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素课堂是有效课堂的灵魂

时间:2022-08-27 05:50:46

朴素课堂是有效课堂的灵魂

灵活开放的科学课堂受到广大师生的喜爱。但是有些课堂为了煽情而煽情,为了展示而展示,却失去了课堂教学的本性,变成了教师哗众取宠的舞台。在这些课堂上,教师对“形式”的追求,往往多于对教学内容本身的关注;对于“热闹”的追求,往往多于对课堂教学效果的考虑。莎士比亚有句名言:“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借鉴到科学课堂教学,就是要删繁就简,返璞归真,追求朴素的课堂教学。

一、朴素课堂从现实生活契入

约翰·杜威曾经这样提到:“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课堂源于生活,一个科学教师不可避免地在自己的课堂中留下经过自己剪切编辑的生活影子。这种“影子”如果不是与时俱进的现实生活,就难免脱离“归真”。

我曾听一位老师在上《蜗牛》一课时这样导入:“老师今天早上在我们校园的花坛里,拜访并邀请了一位朋友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你们欢迎它吗?”然后老师拿出来蜗牛,和同学们一起观察。我当时非常好奇,校园里的花坛可以找到蜗牛吗?因为我在学校里从来没找到过。下课后,我问了几个同学,大家都说是在乡下或是爸爸妈妈帮忙找到的。我又问你们难道没有去学校花坛里找吗?学生的回答是肯定的:去了!没有找到。我说那是为什么?是不细心?学生回答说:学校花坛里没有蜗牛,而且前几天花坛还重新布置了。

看来事实是:蜗牛对于城区孩子来说确实少见。教师如果将生活强硬拽进课堂,显然是违背现实生活。有心、有兴趣的孩子下课后,肯定会对老师的话产生质疑,老师讲的和他所遇到的不一样,科学老师简直成了骗子。让生活融入课堂,我们必须呈现给孩子们现在、现实的生活,即对于孩子们来说,是真实而生气勃勃的生活,是他在家庭里、在社会上、在生活中所经历、所体验的,而不是经过打包带进课堂的生活,只有这样实在、本真的生活融入的课堂,才是孩子真正认可的课堂。

二、 朴素课堂从知识本身着力

新课改理念的切入点,更多地落在如何落实素质教育,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等等方面。有时候,我们科学老师,不知不觉中走进了另外一个误区:过分的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教师的主导地位;过分强调学生自身的体验和情感,淡化了知识的掌握。这样一来,科学老师就会花心思在教学设计上,极力增大授课内容的“艺术含量”,在短短的一节课里,安排了诸多的教学形式:魔术表演、视频播放、讨论互动、唱歌画画,五花八门,非常热闹,令人应接不暇。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是被老师调动起来了,但问题是:学生被调动起来以后,学生们要干什么呢?学生所好奇之处是否得到了满足呢?探究欲望是否得到了体验? 所谓期望越大,失落就越大,一味刺激学生好奇心与学习动力,却忽略给予学生知识内容,不见得是好事。

三维目标中的科学知识目标,应该是三维目标中的基础。余文森教授指出:“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新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而不是三种目标,就像一个立方体的长、宽、高一样。任何割裂“三维目标”的教学都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的科学课堂将总目标从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科学知识三个领域进行分解,提出分目标,但绝不意味在教学过程中各分目标的达成是单独进行的,只有扎扎实实落实基础目标—科学知识,才能在完整的体系中把握三维目标,才不会走上偏激而奢华的道路。

三、朴素课堂从课堂整体简约

一堂完整科学探究课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观察、实验、制作搜集整理信息思考与结论表达与交流”七个环节。每个老师在实际的教学设计过程中,对每个环节的要求不同,但不能过分强调某个环节。

我在执教《摆的研究》一课时,曾经在导入环节下足功夫,尝试把音乐课上的节拍器带人课堂,用“两只老虎”的歌声将学生引入研究的内容,并适时提出问题,学生的情绪一下之就被吸引起来,学生猜测时,也是“小手如林”,但随后,课堂进入实验计划的设计,由于刺激手段不够,学生的情绪慢慢被动起来,小手渐渐不见影踪。纵观整堂课,自己觉得是虎头蛇尾;我也曾在总结拓展时花大量时间和精力,为了那句“科学课没有句号!”

回忆自己的失误,我认识到:科学课堂需要简约朴素的新课导入,需要求真务实的教学手段、方法,也需要简约有效的课堂延伸拓展。任何割裂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做法,都得不偿失。科学课堂应该是浑然一体,是一个动态 、开放的课堂。

科学课堂的朴素,是一种理念,更应该是一种行动。所谓:“无痕 ,是教学的最高境界”、“教学的最好技巧是无技巧”。只有我们关注回归朴素的课堂,感受着朴素的感受,激动着朴素的激动,才能真正的实行素质教育,才能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才能培养他们对自然世界产生真实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才能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作者单位: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马坡岭小学)

上一篇: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运用建构主义理论的探索 下一篇:浅谈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