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戏曲服装设计与传统戏曲服装

时间:2022-08-26 11:48:19

新编戏曲服装设计与传统戏曲服装

当下戏曲艺术服装设计专业曾有一种观点“新编戏曲服装设计在继承传统戏曲服装过程中的缺失”,也许有人认为这不是服装设计领域的话语,我认为:对戏曲艺术整体专业知识不在行的服装设计者,绝不能成为一个好的戏服设计师。我在学习戏曲过程中,自幼被戏曲服饰精美绝伦的服饰美所浸染,同时也被各种巧夺天工的工艺制作而惊叹。几百年历史长河里物质文明与进步,形成戏曲各个剧种的“容妆”(服饰与服装)个性,无不突出其独有的特色,而成为自己剧种的标识。

戏曲艺术以极高的综合艺术样式“虚拟、夸张、写意”体现了民族的审美取向;协调与和谐,成为了戏曲美学的守则。剧中人物的服装,服饰造型艺术,在它的整体艺术表现中呈现出协调与和谐美。我作为一名舞台戏曲服装设计职业工作者,曾经设计过的三十多台剧目奖项,面对荣誉,我深感自己的一份责任。本文就是对“新编戏曲服装设计在继承传统戏曲服装过程中的缺失”这一观点的思考,并对民族戏曲遗产是“活态”传承?还是“异化”标新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浅陋的看法。

首先,服装设计艺术,有着各自门类和独立的艺术表现特征。虽然服装有近似相通的设计理念和方法,但在不同的艺术门类独立专业性,如戏曲,只可借鉴,而又不可逾越它的剧种个性屏障。在新编戏曲中的“编、导、服、化”,服装设计是四项综合艺术里的其中一项。服装设计师的服装设计,是不能独立于导演总体构思之外。而当下新编戏曲退化到“说唱体”模式,重在大舞美制作,弱化以演员身体为创作条件,随之也渐渐失去了剧种服饰特征。反观这几十年大量的新编戏曲服装设计的趋向,已经呈现出戏曲艺术门类同化的危险。我从以下三个方面做个论述:

一、戏曲服装设计与剧种个性的缺失

新编戏曲普遍存在一个剧种个性缺失的问题。首先是戏曲的创作整体性逐步与传统戏曲剥离。舞台戏曲服装固有的“表演”、“寓意”、“符号”、“夸张”、“装饰”、“唯美”六个属性,在新编戏曲中排斥了一个核心重要元素“表演性”。戏曲服装失去了“表演性”功能的原因是“唱、做、念、舞”。为一体的“舞”;这一戏曲表现的精髓在新编戏曲中被剥弱乃至消亡。以中国京剧节新编剧目为例。“武戏”剧目早已丧失殆尽,即便是唱表为主体的“文戏”,演员服装也是排除了长袖当舞的“水袖”。界定戏曲剧种的特性,必须具有以下元素如:保留剧目、腔体体系、表演形式、服饰特征和地域影响等才独立成为一个戏曲剧种。民族戏曲的多元化好比是文化自然繁荣赖以生存的“湿地”。民族戏曲艺术个性同化而以消亡戏曲艺术的本体为代价,保护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只能是一句空话。

二、戏曲服装的应用与表演性的缺失

戏曲服装的应用性,是促进适合于演员表演技能最大地发挥其艺术价值。从造型方面的“髯口”、“厚底”;服装方面的“大靠、水袖、绦子、大带”;头饰有“翅子、翎子、甩发、千斤、蓬头”,这些适用于表演功夫的服装、服饰都是戏曲艺术之精华所在。戏曲表演几百年形成的“梅氏体系”的美学价值赢得世界认同。该表演体系在表现历史故事传奇中传统戏曲服装的应用已经成为一门学科体系。由观众公认的服饰造型标准,因而有了一句业内行话:“宁穿破不穿错”的规则。几百年戏曲服装、服饰制作工艺促成了民族服装工艺产业经济繁荣并列成了一条具有规模的产业链功不可没。反之,新编戏曲历史剧,正是排斥以传统戏曲演员为主体的表演性,而使之“髯口”、“厚底”、“大靠”、“水袖”、“绦子大带”、“翅子”、“翎子”、“甩发”、“千斤”、“蓬头”各种表演绝技毁之殆尽。我参加戏曲服装设计创作的剧种涉及京剧、评剧、河北梆子、赣剧、采茶戏、豫剧、姚剧、吉剧、内蒙二人台等诸多戏曲剧种的历史新编戏曲,服装设计都是以舞台布景光效的前提下,致力于服装的唯美装饰性,是不存在剧种服装装饰的个性。如新编戏曲编导要求服装设计列入舞台美术“大包装”,在造型美的基础上有所标新。但是新编戏曲服装设计创作思考的空间,游弋在服装的色泽、图案、图纹、辅料装饰、性格符号、命运寓意之间,唯独没有表演性。服装、服饰与剧种的个性也无所对与错。是越剧?是京剧?还是黄梅戏?服装、服饰没有定界。

