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山与一座丰碑

时间:2022-08-27 12:52:44

【时间】2012年12月24日――12月30日,历时七天。

【路线】六库福贡贡山返回六库片马

【里程】全程约690公里

去年12月23日早7点,我从北京出发,经过一天的奔波,晚7点到达了云南省怒江军分区所在地――六库镇,此时天已经完全黑下来了。第二天早餐时,见到了王宁司令员,我曾在《战旗报》上看到过他带领小分队巡逻的报道,看起来比照片上更洒脱、有活力,而且具备那种广迎四方客的大气和亲和力。我迫不及待地要把穿越怒江峡谷采访的意图报告给他,他略沉思后说:“现在到福贡、贡山方向问题不大,但是这个季节到独龙江方向的公路已经大雪封山, 进出都很困难了。”在一起吃早餐的军分区政委先卫平也说:“是的,太危险。” 看得出来,他们是不愿意我“上去”的。对于此行,我有些释然和不甘。

福贡――爬上31号界碑

那次巡逻此刻回想起来还会令我心惊胆战,或许只有历经过这样的生死考验,才更懂得和珍惜生命的价值。

按计划,从24日开始,我们将从六库出发,沿着“看天一条缝,看地一条龙”的怒江大峡谷,经福贡到贡山,再返回到六库去片马。

沿怒江大峡谷溯流而上,向北行进,军用吉普车在柏油路上疾驰,身边的怒江在疾驰流动,不知疲惫地奔赴远方。中午到达了沿途较大的驿站――福贡,怒江军分区某部就驻守在这里,赵灿军营长远远迎过来。这个身材瘦小的汉子,很难让人联想到他是著名的“怒江边防通”。按照预先安排,先召开一个小型座谈会,听战士们谈谈在巡逻途中的故事。82分队分队长颜小昆讲述了在巡逻途中突遇暴风雪,迷失了方向,他硬是凭着经验,带领战友顶着暴风雪,5公里足足走了4个多小时才把小分队带出险境。卸下了身上的责任和压力后,他忍不住流下了眼泪;班长于振武述说了他在巡逻途中和一条眼镜王蛇斗智斗勇最终战胜它的历险经历;老兵张福泉谈起了混有老鼠屎的方便面和用浑水煮的咖啡色米饭;还有新兵宋秀鹏说出的那句铮铮誓言: 磨掉皮,蹭掉肉,既然选择了,就是跪着也要完成任务。战士们激昂的情绪直接影响了我,听说明天要到31号界碑进行例行巡逻,我马上和赵营长申请要求参加。

31号界碑位于高黎贡山上的一座无名高地上,巡逻全程132公里,往返需要一天。这段巡逻路线,战士们戏称它是“旅游线路”,因为相比其他巡逻路线,它的路途最近、路况最好、危险性最小。

25日早上8点,天还是黑黑的,黛青色的山后露出一道银白山脉。赵营长说,那是碧罗雪山的主峰,福贡县城就坐落在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之间的山坳里,每天早上太阳要到8点多才迟迟照进来,下午4点多又匆匆溜走了。他的话让我想起在营区里看到的晒衣架上挂着的一排排衣服和鞋子,感叹,这里的阳光是多么值得珍惜啊!

巡逻小分队共10人,82分队指导员张宪忠带队。上午9点两辆巡逻车开上崎岖山路,羊肠百转,曲折盘旋,两个小时后,车停在了一个叫“十八公里”的傈僳族村庄,分队官兵经常在巡逻途中为村民送去日用药品、大米、食油和蔬菜,虽然这里的村民大多说傈僳语,听不太懂,但是战士们和村民还是能够进行一些简单的交流。

稍作休整,我们不得不迅速离开继续前进。今天必须要在下午3点以前从31号界碑撤下来,确保返回时不走夜路。高黎贡山气候多变,地形复杂,白天赶路都充满危险,赶夜路更是不可想象的事。车开始驶上潜藏无数凶险的高黎贡山,随着海拔的升高,成片的高达三四十米的冷杉林出现在眼前,有些树因为衰老或是曾被雷电击中过,只剩下黑黑的树干箭指云霄,十分壮观。 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悬崖,土路越来越颠簸,常年驾驶巡逻车的小吴将汽车紧贴着山壁,深达千丈的谷涧一会儿在左侧一会儿又转到右侧。我的手始终握紧扶手,眼睛直视前方,不敢往侧面的谷涧撇一眼,终于到了31公里处的雪山垭口,我下车松了口气,没想到接下来的这短短6公里的攀爬,让我的体力、毅力,生理和心理都经受了一次生与死的考验。

