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误诊为支气管哮喘一例

时间:2022-08-26 11:40:49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误诊为支气管哮喘一例

【中图分类号】R5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789―01

患者38岁,女性,主因“间断咳嗽、咳痰、喘息3年余,再发加重半月”入院,3年前常于吸入冷空气、受凉后或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咳白色粘痰,伴喘息、胸闷、气促,发作时伴出汗,说话断续,语不成句,自可闻及喘鸣音,时有打喷嚏、流清水涕。曾在外院查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诊断“支气管哮喘”。给予左氧氟沙星、甲强龙、舒利迭50ug/250ug治疗,症状缓解出院,出院后不规律吸入舒利迭50ug/250ug治疗,上述症状仍反复发作,每次发作必须住院治疗。2年前患者上述症状发作频率及程度明显加重,开始规律吸入舒利迭50ug/500ug,2次/日,间断性发作时短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口服或静脉治疗。1年前患者自觉喘息症状加重,开始间断自服“强的松30mg/日”,3-5天为一疗程,口服激素后自觉症状可短期改善,停药后再发。5月前开始规律吸入舒利迭50ug/500ug,2次/日联合塞托溴铵粉吸入剂18ug,1吸/日,口服孟鲁司特钠10mg/日;发作时加服阿斯美2片 Tid、强的松10mg Bid,3-5天症状可有减轻。半月前患者咳嗽、喘息症状再次加重,伴吸气时胸部隐痛,无发热、咯血及双下肢水肿入我院,查血常规:白细胞14.4*109/L、酸性粒细胞总数8.99*109/L、酸性粒细胞百分比62.4%,中性粒细胞百分数18.1%、淋巴细胞百分数13.8%, 高敏C反应蛋白8.33mg/L,术前检查未见异常,免疫球蛋白C3、C4正常,肿瘤标志物正常,ANA谱、ds-DNA谱、ANCA谱未见异常,大便分析未见寄生虫卵。肺功能示FEV1占预计值43.6%,FEV1/FVC% 49.12%。诱导痰细胞分类示痰嗜酸性粒细胞比例明显升高(85.8%)。痰普通细菌培养阴性,胸部CT示双肺多发淡片影,纵隔内多发淋巴结肿大。支气管镜示气管、各支气管管腔通畅,未见新生物,各气管、支气管粘膜正常,轻度充血。于左肺上叶舌段亚支行肺泡灌洗,舌段支气管粘膜取活检送病理,结果回示,灌洗液淋巴细胞50.8%,中性粒细胞16%,嗜酸性粒细胞22%,病理诊断呼吸性粘膜轻度慢性炎,间质小血管腔内可见较多嗜酸性粒细胞,间质中可见较多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另见小块肺组织,肺泡间隔增厚,散在嗜酸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未见肉芽肿样变。胃镜示反流性食道炎、浅表性胃炎。胃窦病理检查示粘膜轻度-中度慢性炎,粘膜肌生,固有层内散在较多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肌电图示神经源性损害。外周血细胞学分类检查示嗜酸性粒细胞66%。骨髓穿刺并送检,骨髓细胞形态学诊断嗜酸细胞增多症,免疫分型诊断: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基因检测报告:未检测到特征性基因异常。诊断嗜酸粒细胞增多症,给予激素治疗,患者症状逐渐缓解,外周血嗜酸细胞正常,症状无复发,现泼尼松10mg/日维持。

1 讨论

嗜酸性粒细胞具有防御功能,但过高的嗜酸性粒细胞对自身组织可造成损伤,正常人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为(0.05-0.45)*109 /L,分类占白细胞数的(0-7%),超过正常后为嗜酸细胞增多症[1]。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是1965年首先由Harding及Anderson二位学者对其进行详细的讨论,Fauci等学者于1982年对其进行综述并提出了目前已被广泛接受的诊断标准:1)血中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增多>=1.5*109)并伴有相应的症状与体征,持续时间>=6个月。2)排除寄生虫感染、变应反应及其他可能引起嗜酸粒细胞增多的疾病;3)组织器官存在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或出现由此引起的器官功能障碍[2]。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的病因未明,推测本病可能是由未明刺激引发的T淋巴细胞集落增生所致。该病起病隐匿,临床表现复杂,易误诊及漏诊。

国外报道其发病率在0.5-1/10万人左右,男性是女性9倍[3]。平均发病年龄为40岁。常见症状有发热,食欲不振,体重下降及受损器官、系统的相应症状。60%患者心脏受累,2/3的患者存在血栓栓塞性疾病。约一半的患者肺部受侵,咳嗽是主要症状,少部分合并哮喘。

本例患者院外EOS持续升高达3年,经多发检查缺乏明确的引起EOS增多的原因,且已排除寄生虫感染,多组织器官存在嗜酸细胞浸润,符合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诊断标准。本例误诊原因:1)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临床少见,认识不足。2)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临床表现及部分辅助检查与支气管哮喘有相似之处;3)常规检查不能明确鉴别时未能及时行病理检查。

2 治疗

伴有多脏器浸润的患者首选糖皮质激素治疗,大多可取的较好疗效;对于伴有脾大、心功能不全、神经系统症状的患者,对糖皮质激素反应较差,预后不良,其机制尚不清楚。Prin等[4]认为,嗜酸细胞增多症的患者嗜酸性粒细胞表面受体表达的降低、受体的缺乏与激素抵抗有关。对于激素无效者可应用羟基脲或长春新碱。对羟基脲或糖皮质激素反应差的患者,IFN-a、环孢素A、伊马替尼亦有一定疗效[5]。近年有报道对难治性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抗白介素-5单克隆抗体SCH55700、抗CD52单克隆抗体alemtuzumab亦取的一定疗效,但安全性、有效性需进一步临床研究证实。

参考文献:

[1] 邱宇珍,周永明.特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1例[J].疑难病杂志,2012,11(6):473-474.

[2] 谢广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M].协和呼吸病学.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1,1524.

[3] 黄志强,罗椒衍.氨苯砜引起肺嗜酸细胞增多症[J].国外医学内科分册,1995,22(6):275.

[4] Prin L,Lefebre P,Gruart V,et al.Autogeneic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 for hypereosinphilic syndrome with advanced myelofibrosis(J).Bone Marrow Transplant,1997,19(10):741.

[5] 田庄,方全,赵大春,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患者心脏病受累的临床和病理表现[J].中华内科杂志,2010,49:684-687.

上一篇:肺结核合并糖尿病78例临床分析 下一篇:天门市蒋湖农场布病暴发疫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