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化市绿色学校创建工作的实践与创新

时间:2022-08-27 02:13:00

通化市绿色学校创建工作的实践与创新

摘要:阐述了通化市绿色学校创建工作的基本情况和进展情况,有针对性地分析了通化市绿色学校创建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产生问题的主要因素,并对今后绿色学校的创建工作提出了具体改进措施。

关键词:通化市;绿色学校;创建工作

收稿日期:2011-07-13

作者简介:王淼淼(1974―),女,吉林通化人,工程师,主要从事农村环境保护及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

中图分类号:G63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9-0211-02

1 引言

近年来,通化市认真贯彻落实《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1996~2010年)》精神,以实施素质教育、提高环境意识、培养环保行为为主要目标,与教育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扎实工作,使绿色学校创建工作蓬勃发展,环境教育水平显著提升。2000~2010年,通化市共创建绿色学校86所,其中国家级绿色学校4所,省级绿色学校37所,市级绿色学校45所。

2 绿色学校创建工作主要作法

2.1 高度重视,落实责任,加强对绿色学校创建工作领导

(1)成立了以环保局长任组长,环保、教育主管副局长任副组长的通化市绿色学校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宣教中心和教育局基建办具体抓落实,将创建工作摆上重要日程。

(2)结合通化市实际,通化市环保局和教育局先后制定了《全市绿色学校创建工作方案》、《通化市绿色学校创建考评办法》等,建立了绿色学校的考评体系和运行机制。

(3)宣教中心和教育基建办每年召开会议,专题研究绿色学校创建工作,确定工作重点和内容,对全年工作进行安排部署。

(4)通化市环保局局长定期听取绿色学校创建工作汇报,并将绿色学校创建工作列入中心工作重点、全局工作日程。

2.2 主动协调,密切配合,携手共创绿色学校品牌

绿色学校是环保和教育联合打造的“品牌”,为让这一“品牌”树得住、推得开、叫得响,通化市环保局积极争取教育部门的支持,密切配合,分工协作,共同组织,推进了绿色学校的迅速发展。

2.2.1 主动与教育部门沟通,赢得支持

每年省局关于绿色学校的文件下发后,通化市环保局主管副局长都与教育基建办领导共同研究创建工作,征求基建办的意见,拟定创建方案,达成共识后组织实施。

2.2.2 对绿色学校进行统一监督管理

从绿色学校组织、申报、筹备到评审、检查的每一个环节、每一项工作,环保、教育都共同研究、精心组织、互相支持,使创建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市环保局和教育局联合举办了三期绿色学校培训班,对全市各级各类学校进行集中培训,讲解绿色学校创建程序、内容及要求,并请东昌区佟江小学、民主小学和通化市第十三中学等国家级、省级绿色学校介绍创建经验,互相交流,提高创建质量和水平。

2.2.3 共同负责,严把申报审批关

针对两年一次的申报和评审工作,环保和教育部门达成一致,本着宁缺勿滥的原则,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对每一所申报的学校,都要认真研究、精心筛选、严格把关。几年来,通过教育把关、环保检查、联合会审等措施,初审、会审下申报省级绿色学校4所,市级绿色学校6所,确保了申报的质量和效果。

2.2.4 建立机制,鼓励创建

通化市环保局和教育局都联合对绿色学校创建工作中表现突出、成绩优异的主管人员和教师进行表彰,下发文件,并要求比照市级先进工作者给予奖励。市教育局对绿色学校在基建资金上给予了倾斜,县(市、区)环保局、教育局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扶持。东昌区环保局每年都为国家级和省级绿色学校佟江小学、民主小学等绿色学校购买草种和树苗,并补助学校现金2 000多元。同时,东昌区环保局还出资2万多元为民主小学300多名学生制作了环保服装。辉南县教育局局长亲自听取环保和教育部门的反馈意见,并明确表示,对获得国家级绿色学校称号的学校给予3万元奖励,实现了绿色学校的“品牌”效益。

2.3 点面结合,分类指导,拉长绿色学校的创建链条

2.3.1 抓住重点,典型引路

通化市环保局和教育局首先紧紧抓住省、市重点校通化市第十三中学和东昌区佟江小学开展创建工作,用典型引路,充分发挥国家级绿色学校的典型示范作用,做好辐射和延伸工作。市环保局和教育局先后在这两所学校举办了国家级绿色学校挂牌仪式、绿色学校创建工作现场会等活动,组织全市各中小学校校长、老师和学生观摩学习,听环保课,参与环保实践活动,使广大学校提高了对绿色学校的认识。

2.3.2 全面培养,分类指导

通化市环保局和教育局先后培养了乡镇级中学集安市清河镇中学、村级小学东昌区铁厂镇夹民小学、私立学校梅河口市博文中学等市级绿色学校典型,从不同人群、不同环境、不同性质,拓宽了创建领域,提高了环境意识。

