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中小学教师“教学化能力”探析

时间:2022-08-26 11:52:45

新课程理念下中小学教师“教学化能力”探析

摘要:确立教师“课程标准教学化能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能力和教师课程行动研究能力。为缩小教育理念与实践之间的差距,本文分析了影响教师执行课程标准能力的外在和内在因素,提出提升教师课程标准的教学化能力有效策略,使教师能遵循课标的实施建议,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促进新课程改革。

关键词:课程标准;教学化能力;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8-0021-03

一、问题的提出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之一,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学习者的实际需求而不断变革的。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全球许多国家或地区在教育领域掀起了“课程改革运动”,纷纷制定课程标准,或是修改原有的教学大纲。我国也倡导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在2001年制定出版了基础教育阶段各学科的新课程标准(实验稿),并于2011年推行了新课程标准修订版。外语教学正在经历着由教师个人经验或教科书的课程实施转向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改革。新课程标准对教学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个过程是让教师更新理念,抛开一切旧课程样板、教学方法甚至教材体系的束缚,并对已经习以为常的教育教学、一切课程体系本身进行反思。思考标准教学与评价的一致性,从而在教学实践中实现和完善课程的实施。因此,教师是否具有基于课程标准开展教学的能力成为基于课程标准教学的必要条件之一。教师最重要的素养是课程标准的素养,最重要的能力是落实课程标准的能力。课程的研究和变革应依赖教师,教学改革目标达成的有效程度在很大程度上是靠教师对课程与教学改革理念的理解;课堂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则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效转化为实践的能力与水平,如何提升教师实施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能力这里称之为“教学化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教师“教学化能力”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教师专业发展一直以来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其中教师“教学化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教师“教学化能力”研究,促使教师在课程改革中发挥着主体性作用,使教师能够将教学置于“课程”的视域下来思考,为教师课堂教学开辟新颖的视野,对自己教学行为进行分析和反思,全面地解放教师思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教师“教学化能力”研究,给高师院校教师教育研究及时发现高师本科生培养过程的主要问题(特别是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供了依据,促使其从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特别是实践教学所占的比例及其实施方式等)方面入手,分析问题并设计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案,从而实现“职前―入职―在职”一体化、生态化的教师教育培养体系。

三、教师“教学化能力”的内容

“课程标准教学化能力”包括: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能力、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能力和教师课程行动研究能力。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化能力”不只是教学内容和课程标准的简单对应,也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是目标源于课程标准,评价设计先于教学设计(逆向设计),全程指向学生学习结果的一种教学模式。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不是要求所有教师教学标准化,而是要体现标准、教学、评价的一致性。

1.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直接影响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和实施;是教师能力体系中最能展现现代教育思想的部分。它是实现有效教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因素之一。传统教学设计中,教师在备课时凭直觉了解学生的特点,凭经验设计教学过程,采用固定的教材,在统一的教学目标导引下,进行课堂教学。这种教学设计理论与教学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在基础教育实践中表现地尤为明显,同时这种教学设计的局限也是不言而喻的。很多教师认为教学设计就是备课和准备教案、学案及教学方案等,是对教学的准备、预设,而完全忽略了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之间可能存在的差距。

教学设计的概念定义为运用现代的学习和教学心理学、传播学、教学媒体等一系列的理论与技术,对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设计解决方法,试行解决方法,评价试行的结果,并在评价基础上进行改进设计的一个系统过程。教师从经验型转向专家型,需要掌握科学的教学设计原理、对实际教育教学大胆进行反思和改革,从而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首先遵循的原则是评估设计先于教学设计,因为教学是由学生应知和能做的共识来驱动的。教学设计不仅是教师教学思路的表达与体现,更是他们教育思想及价值观念的彰显与外化。基于课程标准的中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设计,它强调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中心的科学过程教育的教学观,强调教师应对学生进行主动全面的关心而不仅局限于知识的传递。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要遵循的原则有:尊重个体差异,突出学生主体;采用多种教学途径构建有效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注重过程评价;形成评价与反思。

