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贫困地区中学生体质下降成因的研究

时间:2022-08-26 11:55:08

甘肃贫困地区中学生体质下降成因的研究

摘 要:从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不够重视,学生课业负担不断加重,学校活动场地、器材严重不足,学校活动场地、器材严重不足,体育师资力量过于贫乏,学生锻炼时间逐渐减少五方面进行研究,以增强甘肃贫困地区中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提高体育教学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

关键词:中学生;贫困地区;体质下降;成因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36-0029-01

通过对甘肃省二市五县十二所中学生体质现状的调查分析,目前甘肃贫困地区中学生的体质现状不容乐观,除身高和体重有所上升之外,学生的整体素质有所下滑,呈下降的趋势。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不够重视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和新的教育评价体系的指引下,在学校、家长和社会对高考的过度关注下,在新的就业形势的驱使下,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评价体系在默默地发生变化,由原来的德、智、体、美、劳全方位评价,转变成只看教育效果和考试成绩的单一评价体系。久而久之,在学校领导的管理中没有体育锻炼,在体育教师的教学设计中没有体育锻炼,在学生的学习内容中没有体育锻炼的概念。这样,从上到下,都忽略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使得一些文化课教师通过挤、抢、要等各种手段,把应有的本来就少得可怜的两节体育课也挤没了。所以,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就被挤没了。这是导致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一个方面。

二、学生课业负担不断加重

在学校各类规章制度的约束下,学校向课堂要效率,教师向学生要成绩,学生在课外下功夫。课堂作业、课外作业、晚上家庭作业样样俱全;配套练习、课堂练习、课前预备、课后反思缺一不可;大考试、小测验天天进行;横向评价,纵向比较,人人参与。现代学生大多数为独生子女,家庭对学生都给予了厚望,家长望子成龙和望女成凤心切,恨铁不成钢的那种欲望不由得加在了学生的学业负担当中来。但是,任何事都有个度,一旦过了这个度就会成为负担。所以,家长的这种重视反而成为学生上学的负担和压力,在学生的心理,除了第一名,其余的都不是好学生。因而,让学生课前看、课中学、课后练的现象比比皆是。周末上兴趣小组、节假日上各类辅导培训班,力求把子女培养成万能型的人才。更甚者,用“起早贪黑”都不为过,这样下去既得不到成绩也丢掉了健康,最终是一事无成。

三、学校活动场地、器材严重不足

现在的学校大多数都在改建和扩建,带来的结果是学生的活动场所减少了,甚至有的变没了,办公楼和家属楼却多起来了。尤其在城区,学生根本没有活动和参与体育锻炼的场所,正常的两操一活动都难以开展。调查显示,不论是教室面积还是学生活动面积,或是学校建筑面积都达不到国家的标准,甚至相关甚远。有的学校只有两个篮球场的活动空间,但一节体育课却安排三至四个班级上课,学生站的空间都比较困难。体育器材种类单一、数量较少,部分器材严重不足,即便是有器材也没有空间去应用。

四、体育师资力量过于贫乏

在新的就业形势下,体育教师的岗位设置较少,学校体育教师与在校学生比例失调,呈现出体育教师紧缺的现象。部分体育教师上岗之后,本来热情高涨想干一番事业时,却发现英雄无用武之地,学校根本不把体育课当一回事,甚至有的学校把体育教师不当正常教师看,认为体育教师只是喊喊口号、带带操的人,使得一部分教师的积极性受到了打击,工作不上进。同时,将学校的体育教师另有他用,使得本来就比例少的体育教师又减少了。而体育课由一些非专业的教师顶替,顶替的结果是上课不专业、内容不熟悉、示范不会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的培养,也限制了学生体育特长的发挥和技能水平的提高,抹杀了一大批体育人才的成长。

五、学生锻炼时间逐渐减少

在体育锻炼中时间不是万能的,但没有时间是万万不能的,时间是做好一切的前提和保障。但在当今的中学生体育锻炼中,投入的时间少之又少。在课程改革和家长对高中、大学升学的期盼下,体育课给安全让道,体育课给文化课让行。同时,节假日和假期,家长让学生上各类爱好技能培训和各类辅导班等,都导致学生的体育参与时间减少,使锻炼的效果得不到应有的保障。这样,提倡每天锻炼1小时也只能是空话,根本没有落实,这也是学生体质下滑的一个重要原因。

六、结束语

总之,在当前教育形势和环境不断变化下,教育管理部门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完善教育规章制度,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合理调整、规划学校布局,修整学校考核、考试机制,加强运动场地和体育器材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购置,合理安排体育课与其他文化课课程的设置。通过改善办学条件,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增强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努力提高体育教学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同时,要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与沟通,为学生的体育锻炼提供物质和时间保障,使学生成长为健康、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祥,高俊雄.学校健康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李玉强.青少年学生生活习惯与体质健康的调查及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上一篇:做好当下?主动变革 下一篇:转身救赎“小爸爸”:迷失的青春沸腾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