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读文本提高“对话”质量

时间:2022-08-27 01:20:50

摘要:审视当前语文阅读教学,,普遍存在着"浅入浅出"的现象,没有对课文的深入理解,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只图个表面热闹,"对话教学"流于形式,缺少精辟入里的有效分析,热闹之后,学生什么也没有。因此,我认为新课程背景下的阅读教学,应该从研读文本,提高"对话"质量入手,实现阅读教学的"返本归真"。

关键词:研读;文本;对话;提高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6-0064-01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是前提,也就是说教师要具备研读文本的能力,这也是语文教师的一项基本功,教师研读课文的深浅度对课堂教学的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教师对文本的深入挖掘和准确把握,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实现与文本的对话,提高对话质量。在此,谈谈本人教学中的体会。

1.善待文本,体验阅读

"体验"就是认知主体对认知对象的感同身受的体味和体悟。体验过程是读者对文本内容的呼应和认同,是一种生活阅历的接轨、知识的融合、情感的共鸣。体验阅读就要善待文本,不要以教师的好恶左右学生的解读意图。《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不能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于漪老师说:"阅读是生命的活动,是读者个性化的行为。"学生阅读如此,教师阅读更应如此,必须先有个人体验。

教师与文本的对话不是单纯的自我理解和赏析,而是为了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我们要换位思考,时时处处为学生着想,把自己的阅读思路转化为学生的内化体会。比如在教学《小萝卜头》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小萝卜头向往自由、盼望解放的思想感情。我在课前认真研读了文本,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认为要让七、八岁的孩子体会到这种思想感情,在教学设计时就应该引导学生了解小萝卜头是怎样善待小飞虫的,抓住关键词进行体会。课堂上学生理解起来也的确很容易了,自然落脚到对今天幸福生活的珍惜。可见,教师的研读文本,体验阅读,善待文本,是帮助学生与文本对话,从对话中品出文章的精髓,真正读懂文章的有效途径。

2.走进文本,善于质疑

走进文本需要质疑,而善于质疑,是一种良好的阅读品质。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过程就是我们研读文本的过程,即"生疑--释疑"反复循环的过程。也正因此,我们才会体会到阅读的乐趣。

关于读书质疑,古人有很多精辟的论述。孔子在《礼记 中庸 》中论及学习的五个步骤:"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其中"审问之"强调的就是善于质疑发问。

事实上,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对课文中的字、词、句、篇章结构以及写作特点常常会产生一些疑问,而这些疑问,往往是研读教材、理解课文的结果。疑问往往是我们所没有注意到的重要问题,而这些问题对我们把握课文有很大的帮助,阅读效率也因此得以提高。深读课文,就会在平淡无奇处"生疑"。《这条小鱼在乎》这个题目有什么特点?小鱼在乎什么?《会"呼吸"的公路》题目中为什么加引号?公路怎么呼吸?这些问题的探讨就会加深我们对文本的理解,使我们的课堂对话不再肤浅,真正提高课堂对话的质量。

3.倾听文本,常读常新

倾听文本首先需要给学生充裕的阅读文本的时间。在新课标的关照下研读课文应该有新的起点,常读常新。对一些经典文本的解读,我们更应该还原或发展。于漪老师说:"阅读语文材料,通过视觉,接受文字信息,接受文字塑造的形象、场景、氛围、触摸作者的思想、情感,与作者心灵交往。"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须鼓励学生倾听文本,琢磨文本的语言,品出文本语言的味儿,提高阅读"对话"的质量。

参考文献:

[1]于漪 《语文课要教出语文的个性》(《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4、4)

[2]王尚文《语文教学对话论》(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4、2)

上一篇:对思想品德课教学创新的思考 下一篇:如何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进行朗读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