2.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能力。教学资源是指一切具有教育意义、有利于课程实施或达到课程标准的教育资源。丰富的课程资源能够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谐发展提供各种可能的平台。在传统的课程与教学中,教师处于课程权力的最底层,缺少课程建设的主动权。中小学采用统一的教学内容、统一的考试、统一的教参和统一的教学进度。它的课程资源大多是国家和地方规定好的,并不需要教师去开发和创造课程。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是学校中起主导和决定性作用的要素,他们不仅是课程资源的生命载体,也构成了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教师如果具有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和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技能,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和正确的教学资源观,就会自主地去识别、捕捉、积累及利用各种资源,特别是课程实施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资源,从而为学生提供多种发展机会、条件和途径。

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一种学习方式的转变,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它让老师不拘囿于狭隘的、设定好的教材内容,师生的生活和经验都可以成为活用的教材教育内容。如此一来,教学便“活”了起来;学生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为知识的共同建构者。

3.教师课程行动研究能力。近年来,行动研究的出现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行动研究的基本要点就是“行动”和“研究”二者的结合,是一种自我反思方式。即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和创新,提高和改进教学。

行动研究是一种以中小学校、教师和学生为本的,为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而进行的教育科研活动。行动研究因其研究性与实践性的有效融合被看作是中小学教师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的最佳教研途径。它注重实际工作者与理论研究者的紧密联系,着力提升研究成果的质量。在课程行动研究中,中小学教师把自己的教学理念和实践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与反思,对出现的问题采取科学的教学理论与方法加以分析和解决,达到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和提高教学效果同步发展的结果。通过对行动研究的一系列理性的审视和反思,教师不断地发展和提升自我,提升自身生命价值。

四、教师“教学化能力”的发展路径

1.开展校本研修,加强在职教师培训。校本研修是指以学校为研修主阵地,以学校教师为研修主体,以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为研修内容,以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化水平提高为研修目的,它把教师培训、教育科研、教学研究、学校管理和校本课程开发等有机地融为一体,既是一种关于教师和教育教学的行动研究,也是一种制度建设,更是一种健康向上的学校文化。

加强教师培训,尤其是新入职教师的培训,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现教师由阻力状态转化为动力状态的有效途径。要建立三级网络体系,即国家、地方和学校都要对教师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培训,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方法、目的、实施、评价、组织管理等方面,加强对新老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课程处理意识和课程处理能力。

2.构建教―学―研究共同体。为了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和教师自身专业素养的提高,教师不仅需要个体积极地自我学习,而且要善于通过行动研究、自我学习、构建学习共同体,主动自觉地提升自身的课程能力。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给教师构建学习共同体提供了更多组织和利用各种学习共同体的机会。教师通过相关对话平台,对课程系统的核心理念和实践认知能力进行经验分享,思想碰撞,在此过程中实现共同发展和自我超越。

教师发展学校(PDS)为中小学教师解决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发展平台。它不是重新建立一所独立的专门学校,而是打破与大学之间的隔阂,与之合作并建立伙伴关系的中小学。这些学校加强与大学(专家和教授)的联系,通过教、学、研合一的新型专业生活和学习方式,可以使教师系统地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提高理论素养,又能在科学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进行有新意的教育实践,增强教学的科学性及有效性,还能围绕一定的专题研究实践与专家直接对话,在对话中提高素养,完善评价体系,构建保障和支撑体系。大学的专家和科研人员通过与中小学教师的合作,可以深入中小学教学一线,使教育科研人员的研究能够有效结合学校教学实践,极大地提高了理论研究的实用性及针对性。

3.加快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变革。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合理与否影响着中小学教师课程能力的最初发展。面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必须加快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变革。改变传统的、过时的专业教育模式,调整课程结构,增加教育类课程门类,重新确立课时比例,逐步构建有利于培养未来教师参与课程发展所必须的专业素养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我们国家的外语师范教育在师范生的职前教育的实践环节培养阶段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对实践能力的干预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

参考文献:

[1]崔允.课程实施的新取向: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J].教育研究,2009,(1).79.

[2]林君芬,张文兰,何克抗.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7.

[3]汪启思,汪秉政.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中的角色转变[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5):9.

[4]张琳.中学英语反思性教学设计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1.

[5]魏青云,张立新.课程能力:教师参与课程发展中的一个迫切问题[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11):20.

[6]张立新,魏青云.发展教师课程能力[J].上海教育,2004,(11):25.

[7]李玲.论教师课程能力的提升[J].黑河学刊,2009,(3):98.

[8]张庆华,邵景进.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课程处理能力的培养与发展[J].继续教育研究2013,(5):68.

上一篇:农林院校《大学物理》教学改革与实践初探 下一篇:基于《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课程教学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