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1部队孙吴支队遗址调查研究

时间:2022-08-27 12:36:31

731部队孙吴支队遗址调查研究

摘 要:孙吴支队其全称为“满洲第六七三支队”,是731部队下设四个支队之一。其编制虽不及其他支队,但在细菌战准备与实施上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孙吴支队进行调查研究。回眸对孙吴支队相关问题的研究历程,其研究多为从孙吴支队概况及细菌战罪行等角度进行研究,以遗址本体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成果甚少。以遗址现状切入点,对孙吴支队遗址进行详细的调查,记录遗址现状,并为遗址的保护利用提供准确的数据参数及相应的建议:加强遗址的保护和发掘;加强遗址周边交通建设。

关键词:孙吴支队;旧址;现状;调查

中图分类号:K26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8-0155-04

一、关于孙吴支队问题的研究状况

随着日本侵华战争历史研究及日军细菌战准备及实施细菌战的研究的不断深入,孙吴支队问题研究亦愈受学术界关注,并发表和出版了很多优秀的成果。

最早揭露孙吴支队之不可告人的秘密是在1949年12月25-30日,在前苏联远东地区的哈巴罗夫斯克城举行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也称之为“伯力审判”)。法庭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研制并使用细菌武器的12名日本细菌战战犯进行审判,其中包括孙吴支队队长西俊英。此次审判充分揭露了侵华日军研制细菌武器及实施细菌战的罪恶行径。其审判结果于1950年由莫斯科外国文书籍出版局用俄、中、日、英等文字出版《前日本陆军军人因准备和使用细菌武器被控案审判材料》[1](下文简称《审判材料》)。该书根据详实的证据和战犯口供记录了日本军细菌部队的组建、研制细菌武器以及进行细菌战等罪行,是研究孙吴支队问题时不可多得的资料性著作。

1989年由中央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和吉林省社会科学院联合出版了《细菌战与毒气战》[2]一书,该书主要有1953年至1956年中国司法部门对羁押于中国的一批日本战犯进行审讯和审判材料中发掘出的一批日军细菌战资料。其中包括,一部队早期情况、七三一部队的各支队情况、一八五五部队及其支队情况、山东霍乱细菌战情况等。关于孙吴支队主要有“黑龙江省佟明贤谈日军在孙吴制造培养细菌的情况”及“原秀夫口供”中对孙吴支队的情况介绍。本著作为国内对孙吴支队研究的最早,且最直接的证据资料。

1991年韩晓、辛培林出版了《日军七三一部队罪恶史》[3]一书,作者根据“最高人民法院东北工作团的调查”和“原黑龙江省公安厅佟明贵于1954年9月16日调查”对孙吴支队的人员、建制进行了介绍。1997年郭成周、廖应昌出版了《侵华日军细菌战纪实》一书,该书通过走访国内各个主要现场调研,采访知情人、受害幸存者及其遗属,结合文献资料对日本细菌战部队进行了详细的论述。1998年解学诗等著《战争与恶疫――七三一部队罪行考》[4]一书中也介绍了七三一部队下设几个支队概况。

2005年孙吴县当地学者杨柏林先生出版了《孙吴蒙尘岁月》。作者全面、翔实地记述孙吴自1932年日本关东军入侵到1945年8月日军战败的全部历史。作者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及丰富的档案、历史资料为基础,充分阐述了日军在孙吴时期的罪行。并在该书第五章“魔鬼支队‘673’”中对731部队在孙吴建立支队,以及该支队从发展到灭亡进行了较为详细记载。

2006年徐占江、李茂杰等编写的《日本关东军要塞》一书。该著作对关东军霍尔莫津要塞、孙吴支队和霍尔莫津要塞区细菌战等进行了记述。

2008年金成民的著作《日本军细菌战》[5]一书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从多角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日本军在中国及东南亚各国的细菌战罪行,是研究细菌战、731部队及其支队的重要参考文献。该著作分别从支队概况,老鼠、跳蚤繁殖,细菌研制,细菌实验,支队灭亡,人员名录等方面对孙吴支队进行了更为详尽地记述。

