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等生的心理问题探析

时间:2022-08-27 04:39:17

优等生的心理问题探析

张琦,男,高二年级学生,一般家庭,人际关系良好,无重大疾病史,学习成绩良好。

张琦在期中考试前一个星期左右来到心理咨询室,自称最近总是思考一些奇怪的问题,无法控制,感觉很痛苦,而且伴有失眠症状。

张琦成绩很好,一般在班里前五名左右。上次月考,他考得很好,班里排名第二。最近几天他上课时无法自控的想一些“没有意义”的问题,比如:为什么要学习?为什么答案不是这样?为什么老师会有那样的表情等。同时张琦说:马上就要期中考试了,现在特别着急,要是一直这样,期中考试肯定没希望了。张琦的父母也跟他说如果还是这样,周末就要带他去看心理医生。

张琦走后,我向他的班主任了解了情况。张琦非常懂事,成绩一般都在班级前五名。上次考试考到第二名,他父母很高兴,常常对他说:你要努力,争取更大进步,只有这样才能考上好学校。小王也想在这次考试考得更好,但是事与愿违,现在出现了严重的失眠,上课状态也特别不好。

再次来到心理咨询室,已经是期中考试之后,张琦表示心情平静,已经不再失眠,只不过对考试成绩不满意(班级第四名)。

我在反思,我们是否忽略了对优等生心理状态的关注?

张琦的偶然进步,让他的父母增加了对他的希望。月考的进步,无疑给家长一个信号:孩子还能再进步。所以要求就随之而来,不绝于耳的是考高分,否则将没有出路。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和生活,当下一次考试即将到来之时,情绪上的压抑、紧张、焦虑便不可避免。

学校心理工作的重点,往往会倾向一些平时表现不太好的学生,对 “优等生”的关注一般很少。在成绩为王道的教育体制下,成绩好就证明哪里都好。但是事实并非如此,近年来,很多大学生虐猫、虐狗,前些年的清华学子硫酸泼狗熊事件、马加爵事件等等也给过我们很大的震动,他们都是成绩好的学生,都是“优等生”,而心理却相当脆弱。

为什么我们眼中的“好学生”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呢?我认为原因有以下几点:

1. 家长和老师一心追求成绩,往往被孩子的成绩所蒙骗,忽略了对孩子心灵的维护,出现了很多学习成绩好,却禁不起挫折的学生;

2. 平时表现比较优秀的学生承担着更多的希望,这些希望来自家庭、学校,甚至社会。前些年经常报道的北大清华学子毕业买猪肉、当农民,如果普通初中毕业的学生回家当农民,大家觉得没有什么,很正常,而大学生,尤其是北大、清华的学生就好像触碰到了所有人脆弱的神经一样,首先让人一惊,接着就是没完没了的评判与讨论,因为他们背离了我们普通人的价值观――大学生应该有好工作;

3. 平时表现比较优秀的学生,在学校承担的责任也比较重大。

4. 平时表现优秀的学生,对自己的要求也高。很多成绩优良的学生都有一颗追求完美的心,希望自己什么都是最好的,希望多得到老师的关注,需要处处做表率;

5. 优等生的压力也来自于同班同学。老师会经常拿班里表现好的孩子作为其他人的榜样,如果这个人也犯了同样的错误,往往会比其他学生得到更多同学的不满。

那么如何避免“张琦”事件再次出现?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怎样尽绵薄之力呢?我觉得可以有以下的突破点:

1. 了解学生成绩背后的信息。有的学生虽然成绩好,但是可能是牺牲了节假日和休闲娱乐的时间。这样的学生,对于课外补习是什么看法,老师应该了解一下,如果学生对补习很反感,老师应该帮助学生进行相应的情绪调整和心理辅导;

2. 知道自己班级的学生在学校参加课外活动或第二课堂的情况。老师们都喜欢成绩好的学生,所以很多“好学生”都身兼数职,学校里的油画班、健美操队、学生会等等,无一不占用着学生有限的课余时间。而这些对于尚缺乏时间管理方法的学生来讲可能会带来一些困扰。老师要帮助学生学会取舍,规划好自己的时间,做到劳逸结合;

3. 培养学生的集体感,进行班级组建设。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享受着独一无二的待遇,但是学校的班级,却是一个大家庭,几十个孩子都需要老师的关注。精力有限的老师避免不了在某些时候忽略某些学生,也不可避免地对某些学生产生误会,当学生觉得自己被忽略或受冤枉的时候,要能够合理的处理自己的情绪。所以,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集体,个体只是集体的一部分。尤其是有些学生在家里也备受宠爱,来到学校突然班里的老师和同学不再关注他了,心理上的落差要及时处理;

4. 挫折教育很重要,要培养尖子生抗挫进取能力。不经历风雨怎么能见彩虹,而现在的孩子却是在父母的搀扶下一步步走向成功的。一旦脱离父母或者受到意外的挫折,便会一蹶不振。老师要有意识地提供机会、创造情境,使优等生感受挫折,要给他们制造学习和生活中的难题,让他们去面对,教育他们正视挫折,勇敢面对。要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让学生正确认识困难与失败,适当的时候也要创设难易适度的情境,使他们知道科学的道路上从来没有平坦的大道可以走,只有不畏艰险,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的深刻涵义。如在数学教学中,可以结合哥德巴赫猜想,介绍我国著名的数学家陈景润在条件简陋、人员缺少的情况下,克服困难,坚持不懈,最后取得了世界瞩目的骄人成就。使学生从榜样那里吸取营养,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

5. 多与家长沟通,并交流教育方式。每个父母都是一个儿童心理学家,都是教育家。但是他们有时因为关心则乱,反而对自己的孩子不知道怎么教育。所以老师应该多跟家长沟通,听一听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一方面可以学习一下,另一方面及早发现一些问题。

可见,孩子的心理世界都是一样的,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尤其是对优等生心理问题的探析绝对不容忽视,无论他们成绩好坏、荣誉多少,都会出现一些心理困扰,我们都要一视同仁,不能被学生表面的光环所迷惑,培养高分低能、有人格缺陷的人才不是我们的希望,对优等群体中的学生,在帮助他们增长知识的同时,还要真正了解他们,我想越来越多的“张琦”会找到自己合适的奋斗目标。

上一篇:《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教学案例 下一篇:《字母表示数》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