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巴文化的传承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时间:2022-08-27 08:00:02

东巴文化的传承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摘 要】近几年来,随着丽江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东巴文化逐渐被市场化、商业化和走样化,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困境,政府、民间团体和有识之士及其相关的学者也一直在致力于东巴文化的传承,但结果并不太理想,为此,文章将从纳西东巴文化传承的现状去探寻存在的问题并加以分析。

【关键词】东巴文化;传承;现状;问题;分析

纳西东巴文化早在唐宋时期就已经形成,历史悠久、内容广博、形式多样、内涵丰富,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本文所指的为广义的东巴文化即以纳西族东巴古文化为核心,从外延上看,它是纳西族创造的东巴文化和纳西族吸纳的外来文化的总和。传承,是学习、继承、传播、发扬光大的意思,即是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本文将要探讨的就是东巴文化的传承问题。

一、传承东巴文化的必要性

东巴文化是人类文明的奇葩,不仅是世界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珍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可缺少的部分,更是纳西族历史发展的见证和“活化石”,有重要的历史、哲学、宗教价值和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同时,东巴文化作为丽江历史文化旅游的灵魂,对丽江旅游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目前它的原貌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东巴文化进行传承已经迫在眉睫。

(一)纳西民众对东巴文化的熟悉度和认知能力逐渐下降

伴随着现代交通、科技日新月异的变迁和发展,人们的各种传统观念也随之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纳西人对传统的“东巴文化”无法释然,更不能释其所以然。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许多的纳西人只会说纳西话,甚至在纳西话中夹杂了很多的汉语或汉话,几乎都看不懂、写不来纳西东巴象形文字。

(二)东巴文化的传承面临断代危机

东巴(即纳西族的宗教东巴教的祭司)是东巴文化的主要创造者和传承者,担负着东巴文化传承的艰巨任务。但这一特殊群体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近几年老东巴数量急剧减少,东巴文化面临断代绝根的现实。以丽江县的东巴为例,1982年,东巴的人数为103人,到1997年仅剩43人,减少人数为70人。2003年老东巴人数锐减到11人,到2008年健在的老东巴不足4人。其中最大的危机是:真正知识渊博的大东巴廖如晨星,都已步入耋耄之年,且人数不断减少。

(三)东巴文化被严重的商品化,有些已经走向了走样化

东巴文化作为丽江旅游业的一张王牌,对推动旅游业的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现在的丽江古城已经成为了东巴文化的大卖场,只要有东巴文字在上面,成本为几十块的一件T恤马上就能卖到上百块,而琳琅满目的东巴丛书更让人目不暇接且价格昂贵,其可读性却不一而足,这种粗放型的发展及过度甚至滥用东巴文化的现象其后果是显而易见。

二、东巴文化传承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如何在充分发展旅游业的同时,更好地保护、传承东巴文化”这一问题日益凸现了出来。就目前而言,政府和许多有识之士已经投入到了东巴文化的传承活动当中,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私人办学进行传承及其存在的问题

云南省丽江东巴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和力民,与丽江东巴文化博物馆馆长李锡、云南省社科院民族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郭大烈、丽江民间艺人和文光等有识之士一道,通过开办东巴文化学习班、创办农民夜校、组织山区尚存的老东巴进行了东巴文化传承活动。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东巴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传承。但是,这些传承形式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开设东巴文化学习班的学校,出现了教学资金短缺的问题,且东巴文化教学与学生学业之间也存在冲突。

据介绍,黄山小学东巴班的教学基金主要来源于政府及国内外的社会捐款。每学期要花费5000元,主要用于支付教师工资、购置课本等。到了2003年2月,教学基金仅剩5000元,只够上半年的费用。资金来源不足,导致了正常的教学活动无法展开,也给政府带来更多的经济负担。而且中小学生在校课业负担仍然很重,课外还要学习钢琴、音乐、美术、舞蹈等,为考取大学和找工作做准备。这样,他们就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东巴文化。至今,东巴文化学习班只在黄山小学、兴仁小学等少数几个学校开设,而没有在广大的中小学校全面展开。说明依靠中小学校传承东巴文化,困难和问题占主流,并不是传承东巴文化的一个良策。