杨彦君在《七三一部队细菌战贻害研究》[6]一书中用精练的语言概述孙吴支队的产生、发展和灭亡。

有关孙吴支队研究的论文有张东杰的《日伪时期日寇在孙吴研制细菌武器所犯罪行的调查》[7]一文,作者通过实地调查与文献资料对日军在孙吴研制细菌武器一事进行了详细的探讨,试图以史料来证实七三一部队孙吴支队的建立、发展及其生产细菌武器的事实。

从以往研究成果来看,孙吴支队研究大都从罪行、罪证的角度进行研究。随着时间的推移孙吴支队遗址的保护利用等方面出现很多问题,这使得我们有必要从遗址本体的角度进行研究。

二、孙吴支队建立、实验生产、灭亡

(一)支队建立

孙吴县位于中国东北边陲,隔黑龙江与俄罗斯相望,边境线长38公里。1937年洲国将孙吴从瑷珲县划出,初建孙吴县。

关东军在建立傀儡政权满洲国后积极对苏战备,在沿边境线部署了大量部队,其中包括细菌战部队。日军侵略东北期间鉴于其在军事上重要的地理位置和资源条件,以及重要的战略地位于1934年6月,开始修筑霍尔莫津要塞,成为日军北正面的指挥中心和屯兵之地。

孙吴地处洲国国境地带,距苏联边界不足百里,便于随时对苏联发动细菌战;孙吴地区人口稀少,便于秘密实验、生产细菌武器。可用地域宽阔,细菌基地周围平坦,没有山谷、沼泽地等自然障碍;此地交通方便,为铁路沿线,便于部队机动和物资运输。由于孙吴地处边境有充足的实验用材料;此外这里的自然气候环境适宜老鼠生长,各种鼠源较为充足。据川岛清夫供认:将七三一部队的四个支队布置于“满苏”边界,“是因为一旦对苏进行细菌战,这些支队就应成为据点,所以这些支队就布置在靠近苏联边界很近的地方”[1]260。基于上述条件,1940年关东军下令在孙吴建立731部队孙吴支队,番号为“六七三支队”。

七三一部队接到关东军司令部命令后,即派人到孙吴选址,并选中位于孙吴镇西南1.5公里的小山上,日军称之为“铃兰台”。据金成民著《日本军细菌战》记载,其支队建筑有“青砖房300间,有15间用于饲养实验用动物的饲养室,饲养室鼠笼多达22层。地下有实验室和储存饲料的地窖。其余为支队官员办公室、制菌室、训练室、守备部队营房、食堂、仓库、汽车库房、锅炉房、家属宿舍、卫兵室等。安装大型锅炉一部,还建有环山公路,电力电讯、自来水管线等设施”[5]240。孙吴支队的编制,在初建时有队员30多人,1941年增加至80人;在部队灭亡前夕其队员增加至120人。据归国后人员的住址分析,其兵源在1940年时以来自静冈县,新县为主;1941年主要以德岛县、福山县、和歌山县、大阪等地兵源为主;1942年有东京、京都、大阪、德岛等地;1943年有京都、神户、德岛、爱媛县等地;1944年主要以广岛县,九州地区兵源为主。第一任队长是佐佐木义孝少佐,后由松平丰太郎接任,1942年由七三一部队训练教育部部长西俊英中佐兼任。附录一为日本战败投降前夕731部队各支队人员编制。

关于孙吴支队各机构设置至今尚未发现直接的文献资料证明,根据《孙吴蒙尘岁月》、《日本军细菌战》等著作记载其机构设置为总务课、第一课、第二课、资材课、教育课组成。总务课的任务是传达部队命令及掌管支队人事、经费事项。第一课的任务是保存培养细菌、检查细菌及一般的防疫工作。第二课的任务是部队给水及修理滤水器。资材课的任务是保管、清理各种卫生材料和生产材料,以及饲养动物、培养跳蚤等。教育课的任务是培养训练有关细菌战所需要的人员。根据日本战败投降时牡丹江支队200人,林口支队280人,孙吴支队120人,海拉尔支队226人,大连卫生研究所为124人。因此从队员人数看孙吴支队是其最少的一个支队。

