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拉尔市扎赉诺尔区蘑菇山考古挖掘及2012HZGM12号墓葬挖掘记录

时间:2022-08-27 01:54:37

海拉尔市扎赉诺尔区蘑菇山考古挖掘及2012HZGM12号墓葬挖掘记录

摘 要:2012年7月21日,为配合中国社会科学院“蒙古族起源探索与田野调查”工作,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内蒙队队长刘国祥老师和海拉尔市博物馆几位领导的带领下,我参加了海拉尔额尔古纳市扎赉诺尔考古挖掘工作。本文首先介绍了海拉尔市扎赉诺尔区蘑菇山考古挖掘基本概况,其次简述了挖掘经过、出土遗物等,最后介绍了自己对蘑菇山考古遗址的认识。

关键词:海拉尔扎莱诺尔区蘑菇山;考古挖掘;记录

中图分类号:K928.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1-0006-02

2012年7月21日,我和赤峰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文物修复与鉴定班的白明远和沈达两位同学,在海拉尔民族博物院尹院长的带领下,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刘国祥老师一行人到达了海拉尔市扎赉诺尔区蘑菇山挖掘墓葬考古工地。本次挖掘工作是由刘国祥队长带队,从2011年开始挖掘的,今年是第二年,在我们到达发掘地点时,挖掘工作已经进行了11天。当天到达考古现场后,在领导和考古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我和学生沈达负责M12号墓葬的清理工作。

据现场考古挖掘工作人员的介绍,这些墓葬群是当地一个多年的建筑工程取土地点,所以本次挖掘工作属于抢救性挖掘。

一、考古挖掘的地理位置

该墓群位于海拉尔市扎赉诺尔区蘑菇山的冲沟之中,东西两面均为山坡,墓葬位于东西山坡之中的冲击平地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二、方向

墓葬开口方向为西北方向。

三、发掘经过

7月21日下午到达呼伦贝尔市扎赉若尔区蘑菇山遗址,在冲沟内一处地表上发现了散乱的石块,根据判断,该处可能为墓葬。

判断M12墓葬位置的过程:

第一,地表上的石头堆类似墓葬石。本墓葬地层上有7块儿大小不同的石头,形状和摆放位置与墓葬石相似,这是判断该处可能为墓葬的依据之一。

第二,地面位置稍高的M11墓葬的位置给本墓葬位置的判断提供了重要依据。M11墓葬位于M12墓葬的东北角10米远处,很符合古代北方地区墓葬习俗。

判断M12墓葬位置存在的疑点:

一般古代墓葬地表面上的石块儿和墓葬主体是上下对应的关系,但刮开一层表面土后发现,本墓葬的位置在石头群偏东北方向,石块儿和墓葬不是上下对应在一起的。

根据墓葬附近的地形以及考古所有关技术人员的判断,这可能是因为雨水把石头冲走造成的。我们通过对石头群附近的地表清理,找到了明显符合墓葬大小的活动土和周围的生土,并断定这是一个墓葬。

我们对石块的周围进行刮平,发现墓口位置与石块之间有一定距离,后经过分析得出石块应是压在棺板之上,后因长年的雨水冲刷导致移位,石块的数量为7块。该墓葬编号为M12。开口方向为西北方向。

7月22日上午首先绘出M12开口平面图,之后采用二分法清理M12。首先清理北半部分,土质稍硬,为灰褐色细沙土。从剖面观察,墓坑内未分层。根据昨天土表上的划线,布了一个4米长、3米宽的12平方米探方(墓葬本身并没这么大,但为了把石头群也划到探方里,故本探方的面积划得较大些)。在此基础上又划了一个长120厘米、宽60厘米的墓葬探方(石头群西北方向)。从本墓葬活动土层看,比成人墓葬探方小一半儿,目前判断为小孩墓葬。清土的过程中发现,这是一个棺盖倒塌的墓葬,出土的土色为黑灰色沙子土。未发现被盗过的痕迹。这一天的工作主要集中在清土方面,晚上7点半收工之前,基本把倒塌的棺盖和棺盖上的土分开了。

逐步清理出棺盖板。棺盖板连接呈凹陷形,中部下陷20公分,靠北方向的两块棺盖板保存较好,剩余则为间断式,破损残断,对棺盖板进行编号,从墓口内北端开始,编号为:

2012HZGM12棺盖版1:长52公分,宽18公分,厚5公分。

2012HZGM12棺盖板2:长55公分,宽12公分,厚5公分。

2012HZGM12棺盖板3:残长10公分,宽12公分。

2012HZGM12棺盖板4:残长15公分,宽14公分。

2012HZGM12棺盖板5:残长15公分,宽22公分。

2012HZGM12棺盖板6:残长6公分。宽13公分。

2012HZGM12棺盖板7:残长44公分,宽15公分。

从G1和G2棺木提取了样本。在接下来的挖掘中,土色统一,都是黑灰色沙子土。清土工作进行到从棺材表面土往下30公分的时候,发现了棺材墙壁的完整形式。7月23日继续向下挖掘,上午10点50分在棺木西北角发现了一个倒着的黑色陶罐。下午继续往下挖掘,挖到45公分深度的时候在棺木东南角发现一小块儿玛瑙碎片,还发现了三颗腐蚀程度不同的牙齿碎片。取土从地表往下50公分时发现生土,确定已经见底。

本次挖掘工作中除了三颗不同程度残碎的牙齿之外,未发现其他人骨。最后考古所专家们判断,这是一个迁移的墓葬,先把死者尸体下葬之后,放置7块儿大小不同的石头,之后因某种原因,又把尸体迁移。迁移时要把墓葬上面的石头移开,这样就找到了墓葬和石头群的分布在两个不同处的原因。

7月23日上午绘出M12棺盖板平剖面图,之后取出棺盖板进行采样。采样结束后继续清理,逐步清理出木棺棺壁,棺壁保存完好,划出棺壁范围后,开始清理棺壁内的填土,棺壁内填土为灰褐色和米黄色相间的细沙土,土质松软,清理填土延伸到棺壁,将棺木形状全部揭露出来,棺木呈梯形,顶端宽,末端窄。在墓口北端偏西侧出土的黑色陶罐,底朝上。清理至生土层,未发现骨骸,只在墓口南端深35公分处发现三颗牙,在西南棺壁有两颗玛瑙石。最后对M12进行绘图拍照,将墓内遗物取出。

四、开口与打破层位

M12开口在表土层,打破生土层,即M12―生土层。

五、墓葬形制

1.形制为竖穴土坑。墓圹较小,长110厘米。

2.葬具为木制梯形棺木。

六、葬式

未发现遗留骨骸,无法断定葬式。

七、随葬品

随葬品为黑色陶罐,底朝上,倒扣在棺木的西北。

八、文化性质与年代

根据出土遗物及与周边墓葬的关系来看,为鲜卑族墓葬。

该葬墓主人为小孩,其棺木狭小,而且墓主人已经被迁葬至其他地方,仅留下3颗小孩牙齿。棺木保存较好,有明显的鲜卑族特征。

九、时间

2012年7月26日。

本次墓葬深于地面3米以下,从游牧民族的葬俗来看是非常罕见的。通过本次挖掘,了解了本地区的墓葬群特点,并提高了考古挖掘技术,为两位实习生创造了田野考古挖掘实际学习环境,让他们学到了平时在学校课堂上无法学到的更重要的田野考古知识。

上一篇:黔西南州新农村建设中政府责任研究 下一篇:内蒙古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特点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