其次,因农民自身条件的限制,通过夜校传承东巴文化仍有较大的难度。

贵峰农民夜校在开办之初,都是通过学员们自筹资金聘请老东巴来教学,法器、经书、道具等都是他们自制的。而在东巴文化学校学习班的大多数农民学员,家庭经济困难,需要学校提供免费住宿,生活主要依靠每月300元的补助。可见,绝大多数农民不具备学习东巴文化的经济条件。而和力民研究员创办贵峰农民夜校能够取得成功,与他自身和曾任丽江县第一任县委书记的和万宝老先生的长期努力是分不开的。但在其他地方根本就没有开办此类学校的条件和可能。所以,在广大农村基层开展传承东巴文化的活动也是不现实的。

最后,因交通、经济等方面的原因,在封闭的山区依靠老东巴传承东巴文化也是行不通的。

在大具、塔城等一些山区乡镇,目前还有一些老东巴健在,年轻人也有机会从他们那里学习东巴文化和本土民俗,但是由于当地经济比较落后,他们都还需要为维持生计奔波,加上一些老东巴经常被请下“山”到丽江坝区教授东巴文化,而离开了家乡,使东巴文化的传承活动在山区难以展开。

(二)政府当前采取的传承措施及其存在的问题

鉴于私人办学存在的不足,政府从保护老东巴,培养新东巴、尽可能完整地整理东巴文化、加大宣传力度、增加投入等方面积极采取措施进行了东巴文化的传承。

首先,在保护老东巴,培养新东巴方面,党和政府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了必要的支持,增加了投入。但目前老东巴的人数依然在急剧减少,而东巴传人的培养在短期内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在传承东巴文化的过程中,具体表现在:政府调出80多名东巴文化骨干免费在东巴文化学校授课,每月还补助每个学生300元生活费。每年政府拨出专款用于黄山小学东巴文化学习班支付教师工资和购置课本的费用。2004年9月丽江市人民政府投资50万元给云南民族学院(即现在的云南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作为其开办纳西语与东巴文化班的第一期费用。

面对东巴文化失传的危机,和力民研究员着手创办贵峰东巴文化夜校,东巴文化博物馆馆长李锡大力倡导在该馆成立东巴文化学校,郭大烈教授在黄山创办东巴文化传习院,培养了一些新东巴。但东巴文化的学习必须经过一个长期的过程,通过短期培训习得的东巴文化,往往容易停留在表层,“新培养的东巴似乎没有达到预定的目标,与老东巴们相比,培养出来的新东巴跳的东巴舞似乎更加娴熟,舞姿似乎更加优美,但已经失去以宗教为底蕴的那种神秘感和文化韵味;现代东巴画,虽然由于物质形式的改变(比如纸张)以及画家技巧的娴熟,致使绘画线条更加流畅,色彩更加丰富,但积淀在东巴画中的宗教意味,那种童稚、笨拙、神秘、庄严的感觉也就消失了”。内容浮华而形式走样。

其次,学者和专门机构致力于整理东巴文化的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发展创新方面还需付出长期的努力。

从上个世纪50年代起,许多仁人志士就投身于收集和整理东巴文化资料的工作中。50年代中国社会科学学院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调查组和云南省民族民间文学丽江调查组收集调查东巴文化,丽江县图书馆积极收集了散存于民间的东巴经书。60年代丽江县委书记徐正康组织翻译东巴经书。1979年和万宝先生再次组织翻译东巴经书。云南省丽江东巴文化研究所的全体人员经过20多年艰苦卓绝的努力,编成了100卷的《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被称为“惊世巨作、旷古一绝”。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院长杨毅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张会超还高瞻远瞩地提出了东巴文化应该档案化的新观点。

最后,召开学术交流会并通过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对东巴文化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未形成常规、固定的举办模式。

丽江分别于1999年和2003年举办了两届“国际东巴文化艺术节”,2003年召开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管理第五届年会”,2004年举办了国际性的“世界遗产论坛”、“徐霞客与丽江”全国性学术讨论会;通过电视、广播、网络、出版书籍等多种渠道向世界宣传了东巴文化。同时,通过在东巴宫、东巴谷、东巴万神园、丽水金沙、纳西古乐会等较著名的东巴胜地,表演东巴文化题材的节目以及在春节期间举办免费赠送东巴字画的活动进行宣传。