(二)细菌战准备

1.细菌研究和生产

孙吴支队为了准备细菌战,进行了各种实验细菌毒力及细菌武器效力为目的实验,其中包括惨无人道的活体实验。1941年,为了实验“孙吴热”的疫苗,在孙吴地区,“用注射器采患有孙吴热的日本兵的血,注射在地区医院干活的两名中国劳工身上,以观察传播疾病效果”。此外据日本战犯日野需口供述:“1945年5月,我在原黑河省孙吴县特务股时,将中国爱国者二名送孙吴街日本细菌研究所作为细菌试验予以杀害。”[2]125这里所说的细菌研究所应是孙吴支队。

孙吴支队为了更快地研究和生产细菌武器响本部派人学习。石井四郎接任北野政次后提出加紧大量繁殖跳蚤的任务,所以成立了专门训练班来研究大量繁殖此种寄生虫的问题,从每一支队派来五人来训练,并由孙吴支队长西俊英讲授黄鼠、跳蚤饲养等课程。孙吴支队为了提高细菌战能力,在731本部的安排下多次在安达等731部队野外实验场观摩学习细菌实验。

2.饲养细菌媒介物

孙吴支队还有一个任务就是繁殖跳蚤和培植鼠类及其他可以用来做细菌载体的动物,用于扩大细菌武器生产。孙吴支队拥有15间饲养室,每间饲养室有多达22层的鼠笼,地下有实验室和储存饲料的地窖。在这里饲养老鼠一万多只,此外还养着黄色老鼠,民间称之为“大眼贼”,还有兔子、山羊、灰鼠、白鼠、麻雀、江豚等,并每周在这些动物身上抽血一次,用于细菌载体动物的繁殖。饲养这些动物不仅供本支队的细菌实验和生产,而且也为731部队本部提供细菌实验和生产材料。1945年预感日苏战争临近,日军要求加快细菌武器生产,为此731部队长要求:“各支队要向本部供给2吨鼠疫菌蚤作为生产目标”的同时,命令“各支队要向本部供给作为繁殖跳蚤的饵所需要的老鼠,为此要竭尽全力实行捕鼠,同时要加强白鼠的饲养繁殖”[4]288。

3.七三一部队与六七三支队

关东军司令部命令关东军防疫给水部下设四个支队的目的,就是为对苏细菌战准备,扩大生产力,为日本军国主义建立所谓“大东亚共荣圈”的骗局服务。因此孙吴支队的任务为731部队本部提供实验材料以及研制、生产大规模杀伤性的细菌武器及蓄谋进行细菌战。

在孙吴支队的所有细菌研究和细菌生产活动中,七三一部队本部不仅给予了技术、人员和设备上的支持,而且直接参与指挥领导各支队实验研究工作。“日本陆军医院和七三一部队定额抽调医生、专家和士官派往各支队工作”[7]52。1945年,七三一部队长北野政次派柄泽十三夫视察各支队,其目的是为了“提高生产力和解决保证细菌材料连续向总部的供应问题”,“查明有没有安置生产设备的地方”[1]278。随后根据报告从七三一部队本部运来新设备予以补充,加快生产。

孙吴支队平时由731部队队长直接管理,战时则由第四军司令官直接指挥实施细菌战“以便战争爆发后,作为该军的防疫给水部,直接在军司令官的命令下独立进行细菌战”[2]170。

综上所述,平时的六七三部队是七三一部队支队之一,配合和独立完成研究和生产细菌武器的只能。战时则由所处地区部队司令官直接指挥之下实施细菌战之只能。

(三)灭亡

1945年8月9日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当天深夜,孙吴支队长西俊英接到了石井四郎部队长发来的密电,他还没有弄清楚密码的内容,就下达了销毁罪证的命令。并把机密文件、研究资料、图书、实验用小动物塞进锅炉里烧掉。8月14日,西俊英支队长集合全体队员训示,并给每人发了1瓶剧毒药――氰化钾,要求被苏军俘虏时用来自决。在撤退过程中只有一名士兵自杀。其余包括支队长西俊英在内89人于8月17日被苏军俘获[5]。

