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切体验,让思维在这里放飞

时间:2022-08-27 05:30:56

真切体验,让思维在这里放飞

【摘要】 新课标在关于课程目标的阐述中,首次大量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从而更好地体现了数学学习对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

【关键词】 真切体验;思维;探索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比较关注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结果,无视学生的学习实际,流于形式的假探索在课堂中也非鲜见. 而能否使学生充分经历知识形成过程,是教学能否实现自我建构认知结构,实现有效数学课堂教学的关键. 以下笔者将结合课例“圆柱的体积”谈些体会.

[课堂回放]

师:你会求哪些图形的体积?

师:回忆一下,我们以前推导图形的面积公式有什么共同特点?

生:把新图形转化为已学的图形.

师:你觉得圆柱的转化与以前什么图形的转化有比较密切的联系?

生:我觉得跟圆的转化有点类似.

师出示圆面积的推导过程.

师:圆柱可以转化成什么图形呢?

师(出示圆柱体教具):我这儿有一个圆柱体,我想知道这个圆柱体的体积有多大,有什么办法?

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师:刚才同学们发表了自己的意见,虽然各人说法不完全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这就是:想办法将圆柱体转换成我们能求体积的形体(长方体). 那么怎样转换呢?

师用一个现成的教具模型将圆柱转化成了长方体,并配以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

师:小组内交流一下,拼成的长方体与原来的圆柱有什么关系?

生:长方体的体积与圆柱的体积相等;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

师:谁来说说,圆柱的体积可以怎么求?

生:圆柱的体积可以用底面积乘高.

[案例反思]教者在教学圆柱体积的过程中,调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从平面图形面积的推导,以及圆柱和圆的类比推理,使学生推想到将圆柱转化成长方体;然后通过对圆柱和长方体的比较,得出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 学生在被动经历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大部分学生没有经过思索,只是稀里糊涂地按照老师的要求去操作,至于为什么这样做,学生根本不清楚,思维也根本没有被激活,整个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只充当了被动的容器. 学生对知识一知半解,容易遗忘,这样的数学课堂教学无疑是低效的.

《数学课程标准》不仅强调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获得,更强调要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充分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和创新能力. 小学数学作为基础学科,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现和探索过程,不但有利于学生掌握和理解知识,而且有利于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怎样才能真正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呢?

首先,教师要明确教材的编写意图,编者在编写教材时,也考虑了地域、个体差异等因素,留下了诸多空白,我们使用教材时,要准确理解教材,大胆对教材进行取舍、整合,深入挖掘教材,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动脑,自己选择,进行真探究,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其次,要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经验,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关注学生的认知起点,让学生在充分体验的过程中得到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 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数学知识的“再发现”过程,要实现“再发现”,学生需要经历类似于科学家探索问题那样的探索过程. 这样,仅凭教材中所提供的较少的学习材料显然是不充分的. 教学时必须给予适当地补充、调整,再现完整的探索发现过程,让学生在教师提供的素材中,经历发现问题——产生研究愿望——调动知识储备——寻求问题解决的过程,引领他们在思维的碰撞中,构建一条符合数学思维方法的科学路线,以引领他们在探索中学会探索.

再次,要设计开放性的课堂教学,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尽可能地把学习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学习的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条件去自主探索,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在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就是要创设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教学情境,在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去观察、发现,通过实践活动去学习,学生所获得的知识不再是空间抽象的,而是具体生动的、丰富的,与此同时,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也得到培养和充分发展.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使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通过富有成效的活动,形成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在交流、思辨的过程中,让学生的思维灵动起来,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上一篇:刍议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中考复习 下一篇: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