校长,近几年在《江苏教育》《语文教学通讯》《德育报》等报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30余篇。

公民意识,是现代社会的成员对作为公民角色及其价值理想的自觉反映。它包括公民的主体意识、权利意识、责任意识、规则意识以及由此产生的平等意识、公共精神、自主理性等。公民意识不仅能直接表明一个国家精神文明的程度,而且对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重要作用。

公民与国家的关系是国家制度的具体内容。国民的公民意识的有无、强弱和公民参与政治事件的方式与程度,是一个国家是否文明与强盛的最重要体现。

美国公民教育家霍拉期·曼有句名言“建共和国易,造就共和国公民难。”法律上规定了一个人是公民,但你是否具有公民的素养,却是另外一回事。尤其是在有着三千年封建史的中国,公民意识的薄弱是自不待言的。每当发生一件政治事件的时候,中国民众大致就会出现情况:一拨人“政治冷漠”,不管周围发生了什么事,与己无关,不闻、不问、不知道,目前这种情况比较普遍;另一拨是“过激冲动”,采取一些不成熟、不理性的言行,根本不顾及这些过激的言行可能对国家、社会、其他民众产生的伤害,比如,2008年奥运火炬在国外传递受阻时国内的一些言行,就属于这类。

目前,国民的公民意识普遍薄弱问题,已引起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引起了有识人士的密切关注,我们应该意识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现代社会的政治文明的实现需要所有民众的理性和积极参与,这就是公民意识的内涵之一。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这充分表现了国家对公民意识的重视,也显示了公民意识培养的紧迫性。

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加强学生公民意识的教育和培养,对于提高广大学生自身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以及推动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作为为国家培养未来主人翁的学校、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自己身上的重任,敏锐地意识到国家层面的教育需求,从而在我们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进一步落实国家的教育需求。只有教育与整个社会发展的需要相一致时,把握时代的命脉,才能进一步发挥教育的育人功能。

我国宪法第三十三条:“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如何让学生正确理解、行使这些权利和义务,正是我们教育的责任所在。

如何让学生正确理解、行使这些权利和义务?比较一致的观点是开设公民教育课。对此,本人一直不以为然。为何?我们的教育理念、治校原则、评价制度、培养目标正在左右着今日之校园生活,这是“本”;其次是“标”,从学校层面来说,学校大小决策有无走教师路线,学校大小事件是否让学生广泛参与,学校各种活动是否倾听学生心声?从班级层面来说,班干部是教师指定的,学生的自治组织是教师指导下的“自治”——因为它的一切决定权不在学生那一头;就教师拖堂这件“小事”来说,哪所学校没有,哪位教师身上没有发生过,问题是又有多少学生敢当面提出,学生必须主动向教师打招呼,却很少听到教师向学生打招呼;在日常生活中,师生之间的谈话是单向的……在现实的师生关系中,教师依旧居高临下,在现实的校园管理中,一切依照学校说了算,即使有一点学生“活动”权力的,又往往是为学校装点门面的。这样的校园生活,进行的实际是臣民教育、奴性教育(李镇西语)。在这样的校园,学生所经历的生活与公民教育的内容是相悖的,这种“无条件的道德要求与有条件的道德行为”(吴康宁语)只能让学生感到我们所进行的公民教育的虚假,造就了学校教育的无效,甚至于走向反面,影响了学生健康的成长。

因此,要进行公民教育,落实党中央提出的“加强公民教育”的这一战略布署,首先是从校长到每一位教师要树立公民意识,确立公民教育理念,端正办学态度,反思我们目前工作的各种举措,努力重构校园生活,让学校成为具有公民社会特质的校园,用健康的、符合和谐社会建设的、讲公平正义的这样的校园去生成我们的公民。

学校即社会,生活即教育(陶行知语)。当学校本身已经是一个公民社会时,你在这个社会里生活久了,自然就会有了公民意识:学校的事就是我的事,而且我能按照一定的程序去决定学校的事情。例如英国的学校理事会,所谓学校理事会,就是学生们自己选举代表,就像选人民代表、议员一样。这些学生代表、与校领导、社区代表、教育行政部门领导,组成校董事会,它的主体是学生,成员采用流动制。这个理事会可以决定学校的重大事务,决定后,就成为全校所有人共同的事,校长就要执行,全体师生就要无条件地去完成。这样的结构其实就是英国的议会与首相关系的“微观”化和“缩影”。这其实就是充分发挥了教育的“浸润功能”,教育在无声处发挥着潜移默化的效果,并影响一个人的终身。

其次,要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还应该将公民意识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积极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为社会上的弱势群体送去关怀是进行公民意识教育行之有效的手段。这些活动的开展,一方面贴近实际生活,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避开了空洞道德的说教,可让其中蕴涵的价值观念、主人翁意识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学生的思想观念中,是提高学生公民意识和实际生活能力的重要途径,这有利于学生将公民意识内化为自己不自觉的行动。

也许有人说,我国进行“公民教育”的各种条件还很不充分,等到社会“大气候”成熟的时候,才能搞像英国这类国家的校园生活。其实,这是一种推卸责任和不作为的言论。今天的教育有必要、更有义务为国家的明天服务,这是教师的责任和使命,是我们的权利,更是我们的义务。在“大气候”、“大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我们的校园生活创造出符合公民教育要求的氛围,只要我们教师放下自己的架子,本着对事业、对未来负责的态度,我们完全能让学生“理性而积极地”参与校园内的诸多公共生活,一点一滴地培养学生公民意识,在学生的心灵中种下“公民意识”和“国家主人”的种子。比如,师生责任的相互约定,不是一味只是教师对学生提要求,学生可以根据《未成年保持法》等法律法规对教师提出一定的要求,相互监督,从而培养学生的平等意识;比如学校活动如何开展,广泛听取学生意见,开展相关活动,从而培养学生主人翁的意识;比如评优评先,在让学生制定规则的前提下,进行公选并进行公示,对有问题的同学召开听证会,广泛听取学生意见,从而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等等不一而足。

当校园中校长、教师、学生都作为公民而存在时,我们的各项活动与工作都能广泛听取各方意见时,我相信,这样的校园必将充满活力和朝气;我相信,我们的学生必将积极主动而有所作为。

四处洋溢着和充满着公民意识的校园,我相信,我们培养的学生必将以主人的姿态走向社会;我相信,我们培养的学生的明天必将幸福、自由;我相信,我们的祖国必将文明昌盛!

永远铭记教育的责任,永远怀揣教育的理想,让我们从力所能及的事做起,重构我们的校园生活!

这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和使命!

上一篇:班主任的管理智慧 下一篇:浅谈“说卷”活动在校本研究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