三、戏曲服装一物多用与制作工艺价值的缺失

戏曲“虚实相生”艺术创作的整体准则在戏曲服装体系中有着十分明显的体现。它的符号代表,一物多用,抽象写意体现“虚”,服装应用则要“实”,成品制作达到极致的精美,其艺术价值堪称是传世的服饰工艺珍品。一件“戏衣”必须是上乘的绫、罗、绸、缎、纺、丝、棉,必须是能工巧匠各种工序,各种手工艺乃至“绝活”有:“湘绣”、“苏绣”、“盘绣”、“绒绣”,纯金纯银镶嵌…等等,传统美术工艺的作品中戏曲服装是个“奇迹”,它最具代表性。在造型方面,还有角色人物头上戴的“盔”即头盔。盔头、盔帽是泛指戴在头上的“饰物”。“盔头”,“盔帽”是头盔与“帽”的合称,制作含有:刺绣、纸扎、刀刻等工艺。浸淫在我脑海里的民族戏曲服饰美轮美奂的艺术奇葩,当我面对新编历史戏曲剧目服装设计时,总是会思索一个问题:也在表述历戏曲史故事传说,为什么要丢弃引以为傲的传统戏曲服装的珍奇贵宝呢?戏曲服装“虚实相生”的艺术创作准则;是在戏曲艺术理念下的智慧创造形成戏曲独立的服装装饰体系。“一物多用”正是这一理念下体现;寓意、符号、夸张,构成戏曲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在新编历史戏曲剧目中“一戏一物”一物一用,且不说材质与工艺是否具有保存性,单就造成积压和浪费,也足以叫人乍舌。从六十年代中期严禁传统戏曲后,能工巧匠各种工序,各种手工艺乃至“绝活”如:“湘绣”、“苏绣”、“盘绣”、“绒绣”,纯金纯银镶嵌……珍稀工艺早已不再,叫人扼腕。“皮之不存毛将附焉”?戏曲服装服饰工艺产业链相应被断裂乃至失传绝迹。

四、结语

“改革”后恢复传统戏曲,有“水”也没有能够浇在“根”上;像翁偶虹、范钧宏、吴祖光等老戏曲大家们绝笔剧坛,无力执擎“改开”后的戏曲艺术大旗,而冠以新编戏曲剧目仍然以“革传统戏曲命”的姿态,一波一波潮起潮落的泡沫剧目延至今日。也许服装设计行业的同仁笑我“杞人忧天”,我认为;民族复兴,当是文化复兴;我们正处在承上启下的一代职业戏曲服装设计者,应当由一个高度检视自己的历史担当。之所以提出“新编戏曲服装设计在继承传统戏曲服装过程中的缺失”这个论题,是因为新编戏曲既不是继承传统,也不是发扬传统,更不是传统出新。可以说80%的新编戏曲剧目的编导,不是自己剧种的编导。至于不熟悉北方剧种的南方编导和不熟悉南方剧种的北方编导,台词加唱词的剧本,高成本大舞美的制作也早已是见以为常。难怪主要角色的演员抱怨说:新编戏曲里演员也不就是导演的会发声的“活道具”,我们从小练就的“四功五法”都用不上了。新编戏曲既然是继承传统戏曲,是新的表述舞台综合艺术新一类,那就应当归属“某某地方新戏曲”,不要冠以剧种名称,似乎更为妥贴,也可谓是名正言顺,何须要在濒危的戏曲剧种身上强转基因和争夺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那些有限的扶持经费呢。

作者:钱寒樱 单位:九江市群众艺术馆

上一篇:影视音乐艺术形态的运用 下一篇:职业核心能力中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