(三)出台了首部保护法,保障了东巴文化的传承

2001年,云南省人大通过了《云南丽江纳西族东巴文化保护条例》,自2006年1月1日颁布执行,从纳西族东巴文化、保护经费、资料征集等方面做了明确的规定,为东巴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法律保障。

三、对当今东巴文化传承的措施的评析

通过采取以上措施,现阶段已经培养了一定数量的东巴文化传承人,东巴文化传承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东巴文化并不会像某些学者说得那样“从这个星球上消失”,但是,这些措施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一)没有与丽江旅游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应该实现二者的“互赢”

强调把传承活动放在“活人”身上,但几乎没有提及放在导游身上,导游在旅游活动中的主导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和力民等人都强调把传承活动放在“活人”身上,从根本上改变了仅停留在翻译经书和编撰字书这一层面上的传统的传承形式,从而使东巴文化得到了部分传承。但同时他们又把“活人”的范围仅仅限于学生和农民。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学习课程多、学习时间紧和农民知识水平不高、家庭经济困难等重要问题。而正是由于这些不可忽视的问题的存在,使东巴文化的传承活动难以广泛而深入地进行下去。因此,东巴文化的传承必须依靠有充分的学习时间、受教育程度较高而且有稳定的经济收入的群体比如导游来实施。

(二)传承过程中,在“弃其糟粕”方面做得不足,有些带有迷信色彩的成分必须摒弃

任何一种文化,其中必有进步的、科学的、精华的成分,也必有落后的、迷信的、糟粕的部分,东巴文化亦是如此。

东巴教具有占卜、善卜的特点,在古纳西社会,纳西先民相信是鬼使他们生病遭灾,认为只要卜算出是哪种鬼在作怪,通过禳祭把它驱赶出去就能治病消灾。所以,占卜活动在当时非常盛行,纳西族也有“占卜的民族”之称。据调查,至今仍然有一些老东巴会举行占卜活动,在整个过程中他们口中念念有词、双眼时开时闭,处于一种半疯颠、半清醒、“人神合一”的状态。虽然这些活动反映了纳西先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但它属于封建迷信,是东巴文化的糟粕,是有悖于科学精神的,在传承过程中必须摒弃。

(三)急需改变“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传统,增加传播者的人数和扩大传播的范围

在古纳西社会,妇女不能当东巴,并曾一度被严禁参加东巴仪式。体现了纳西先民具有严重的重男轻女思想和狭隘的家族血统观念。在目前健在的老东巴中,几乎没有一个女东巴。在丽江,女性学习东巴文化者也是寥寥无几。我们必须破除这些僵化的传统观念,不失时机地抓住丽江旅游业高速发展的大好机遇,对东巴文化进行广泛的传承,使之走向大众。不仅仅局限于某一种固定的传承模式,应该探寻一些切实可行的传承措施。

要有效的进行东巴文化的传承,除了要依靠广大的专家学者继续进行调查研究,为当地政府出台政策方针提供智力支持外,更需要社会各界进一步解决和完善现行的传承措施中存在的不足,寻求更为有效的传承途径,建立并完善东巴文化传承发展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 郭大烈,杨世光编.东巴文化论集[M]云南人民出版社, 1985.

[2] 李冬.丽江出钱培训东巴传承人80人[N].生活新报, 2008年3月23日.

[3] 宋晓莲.和力民的东巴文化传承之路[J].今日民族, 2002,3.

[4] 李杰.论东巴文化的保护和开发[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06,1.

[5] 杨毅,张会超.东巴文化之档案化分析[J].学术探索, 2006,1.

作者简介:杨世英,女,纳西族,云南丽江人,曲靖师范学院政法学院讲师,历史学硕士,研究方向:云南地方史和民族文化;王洪,男,云南红河人,法学硕士,研究方向:民族文化。

上一篇:浅谈A股IPO抑价 下一篇:工资法律制度中收入分配的正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