惰性下的中国金融

时间:2022-08-26 10:09:00

惰性下的中国金融

又是一个黑色星期一。2013年6月24日,这是中国股民雪上加霜的一天。

沪深股市双双暴跌,沪指更是一举击穿2000点这个中国全体股民的心理支撑点。

此次股市的暴跌,直接的原因是“钱荒”。6月20日可能会成为许多银行资金交易员在今后的职业生涯里经常要提到的一天。当天,隔夜回购利率一度飙升至30%,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隔夜利率暴涨578个基点,升至13.44%,创出年内高点。

综合国际国内的各种因素,这其中既有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异动的外部原因,也有金融机构疏于流动性管理的内部因素;既有外管局、银监会政策收紧和监管加强的偶发性因素,也有季末银行考核时点来临等周期性因素,可谓重重因素叠加所致。

金融界缺钱的呼声甚嚣尘上。

中国金融界真的缺钱吗?

事实上,中国的金融市场并不缺钱。央行的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我国社会融资规模达9.11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3.12万亿元,广义货币M2存量达104万亿元。

那么,钱荒从何而来呢?

一方面是银行缺钱,股市缺钱,中小企业缺钱;另一方面,却是货币的供应量充裕,不少大型企业依然出手阔绰,大量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游资仍在寻找炒作的概念,民间借贷依旧风风火火。两相对比不难发现,眼下的“钱荒”看似来势凶猛,实则是一场资金错配导致的结构性资金紧张。不是没有钱,而是钱没有出现在正确的地方。

多年来,中国经济始终处于一种流动性充裕的状态下。与此同时,宏观数据中M2与GDP的比值却在不断地扩大,到今年一季度,M2与GDP比值已近200%,这意味着货币投放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不断减弱,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大量的社会融资其实并未投入到实体经济。

可以说,“钱荒”现象的背后,折射的是金融的“异化”:原本是从金融业到制造业的信贷业务,在通过一系列“加杠杆”的金融运作后,变味为从金融业到金融业的资金业务;发展观的偏差,造成了许多金融机构不切实际的盲目扩张;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变成了“钱生钱”的虚拟游戏;在银行体系到处蔓延的“钱荒”表象之下,是实体经济不断失血的恐慌。事实上,优化金融资源配置,让金融更有力地支持实体经济,正是当前中央政策所强烈支持的。国务院总理近期三度提及要“激活货币信贷存量”,释放了强烈的信号:坚持“挤水分、调结构、谋转型”的“挤海绵”经济思路不动摇,用短期的隐忍为长期发展扫清障碍。彰显出停止扩张性政策、让金融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决心。

中国经济几十年来的高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借助的是流动性的推动,一旦流动性减少,金融界自身的各种问题便随之而来,本次出现的“钱荒”就是如此。金融是中国经济的血液,金融的健康稳定事关中国的现代化大业和国家的和谐稳定。只有金融业健康发展,中国经济才能健康发展。

央行在暴跌的股市面前还是开闸了,金融界短期的“钱荒”也许解决了,但金融业高度依赖流动性的日子也许一去不复返了。

上一篇:“领航计划”培育企业家精神 下一篇:湄南河上的侨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