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洲岛七日 首届香港“青年纪录片训练营”回顾

时间:2022-08-27 03:05:16

长洲岛七日 首届香港“青年纪录片训练营”回顾

香港“青年纪录片训练营”是由“香港采风电影有限公司”主办,由“利希慎基金”和“达微慈善基金”资助,针对香港本土纪录片爱好者举办的影像培训工作坊。训练营于2013年6月7日开始,为期七天,聘请了张虹、应亮、曾翠珊、李慧仁、李家骅等的五位经验丰富的电影工作者作为导师,带领25名年轻人在香港长洲岛上学习拍摄纪录片。

我作为纪录片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有幸成为这25位参加培训的青年中的一员,在此也将这次参加训练营的体验分享给大家。

两轮筛选定下25人

这次训练营安排在香港长洲岛,这里是香港著名的离岛之一,面积约为2.46平方公里,位于大屿山东南方,距离香港岛西南约10公里,从这里乘快船抵达香港中环码头仅需要半个小时的时间。所以它既属于香港的一部分,又远离繁华的商业城区。岛上居民约为3万人,是香港离岛中人口密度最高的岛屿。长洲岛民风淳朴,生活节奏远不及香港市区那样快,本地居民大多以捕鱼业和造船业为生,由于岛上有不少观光名胜,所以长洲已经成为香港著名的旅游热点。

这一届“青年纪录片训练营” 招生的年龄范围在17-35岁,以本港青年为主。来参与培训的学员大部分都对纪录片具有一定的认识。我们报名的同时,还需要递交从前拍摄过的纪录片作品,(个别条件优秀的也可用剧本、小说、摄影或其他类型作品代替)。组委会在经过第一轮筛选后,挑出基本合格的申请者进行面试,每轮面试由导师主持,问题大多涉及申请者对于纪录片的理解、经验和未来打算等。

第二轮的面试筛选后,组委会基本确定出训练营的25名学员。就本次招收的学员来看,其中在校学生占一半比例,其他均为教师、摄影师、高校助理研究员、公司职员等身份;学生报名费用为1950港币,成人为2800港币。学员们对纪录片普遍抱有很高的热情,虽然都具有一定纪录片或其他影视作品的拍摄经验,但从纪录片创作技术上讲,彼此起点不尽相同,相互之间也还存在一定差距。

学员筛选完毕后,“采风电影”在湾仔的办公室组织了一次茶话会,让导师与学员见面(台湾老师通过skype进行视频见面),学员介绍各自拍摄的初步计划,然后自由分组,并被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在训练营开始之前去长洲进行至少一次的采风,寻找和深入拍摄题材及拍摄对象,进而做出一些相关的研究工作。

七天完成一部作品

在七天的训练营培训中,全程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导师讲授部分,五位导师以纪录片中的不同方面进行讲座性质的教学,其中包括纪录片的符号特性、选材、结构、音效和直接电影类型等,同时还会辅助以DV机和单反相机摄影比较的技术性讲解。

第二部分便是分组拍摄阶段,这部分占据了训练营三分之二的时间。每位导师根据小组人数带领2至4组学员,学员白天拍摄,晚上带着素材回到营地与导师交流,并挑选3至5分钟素材放映给全营师生观看,五位导师给予相应的集体点评。就这样经过三轮点评后,学员开始进行后期剪辑,在训练营结束时基本完成5分钟的粗剪作品并放映,导师再次给出点评。

在长洲七天的主体训练营结束后,学员们继续修改作品,并在三个星期后重新师生聚集,一同观看修改版本,由导师给出最终修改意见,接着是各组继续一个月的精剪。

最终的完成片作为2013年9月香港“华语纪录片节”中“长洲志”单元在影院公映,各组学员被邀请到现场与观众进行映后互动。

训练营特色

封闭性

训练营采取“封闭式”训练,即学员和导师在此期间都不离开长洲,从地域上与香港主体市区完全隔绝,并将训练营设立在长洲岛山顶的“明爱赛马会明辉营”里,力求帮助学员摆怪陆离的都市干扰,进行一种“修炼式”的培训。营地里只有训练营的师生和工作人员,他们日常的学习和工作不会受到任何人打扰。这种封闭性学习不但增进了教学效率,还增强了学员和老师之间的了解,让训练营的气氛在短暂的时间内变得非常融洽。