我紧跟在战士们身后开始向雪山攀登,走了不到十步就感觉气不够用了,张指导员告诉我,这里海拔3600米,山顶海拔有4000多米。停下来喘口气,坚持往山上爬,第一个山头已经在眼前了,突然我的心脏开始狂跳不止,胃里翻江倒海,头也疼得要命,旁边的人跟我说话也完全听不见了,双腿控制不住地抖动,一屁股跌坐在雪地里。对于我这个年龄的人来说,从海拔4000多米的雪山向上攀登,实在是件很艰难的事,但是目标就在眼前,顶峰上被积雪覆盖的界碑在召唤着我,只能咬牙前进决不后退。脚下都是积雪,前脚陷下去,后脚,冰凉的雪一个劲地往鞋子里面钻,鞋子早就湿透了,我的脚完全是被冰雪包裹着。刚刚毕业于国防科技大学的布依族排长王玉成把手伸给我,借助排长的帮助,走走停停。

不断地上山、下山,我的体力消耗很大,不得不常常坐下来休息。山上的植物因为气候的恶劣变得稀疏,到处可见的山体,杜鹃树,似乎是为了适应这严寒的气候,把枝条扭曲成一团匍匐在地上顽强生长。我坐在雪地上喝了几瓶葡萄糖水后,终于一口气爬上了顶峰。中缅边界第31号界碑就矗立在高黎贡山之巅,那鲜红的“中国”两个字分外醒目。在界碑旁吃了一顿难忘的午餐,因为一想到这些食物都是战士们从山下一步步背上来的,心里就会感到愧疚和不安。我在想,除了他们,谁还会踏入这荒无人烟的山峰?谁还会不惜用生命作代价,一次次走向悬崖绝壁,向人类所能承受的极限海拔冲击!

巴吉古――体验跨江溜索

怒江溜索横贯东西两岸,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傈僳族人都会熟练使用,怒江也因这个独特的景象而闻名。

26日午饭后,我们继续向北行驶,车轮摩擦着粗糙的路面,发出单调而沉闷的声音。突然,坐在后座上的文干事叫了一声:“停车,有巡逻小分队在溜索过江!”他手指前方一段较窄狭的江面说。我精神一振,下车!

在江边,看着脚下滚滚流动的江水我一阵晕眩,禁不住往后退了几步,但见巡逻官兵一个个飞滑而过,几秒钟就溜到了对岸,让我看得惊心动魄。想起在座谈会上几名战士谈他们的溜索经历,班长王福: “怒江江水常年冰冷刺骨,一旦发生坠落,很难有生还的希望。我虽然是老兵有些经验,但也要倍加小心,稍不注意,绳索很可能从钩子里脱出来,那就必死无疑了。”新兵雷飞谈起他第一次溜索:“看着高高悬挂在两山之间的钢索,再低头看看奔腾的江水,心里紧张极了,平时爱说爱笑的我脸绷得紧紧的。班长走过来把动作要领重复了一遍,拍拍我的肩膀。滑轮和钢索剧烈地摩擦着,几秒钟后我身不由己地被拽向对岸,解下绳索,坐在地上,过了好久才能站起来。”

离开福贡县城约有5公里,文干事指着对岸高山斜坡上的木屋说,这个地方叫巴吉古村,要尝试一下溜索的滋味,这里是最方便也是最安全的,老乡可以带你溜过去,我蠢蠢欲动。一个傈僳族老乡走过来,先帮我系好绳索,在腰间打了一个结,我看那个结并不怎样牢靠,仿佛随时可以脱开的样子,心里有些慌。“这样行吗?”“行的!”他说着很快帮自己也系好,接着把滑轮放在钢索上,我心里还在斗争:是过还是不过?滑轮的下端有个长长的铁钩,老乡先帮我把腰间的麻绳结挂在铁钩上,又把自己的也挂上去,明显感觉钢索被重重地往下坠了一下,我赶忙抓紧系在身上的绳索,老乡指导我调整身体重心向后,因为在滑行途中重心靠前会被钢索蹭到脸,那样可就危险了。大概看我有些紧张,他说了声“不怕”,腿一蹬,没有任何犹豫我们就飞出去了,只听耳边刺耳的摩擦声,只见两岸青山一江碧水疾速地掠过,下来时我惊魂未定,腿一个劲儿地打颤,想想我们年轻的战士,心里充满惭愧。