1949年12月25~30日,在哈巴罗夫斯克城举行了前日本陆军军人因准备和使用细菌武器被控一案的审判。由滨海军事法庭西俊英,“自1943年1月至1945年任第七三一部队驻孙吴第六七三支队长期间,领导过该支队为保证第七三一部队以生产细菌武器必要材料的全盘工作。自1944年7月起,兼任第七三一部队内所谓训练部长职务,主持过为专门实施细菌作战部队培养干部的工作。参加过对活人进行残忍罪恶实验。为掩蔽本人罪恶活动形迹,烧毁了第六七三支队的全部公务房舍和档案”[1]34等罪行。控告其“专为准备与进行细菌战而成立的日军特种细菌部队中担任负责职务,积极参加过研究与制造供大批杀人用的细菌武器的活动”[1]39。并根据“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1943年4月19日法令第一条判决禁闭在劳动感化营内,期限十八年”[1]582。

三、孙吴支队遗址现状调查

(一)遗址形成

1945年孙吴支队溃逃前,将支队所有罪证及军事设施炸毁,留下一片废墟。战后当地村民进入遗址区,拆取可利用的建设用材料,形成了遗址现状。支队守卫部队营房则被村民修复利用,得以保护下来。

(二)保护历史

1980年孙吴当地文物部门开始对遗址进行调查。并于1986年10月16日由孙吴县人民政府的《关于加强管理和保护日本侵华罪证遗址的通知》的文件,这是首次由官方提出保护孙吴支队遗址的文件。文件规定在孙吴支队遗址划定保护范围,树立标记,做好具体管理和保护工作。随后有孙吴文物管理所对孙吴支队进行勘查,并划定保护范围,立保护界碑进行保护。

1986年12月1日,黑龙江省人民政府《黑龙江省第二批省级保护单位名单》(黑政发(1986)135号)文件将“侵华日军七三一细菌部队孙吴支队罪证遗址”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编号“7”、时代“1940年”、地址“孙吴县”。要求各相关单位进一步贯彻国家关于《文物保护法》和《文物管理条例》,切实做好文物的保护管理工作,重视和保护遗址遗迹,制定有效的措施和奖惩制度,使该遗址的保护真正落到实处,切实发挥教育基地作用。

孙吴县文物管理所对孙吴支队遗址进行勘查并建立文物档案。划定保护单位面积2万平方米;保护范围面积48万平方米;立碑说明;并设置专门机构和专人管理。

(三)遗址现状

遗址位于黑龙江省孙吴县西兴乡西兴村南500米处山坡上的一片松树林中。根据相关资料,部队初建时期有“青砖房300间,有15间用于饲养实验用动物的饲养室,饲养室鼠笼多达22层。地下有实验室和储存饲料的地窖。其余为支队官员办公室、制菌室、训练室、守备部队营房、食堂、仓库、汽车库房、锅炉房、家属宿舍、卫兵室等。安装大型锅炉一部,还建有环山公路,电力电讯、自来水管线等设施”[5]240。其核心区域建筑“呈长方形,四周有围墙,东西长575米,南北宽300米,围墙基宽5米,高1.5米,墙外是排水沟。在围墙东南角外侧立一方形水泥界碑,碑面阴刻‘军用地’三个字,墙内有环形沙石路,东墙两门、北墙一门”,围墙内的建筑物1945年全部被日军焚毁。现存房屋建筑基址和4个水泥槽。

近年来在孙吴县政府和孙吴当地文物部门努力下,孙吴支队遗址得到很好的保护。政府于1986年将孙吴县境内的孙吴支队遗址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于1989年设立了保护界碑和铁刺围栏,对遗址进行进一步的保护。保护范围面积48万平方米,其核心区域为使用铁刺围栏的保护区。

由于孙吴支队溃逃时将所有军事设施,资料、档案全部销毁,地面遗留建筑所剩无几。现遗址能看到的只有被称之为“解剖池”的水泥钢筋结构的水泥槽,及守卫部队营房。

1.水泥槽现状

现保护范围内,在其核心区也就是孙吴支队遗址东南角有四座水泥槽,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27°16′53.09″,北纬49°24′35.60″。

一号槽由两个相等槽组成各宽1.3米,长7.05米。二号槽宽1.28米,长7.05米。三号槽也是相等的两槽组成分,别宽1.26米,长1.43米,同一号槽的间距为1.66米。四号槽宽1.38米,长1.3米,同二号槽的间距也是1.66米。水泥槽的厚度均为0.16米。四座水泥槽为钢混结构,其中三号、四号有不同程度损毁。由于是在没有保护措施的自然条件下,整体出现风化的现象。