2.4 注重实践,学创互动,创建工作丰富多彩

2.4.1 将环境教育有机融入基础教育中

各个学校都能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及环保、教育部门有关环境教育的要求,在各学科中渗透环保教育,并通过环境教育公开课、环境渗透教育教案评选、环保知识测试等多种形式,开阔了学生的绿色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环保知识。

2.4.2 广泛开展宣传活动

通过校园红领巾电台、黑板报、手抄报、宣传橱窗、演讲比赛、问卷调查、文艺演出等形式开展环境教育宣传,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2.4.3 参与环保活动

各个学校都能结合植树节、世界环境日等,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环保活动。东昌区佟江小学启动了环保工程林活动,组织全校师生在荒山种植了30多亩阔叶松和落叶松,成为我市绿色学校创建的一座“工程碑”。东昌区民主小学、佟江小学等绿色学校,在“六・五”世界环境日开展了环保志愿者万人签名活动。集安市实验小学开展了以保护水源为主题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带领同学们参观水源地,捡拾垃圾,净化水源地环境,教育学生们要珍惜水、爱护水、节约水。梅河口市环保局组织全市8所绿色学校学生开展了环保征文活动,设立了小学环境课堂,环保人员为学生讲环保课。

2.4.4 普及科普知识

通化市第十三中学环保青年志愿者开展了浑江水质调研、饮用水源水质分析、江南村环境生态保护等一系列调研活动。在通化市环境监测站、净水厂、气象局和江南园艺所等有关部门的帮助和支持下,撰写了调研报告。东昌区夹皮小学利用地处农村的优势,建立了学生生态示范基地,建造了蔬菜大棚,开展了施用有机肥料、培育绿色食品活动,使学生在动用实践中潜移默化地增长了生态保护知识。

3 绿色学校创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3.1 部分县(市、区)对绿色学校创建活动重视不够

多年来,在市、区两级环保、教育部门的共同努力下,绿色学校创建工作不断发展,绿色学校规模不断壮大,部门领导的重视程度日益加强,师生的环境意识明显提高。但同时部分县(市、区)领导对绿色学校创建活动,对于学校整体管理水平、师生环境素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对整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深远意义缺乏认识,对绿色学校创建工作重视不够,从而使绿色学校的发展没有获得必要的行政支持。

3.2 应试升学模式阻碍绿色学校发展

层层选拔的“金字塔”升学模式为应试教育披上了一件合理的外衣,但应试教育带给中国基础教育的问题同样是多方面的,是根深蒂固的。同样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知识创新、创建“绿色学校”的主要障碍。

3.3 绿色学校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一些绿色学校存在管理人员不固定、管理形式粗放及学校日常管理、教学和教育过程缺乏师生的全面参与等现象。同时,教师对环境教育、可持续发展和创建绿色学校等相关知识欠缺,相应的观念、意识、知识、技能还得薄弱。

3.4 资金支持不足

经费短缺、设施陈旧是当前大部分学校面临的共同问题,特别是绿色学校的创建活动更是缺乏相应的稳定的经费支持,成为了制约绿色学校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原因。

3.5 各地发展不平衡

由于各县(市、区)自然和经济条件存在差异,绿色学校创建活动的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明显,学校间发展不平衡。

4 绿色学校创建工作展望

4.1 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在绿色学校创建工作中,市、县(区)两级环保和教育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市委、市政府以及各部门领导的宣传力度,赢得他们对绿色学校创建工作的重视和支持,逐步树立环境教育是素质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推进环保事业的发展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措施的思想理念,在全市上下形成加大环境教育力度,实现可持续发展、打造“绿色通化”的强烈舆论氛围,保证创建工作的顺利开展。

4.2 转变教育思想、教育模式

在绿色学校创建工作中,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将以往教育中注重同步化、标准化,学生的基础知识比较扎实,应试能力也比较强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转变,建立创新和实践型教育模式。

4.3 改变管理模式,建设高素质的环境教育师资队伍

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形式改变现行绿色学校管理模式,充分发掘教师和学生潜能,在学校管理中全力开发全体教职工的创造力,建设一支事业心强、有良好专业素质的环境教育师资队伍,并通过教师开发学生的创造力,提升绿色学校的创建质量和水平。

4.4 强化环境教育内容的渗透

环境教育内容具有跨学科、综合性强等特点。绿色学校应结合学科特点将环境教育内容渗透到地理、生物、化学、语文等课堂教育内容中去,使学科课程与环境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环境教育质量。

上一篇:樟子松育苗技术的探讨 下一篇:环境保护视域下的硫酸法钛白清洁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