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教学法在车辆运用与管理课程中的实践与探索

时间:2022-08-27 11:51:56

项目教学法在车辆运用与管理课程中的实践与探索

笔者多年从事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在如何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问题上采取了项目教学,在铁道车辆专业车辆运用与管理课程的教学中进行了大胆的教学实践,教学效果明显,深受学生的欢迎。

一、项目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的区别

项目教学法在培养关键能力方面有一定的独到之处,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等关键能力,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它是以激励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形式。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构建自己认知结构的过程,学生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而是刺激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不应只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而应当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传统的课堂教学教育重视教师的讲授,轻视学生的探索与创新;重视学习的结果,轻视学习的过程;忽视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参与。学生在课堂上只是作为被动的认知体而存在,教师在课堂上得不到学生的积极回应,师生间缺乏必要的交流。使学生缺乏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缺乏创造性和自信心。课堂教学中的这些问题与传统的教学以言传口授的教学方式直接相关,要改变学生作为被动的认知体的处境,需要对课堂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互动式教学就是对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灌输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模式的改革,在教学中实现师生间、学生间的互相交流与合作,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使学生成为真正积极的学习者。

二、项目教学法在专业教学中的实施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生产一线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这要求我们的学生不仅需要有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还需要有较强的实际动手技能。车辆运用与管理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中,有关规章制度、安全生产与事故的调查处理等教学内容如果按照传统的言传口授教学方式组织教学,学生往往感到枯燥无味,而项目教学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将枯燥的理论知识的讲授变为交流式的谈话、探讨和总结。

以笔者讲授车辆运用与管理课程中关于车辆行车事故的调查与处理这一项目的教学内容为例。

1.第一步:确定项目任务

教师首先要根据项目涵盖的学科知识和涉及到的专业知识,确定项目的学习目标及学习任务详细编写《项目任务书》,将教学内容的知识点项目化,使之成为学生可操作的工作内容。简要介绍车辆行车事故的类型、调查处理的方式、调查内容及事故责任的判定。

2.第二步:布置项目

任课教师对全班同学进行分组,也可根据实验实习条件将学生分为6~8人一组。分发《项目任务书》,讲解任务要求,使各小组明确任务。每组成员可以推选一名组长(也可称为工长),具体负责任务的计划制定、组织与实施,并负责与教师的沟通与交流,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难题。本人用幻灯片模拟展示以下两个案例并提出思考问题:(1)案例一:2009年5月4日,乌鲁木齐铁路局担当的T70次(乌鲁木齐—北京)旅客列车哈密站开车30分钟后,机车后5位车二位轴热轴报警,乘务员盲目带车,到柳园站轴温已达122℃,造成甩车事故。(2)案例二:2010年9月24日,乌鲁木齐车辆段担当的N945次(哈密—乌西)旅客列车发电车3号机组着火,造成发电车损坏,中断行车3小时33分。起火原因系高压油管接头泄漏,柴油喷到高温排气管上起火。针对以上案例,笔者提出以下几个问题:以上两起事故属于哪一级事故?作为一名随车列检员,遇到这种情况应如何处置?如何根据现场情况进行事故调查分清责任?从事故中可以总结出哪些经验教训?

3.第三步:拟定工作计划和方案

组织各小组讨论发言,由于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所以分组时应注意合理搭配,以便使学生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分组讨论时要求每个学生简要说明自己对案例所作的分析及对问题的见解,供小组评论、切磋、反驳和补充。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要适时点拨,结合相关的原理和理论进行指导,并且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展开生动而激烈的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对问题的理解。学生分组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派出代表阐述本组的观点和结论。各小组拟定详细的工作计划,编写《项目工作计划》,每个小组成员都要有具体的分工,明确各自的任务。工作计划和方案拟定好之后,各小组进行评议,然后进行改进和优化,最终确定工作计划和方案。

4.第四步:项目实施

各组组长组织组员对工作计划进行分工,明确每人的任务,强调工作要求。学生通过查阅、筛选、整理资料,进行任务的设计和验证,解构项目,不断提出问题,小组讨论,在实训基地进行实际操作等环节,完成任务。计划书中对每一步的工作都要有详细的记录,以显示项目进展情况,便于教师随时检查、指导。在这一环节教师要加强课堂的控制,使学习高效有序进行。