2.守卫部队营房

位于孙吴县西兴乡西兴村东南处,在孙吴支队遗址东北约500米处,地理坐标为东经127°16′18.22″,北纬49°24′39.41″。由南向北排列7栋东西向的青砖房,每栋距离20米。其中第三栋是守备部队的营房,其他6栋为家属住房。

守备部队营房长38.6米,宽9.5米。走廊宽1米,两侧均匀地分布着12间房,入口设在营房的西侧。家属住房长50米、宽5米,每栋有6户。

部分营房在修复后由当地百姓使用。从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水泥砖烟囱上面部分由现代红砖修复的痕迹。还有部分营房屋顶是2000年后重新修建的。

部分营房由于现居住者无力承担修复的费用,仍然存在屋顶漏雨,墙体歪斜、裂缝、墙基粉化,坚固性下降,存在不同程度的坍塌危险。

由于营房区的房舍还在被当地居民使用,所以保存至今仍然比较完整,但是由于年久失修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损坏,也有部分建筑有坍塌的危险。遗址核心区域由于日军溃逃时对军事区域的整个建筑焚烧、爆破的程度比较严重。加之在该区域建立保护区较晚,能看到的地面建筑只有四座水泥槽。

四、保护建议

(一)价值评估

孙吴支队是侵华日军七三一部队所属四个支队之一。是731细菌部队大力发展细菌武器,扩大细菌战争规模之有力证据。

孙吴支队是侵华日军在中苏边境布置的细菌战部队,并企图对苏发动细菌战的最直接实物证据。

是违背医学研究造福人类的宗旨,是除731部队本部以外另一处使用活体做细菌实验的场所。

孙吴支队遗址是侵华日军发动细菌战争的重要见证,对倡导和平,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二)保护利用建议

1.进一步加强保护

遗址由孙吴支队遗址和守卫部队营房两部分组成。其中遗址区地面建筑只有四座“水泥槽”,现已出现风化以及人为破坏的痕迹,因此需要进一步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营房区由当地百姓利用,且部分营房由于年久失修,出现裂痕,有倒塌的危险。需要文物保护单位和民间共同协商研究保护、维修、利用措施,签订保护合同。

2.遗址发掘及本体展示

由于日军败退时,对孙吴支队本体销毁较为严重,加之战后对遗址保护不及时,其现存遗址中除了营房以外,遗址地面建筑基本消失。看不清其原始面貌,甚至看不清其基本的原始轮廓。作为对外展示点,遗址可参观的实物较少,对孙吴支队及细菌实验设施规模模糊。因此,有必要对遗址进行局部发掘,确定其建筑整体规模及结构,明确保护范围,制定保护规划,从而采取相应的保护展示利用措施。

孙吴支队遗址是侵华日军在中国犯下的战争罪行的实物证据,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资源,是世界反法西斯主义,反对战争珍爱和平的有力实物教材。因此加强遗址保护和本体展示有着重要历史意义和教育意义。

3.加强遗址交通条件

遗址距离市区较远,部分道路仍为原始泥土路,雨季到来时车辆不便通行,这是影响孙吴支队保护利用的重要因素之一。孙吴支队遗址西侧为吉黑高速公路,东侧有Z952公路,但都未连接孙吴支队遗址。因此,建议充分利用好这一条件。

参考文献:

[1]前日本陆军军人因准备和使用细菌武器被控案――审判材料[M].莫斯科:外国文书籍出版局,1950.

[2]中央档案馆.细菌战与毒气战[M].北京:中华书局,1989.

[3]韩晓,辛培林.日军七三一部队罪恶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

[4]解学诗.战争与恶疫――七三一部队罪行考[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5]金成民.日本军细菌战[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

[6]杨彦君.七三一部队细菌战贻害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9.

[7]张东杰.日伪时期日寇在孙吴研制细菌武器所犯罪行的调查[J].世纪桥,2008(4).

上一篇:共青团组织的大学生创新教育研究 下一篇:论高职学生高质量就业的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