吉普车继续在大山里辗转,听说以前这条人马驿道只有展臂宽,近些年拓展了路面,车便能通过,但是路面还是很窄,拐弯很多,加之靠近路边的小瀑布形成路面结冰,所以异常难走。虽然并没有车子迎面开来,小吴还是不停地按喇叭,说是这段路车祸频繁,若有车从对面开来,便会提前注意。经过这段现在回想起来还令人后怕的路途,傍晚6时我们抵达坐落在怒江边上的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怒江军分区某部的83分队就驻守在县城里。

贡山――倾听历险故事

在贡山我几次眼睛潮湿,为了这些把青春停泊在巡逻线上的战士,也为他们的一腔热血和义无反顾。

83分队官兵常年担负着中缅边境全长一百多公里的边境巡逻和管控任务,是边境管控线最长、边防巡逻执勤难度最大的分队。27日一早,我见到了分队长钱兴龙,云南楚雄人,不善言辞,但是如果触及他感兴趣的话题,他会滔滔不绝一直说下去,联想到《战旗报》上的那篇报道,我问他,你和王司令员一起去独龙江巡逻了吗,他的话一下子就多起来。

“那是去年10月16日凌晨,王司令员带着我们巡逻分队从驻地出发,巡逻车在山腰险径上缓速爬行,因为山上如果碰到大风或暴雨,石头随时会从天而降,下面又是落差200多米深的怒江江水奔腾而过,轰响如雷。我们翻过了海拔近5000米的高黎贡山,用了8个小时才完成96公里的翻山之旅,到达了怒江大峡谷最神秘的核心地带――独龙江,41号界碑就矗立在崇山峻岭中。

“在独龙江乡政府休整后,10月17日凌晨5时,我们开始徒步56公里山路向高黎贡山的原始森林进发。高原的冷风夹带着雨水迎面吹来,让人直打哆嗦,手里的竹棍帮助我们拨开挡在眼前的藤萝和树枝,同时也防止毒蛇和蚂蟥的‘偷袭’。小路沿着越来越高的峡谷上升,逐渐变得越来越陡,我们攀爬的坡度平均都在40度以上,几乎是贴着地面往上爬,每前进一步都令人头皮发麻。从地图上看到界碑直线距离仅15公里,但这15公里却要翻越6座高山,穿过4条险滩河流,实际上往返要走近130公里。突然,一级士官杨秀明惊呼,原来一条硕大的蚂蝗死死地叮咬在我的脖子上,血已吸的胀鼓鼓的。‘别动!’杨秀明说着,从挎包的储盐盒里抓起一小撮盐撒在我的脖子上。顿时,我的脖子流满了鲜红的血液,蚂蟥就怕盐,吸血后的蚂蟥遇上盐全溶成了血。

“下午4点,我们继续沿着小路行进,突然看到前面的悬崖陡壁上,一条巨大的瀑布从天泻下,气势磅礴令人震撼,这个瀑布叫‘水帘洞’,离独龙江江面的垂直距离有50多米高。我们又遇到了一个险关,通往41号界碑的唯一通道就在瀑布下的石壁上,120多米长的通道全部被几十米高的水帘覆盖着,路面很窄,只有一只脚的宽度,脚下高低不平的石头长满青苔,一不留神就会滑倒,掉进独龙江。官兵们都脱得赤条条的,用雨衣把衣服、干粮和武器包好扛在肩上,手脚并用,小心翼翼地穿过,王司令员也和我们一样脱去迷彩服,通过‘水帘洞’120米的距离我们用了半个小时,经过长途跋涉,终于到达了界碑。这条巡逻路,单是走上一趟就能让人终生难忘,可每个战士在服役的两年时间里至少要走6次以上,我们每次巡逻都坚持必须到点到位,坚守着‘边防无小事、事事连中央’的信念。”

听了分队长的讲述,我对这些战士充满了深深的敬佩,对于年轻的他们来说,远离故乡的军营生活是艰苦的,艰苦得让人一辈子都无法忘记,这样的生活,在这样的时代,又有多少年轻人能有勇气面对!

