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坝机械林场生态建设思考

时间:2022-08-27 08:58:16

塞罕坝机械林场生态建设思考

摘要:塞罕坝机械林场位于河北省最北部,地处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南缘,地貌以高原和山地为主,海拔1010~1940m,是滦河、辽河两大水系的发源地之一。塞罕坝百万亩林海筑起了一道牢固的绿色屏障,有效阻滞了浑善达克沙地南侵,同时孕育了滦河、辽河的源头的湿地。

关键词:塞罕坝;生态建设

1.源于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创业精神

历史上,塞罕坝曾是水草丰沛、森林茂密、古木参天的皇家猎苑。清末以后由于开围募民、垦荒伐木,加之掠夺性采伐和连年山火,至20世纪中叶,原始森林已荡然无存,建场时林场10.5万hm2的土地上仅有以白桦、山杨为主的残次天然林1.27万hm2,塞罕坝和周边地区沦为一片荒原和京津地区的主要沙源地之一,成为了浑善达克沙地的组成部分。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直接威胁着周边地区的生态安全。

1962年建场后,塞罕坝几代务林人发扬“勤俭建场、艰苦创业、科学求实、无私奉献”的精神,坚持“先治坡,后治窝,先生产,后生活”的建场方针,面对恶劣的气候环境和严酷的生活条件,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持之以恒地同土地沙化进行了47年的抗争,取得了“人逼沙退、绿荫蓝天”的显著成绩。由于林区生物多样性极大丰富,森林资源逐渐向近自然化方向发展,生态旅游资源品位显著提高,初步恢复了昔日皇家猎苑的风貌。塞罕坝机械林场先后被批建为部级森林公园和部级自然保护区,成为京津周边的生态旅游胜地和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龙头,年接待游客达30多万人,发挥了展示林业行业精神、弘扬生态文化、传播生态文明、实施科普教育等重要作用。向国家交纳税费8000多万元,为当地群众创造劳务和增加旅游收入3亿多元。

2.源于攻坚克难、创新务实的求是精神

一是攻克了高寒地区引种、育苗、造林关。二是探索和推广抗旱保水技术,保障了攻坚造林阶段的生态工程质量。三是强化科学经营,提升了资源质量。多年的生产实践形成了塞罕坝独有的一整套经营模式、体系和生产流程:整地――造林(荒山或次改迹地)――幼抚、踏实――割灌(草)――定株――修枝――抚育间伐――定向培育――经济成熟伐、主伐――迹地整地――更新造林,始终坚持“在保护中经营,在经营中利用,在利用中培育,在培育中开发”的经营方针,坚持“以前沿理论和先进技术指导生产,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并重、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结合,高标准经营培育优质、高效、健康的森林资源”为定位,在经营管理上,加大“科技支撑和生产结构调整”两个力度;狠抓“经营理念、管理机制、技术措施”三个创新;树立“依法严管的法律意识、自我加压争一流的质量意识、调整资源结构,造管育用相结合的经营意识、高效务实清廉的服务意识”四种意识。40多年来通过创新经营模式,强化资源配置,改善资源状况,提高林分质量,和实施集约化经营,产业化建设等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管理,充分发挥了森林的多种效能,为林场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3.源于严抓细管、讲求实效的较真精神

一是强化责任,推动工作落实。建立健全行政领导责任制、技术人员承包责任制、工程施工人员责任制、管护人员责任制等,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工作责任体系。通过层层分解目标和任务,层层签订责任状,为推动工作落实提供了坚实的领导和组织保障。二是整章建制,形成长效机制。不断推进各项生产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及时把每一项管理措施、每一个技术环节的创新成果总结上升为制度、规程,先后制定和完善了《营造林质量责任追究和奖惩办法》、《林业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办法》、《林业生产百分制考核验收办法》等管理办法,建立起了定期检查、考核、通报和奖惩制度,增强了考核、奖惩的可操作性,形成了工程管理的长效机制。自建场以来,一年一度的生产大联查始终是全场最权威的考评和管理举措,评选的红旗单位被称为场内管理和技术工作者的“诺贝尔奖”,成为绩效奖惩、职称职务晋升的最重要砝码。三是实施全程管理,确保建设实效。严格依法管理,按设计施工、按标准验收、按验收兑现奖惩,按问题追究责任。为使生态建设成果不断得到巩固和扩大,造林结束后适时对后备资源进行割灌、定株、修枝、疏伐等抚育工作;建立部级有害生物检疫测报站,加强森林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在全场范围内实行严格的禁牧措施;健全森林公安队伍,严厉打击各类破坏森林资源行为;狠抓防火工作,有效地保护资源安全。

4.结语

如今,塞罕坝已成为河北林业的一个窗口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成功典范,被国家领导人誉为“水源卫士、风沙屏障”,被国家机关工委、国家林业局、省政府和省林业局等命名为“中央国家机关思想教育基地”、“再造秀美山川示范教育基地”、“河北省青少年生态环境教育基地”和“河北林业艰苦创业教育基地”,并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上一篇:城市道路绿化的养护问题分析 下一篇:杨二尾舟蛾在阿勒泰地区人工林发生规律及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