本土化

本次训练营强调培养本土年轻人进行纪录片的创作,入选的25人中除6位内地学员之外,全部是香港本地人。

拍摄题材和内容也完全来自长洲岛的人物和事件,其中包括日复一日辛苦劳作的卖报人、经营传统理发店的老者、治疗跌打损伤的功夫高手、技艺精湛的摄影师、为街坊四邻做法律顾问的退休律师,保持喝早茶聊天等传统习惯的长洲人群像等,甚至还有以拍摄昆虫微观世界来反映自然生态和讲述一条鱼在被端上饭桌前被残忍杀戮过程的纪录片。

虽然创作时间短,但训练营学员们都非常刻苦,在有限的时间里深入人物生活,与当地人交朋友,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难得的经历。

一条龙活动

本次训练营由“采风电影”首次创办,组委会做了精心的准备,并非做简单孤立地运行推广,反而在七天的训练营主体前后都做了很好的铺垫和延续活动。

在训练营还没有开始之前,“采风电影”便设立了面向全港观众的放映会──台湾著名纪录片导演吴乙峰的两部影片(《生命》(2004/142min)和《月亮的小孩》(1990/63min))以及他题为“纪录片和生命的探索”的讲座。这些活动不但为港人增加了纪录片认识的窗口,同时也帮助训练营进行了有效的宣传。

在训练营举办后的两个月,“采风电影”又开设了纪录片制作初级班,每逢周末上课,由训练营导师之一——内地独立电影导演应亮主讲,教授制作观念、方法、调查、现场拍摄、收音和后期制作等基本技巧,为那些没有机会参加训练营,又对纪录片有兴趣的人士提供学习的机会。此制作类制作可能还会陆续开设中级班和高级班,本次训练营的学员也有机会继续参加学习。

纪录片训练营作品除了在“华语纪录片节”上放映之外,“采风电影”还特意安排学员重回长洲,为当地民众放映。现场在各组影片中出现的人物和街坊都会被请到现场,以被拍摄者的身份同导师、学员们交流,这对于师生来说都将是一次非常重要的学习。

制作资助计划

“采风电影”为纪录片训练营的学员准备了20万港币的“制作资助计划”,学员们可以自由申请。评审团由导师组成,根据学员在训练营期间的表现以及他们作品的质量进行评估。

本计划准备资助5-7个制作项目,资助金将会分两期派送,作品完成后将于2014年的“华语纪录片节”公开放映,并有机会参加各地影展。这是对学员们离开训练营之后创作的一个强劲的推动力。

思考与建议

此次训练营依然有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

首先,如上文所述,虽然经过了两轮淘汰,学员之间的拍摄经验和技术水平差距依然很大,对于纪录片的理解更是参差不齐。在短短七天内,导师想帮助学员解决从摄影机构图、运动等基本技术问题到纪录片结构和传递含义等观念问题,是非常困难的,学员们共同进步的速度也不是很快。

其次,在七天的主体训练营中,由于学员分组众多,导致导师点评和与学生交流时间不够充分。25名学员中,有10个人是单人成组,加上多人小组一起,学员小组数量达到了15组以上,使得导师观看素材和给出意见的节奏变得非常紧张:每天的集体点评中,每组学员们的素材放映必须控制在3-5分钟之内,而5位导师的点评也被控制在5-7分钟,学员根本没有太多机会对素材和他们的拍摄状况等问题作出解释,也没有时间对5位导师的评价分别给予回应,更没有时间留给学员做小组之间的意见交换和讨论了。这种单一教导性的教学在训练营期中进行了4次,很多学生的疑问得不到及时解决,不断积压,加上导师们的意见也有相互矛盾的时候,从而会产生更多的误解。虽然学员可以分头跟自己的导师进行个别深入的交流,但依然无法把个人想法同所有人做最有效沟通和分享,这就严重地影响了教学效果。

上一篇:《陌上桑》里谁家姝 下一篇:随身工作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