片马――登上风雪丫口

风雪丫口留在我记忆中的是,天空透明澄清,阳光刺目晕眩,还有那痛彻心扉的冷。

29日,按计划返回六库,200多公里全部是盘山路,吉普车左右摇摆,蜿蜒蛇行,经过了近8个小时的路程,终于回到了军分区院内的招待所,卸下行李,简单洗漱,抓紧休息。

30日早晨,天气有些阴沉,气温下降了,我穿上军大衣,乘车马不停蹄地向片马行进。吉普车向北上了六片公路,盘山的公路还不算太难走,当离开六库镇55公里后,车开到了位于高黎贡山山脊的风雪丫口。我睁开因旅途困顿而有些倦怠的双眼,裹紧军大衣走下车来,一瞬间寒冷袭遍全身,我禁不住哆嗦了一下。站在丫口高处眺望连绵起伏的高黎贡山,天空透明澄清,阳光刺目晕眩,只几分钟,那痛彻心扉的冷袭击了我,被逼迫着逃回车里,感觉站在那里瞬间就能变成一尊屹立的冰雕。

文干事介绍说,这里树不长、草不生,常年风雪,每到冬季都要大雪封山,因为它是怒江的一个重要的边防要塞,以前有一个哨所驻守,在条件艰苦、环境恶劣的情况下我们的战士铸造了“雪山丫口”精神。1964年大年三十,还从北京亲自打电话到哨所向官兵们祝福节日。几十年来,这段佳话一代代流传,不断地激励着戍边官兵的斗志。

翻过风雪丫口,沿山路下行,接下来这段路是由很多青石铺成,称“弹石路”。车轮轧在上面左奔右突,车子像在浪里一样上下颠簸,我随着车身前后左右大幅度摇摆,耳边马达声轰鸣。终于熬到了停车,到达了大山深处的片马镇。81分队的一个前哨小分队驻守在这里,高高帅帅、面容俊朗的藏族排长扎西,带领小分队已等候我们一起去16号界碑巡逻。扎西排长说,16号界碑在中缅边境片马口岸的国门旁,每天游客、边民和进出口岸的车辆很多,边境情况复杂,管控难度很大。但为了边境的稳定和安宁,官兵们无怨无悔地守护着边关。

81分队驻扎在高黎贡山东坡的一个小镇上,进入营区大门,操场篮球架上迎面挂着的几条猪肉随风摆动,像旌旗般飘动着欢迎我们的到来。姚分队长有些不好意思,赶紧解释:刚杀了头猪,准备过节。在分队对面的小山坡上,小个、话多的姚分队长如数家珍,娓娓道来他的整体规划:“这里条件艰苦,环境恶劣,平地很少,我们就从十几公里以外的地方运来土,砍来竹子建小型温棚,现在已有种植园3亩多、蔬菜大棚2座、小瓜长廊1条,还有兔舍、羊舍、猪舍和鸡舍,有鱼塘,养有500余尾鲤鱼,现在我们已实现了蔬菜、肉、蛋、鱼常年均衡自给。我准备再挖个鱼塘,养鱼、种莲花、养鸭子。”姚分队长说得兴奋,得意挂在脸上,我突然感觉他像极了一个敬业的生产队大队长。

7天的采访,我跟随官兵走过了艰难的巡逻路途,记录了他们生活的点点滴滴,虽然最终没能进入最凶险的独龙江,但是并不遗憾。

在离开的那一刻,眼前浮现出一幅画面:在深深的怒江大峡谷,高黎贡山的山崖上, 一队年轻的巡逻战士,在风雪中艰难跋涉,云雾深处,屹立着一块块中国界碑;耳畔传来怒江军分区司令员王宁、政委先卫平的声音:怒江军分区边防官兵担负着400多公里边防线的巡逻执勤任务,每一段边防线都是祖国的一扇大门,忠实守护好祖国的每一寸领土,是我们边防军人的神圣使命。心里有种压抑不住的冲动:年轻的边防战士把青春和热血奉献给了祖国的西南边陲,他们的形象在我心中变得如此高大,一如眼前这座巍峨耸立的高黎贡山!

上一篇:IPMVP在学校节能项目中的实践应用 下一篇:航空卫星定位系统的基本原理及应用前景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