5.第五步:项目评价

教师对各组项目的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对各组学习工作情况作出客观的评价,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心。通过项目成果汇报,小组自我评价,组间评价,教师点评,共同总结等方式进行项目的总体评价。将评价结果以分数的形式体现在评价表上。教师点评应当是案例教学的高潮阶段,是画龙点睛之笔。教师应对各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做出现场评价,指出优缺点,讲述案例中容易出错的难点并解答学生的疑问。点评时应注意不要把案例归结成一个结论,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6.第六步:布置课后作业

完成两例行车事故概况表(安监报—1)和行车事故处理报告(安监报—2)。

采用项目教学法,使学生在完成每个项目的过程,既是学习过程又是工作过程。通过这种方式的学习,学生必然能够真正理解理论知识,又能掌握操作技能,加强对所学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项目教学法,改变了传统教学方法中的以教师为主体的局面,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的探究性学习。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只起一个指导和辅助的作用。它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使其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团结协作,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有效地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达到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目标。

三、实施项目教学的几点要求

1.对教师的要求

教师必须吃透教材,精心备课。教师不仅要清楚教材中的概念原理,而且要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即知识结构体系。其次,教师要善于活跃课堂气氛。可以通过巧设疑问来调动学生主动思维,或者适时讲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轶事趣闻,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驱散疲劳感。再次,教师应注重案例素材的积累。项目教学法不仅要求教师有广博的知识,而且要具有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这就要求教师在钻研理论的同时还要走向社会,参与专业实践,在实践中充实自我,并通过实践使专业理论更加感性和具体,获得丰富的案例素材。这样,教师对于适合课堂教学的案例才能做到信手拈来,游刃有余。最后,要求教师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能够利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课件。

2.对教学手段的要求

项目教学法的开展不仅仅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口头交流,要想达到理想的效果还需借助必要的教学手段。对于课程内容中结构复杂的工作原理图和操作流程图,仅靠教师在黑板上画,既费时,又不易画好,因此,有必要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达到较好的效果。当教学中涉及这些内容时,就可利用多媒体课件或实物投影仪进行教学。采用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的办法,可以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再结合互动式教学,教学效果会大大增强。

3.对教材的要求

铁道车辆专业是铁路的特有专业,专业课程教学与现场密切相连。随着铁路的5次大提速,大量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应用于铁道车辆的生产和检修。而教材出版周期长,教材内容陈旧,实践性教材的缺乏成为教材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要尽快开发出图文并茂的教材,能够直接反映现场的生产实际,做到实践性教学中的实习、演练内容完整,标准统一,同时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有较强的针对性。

4.对实习、实训基地的要求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是实践性强,离开实践性教学环节就无法达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要求。因此,学校一方面要加大对实验室建设的投入,另一方面要争取企业对教学工作的支持。近几年来,我们充分利用铁道部专业教学委员会的专业教学评估和教育部教学水平评估两次机会,购买了大量的实验设备和教学模型,包括车辆柴油发电机组、客车空调机组、转8A型转向架、K2、K4转向架模型、地铁车辆模型的实验、实训设备等。这些设备与生产实际运用的设备外形结构、内部构件和工作原理几乎完全相同,结合这些设备进行教学可以使课堂教学更加形象,便于学生的理解。校外实习教学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一个重要环节。铁道车辆的毕业生大都从事铁道车辆的生产、检修与运用管理工作,学校应充分利用与铁路单位的良好关系与车辆厂、车务段签订实习协议,为学生的实习提供有利的条件。在实习过程中,我们还聘请现场工程技术人员和有经验的技师共同指导学生的实践,使学生毕业后能够马上顶岗作业。

5.对考核评价体系的要求

学生是具有独立个性的人。传统的教育过于强调统一,常常以“标准化”的方式试图把学生培养成同一模式的制成品。在教学评价上,人们往往习惯于采用一种标准、一套答案来考核学生,这实际上是对学生创造能力的扼杀。因此,现代教育要求教师努力建立能够激励学生主动发展和创造的考核评价机制。具体的做法是:变单一的知识性考试为综合能力评价,适当增加能够表现创意的题目,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变单一的笔试为笔试+口试+实践操作、开卷+闭卷的考核模式。

(作者单位:新疆铁路高级技术学校)

上一篇:浅谈从学风入手管理班级 下一篇:案例教学法在技校营销课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