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巴塞尔协议与中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研究

时间:2022-08-26 09:16:04

新巴塞尔协议与中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研究

[摘 要] 银行是整个社会经济的推动力,银行的正常稳定发展对于一国的经济事关重大,商业银行业务的特性决定了银行业是一个高风险行业。巴塞尔协议为银行风险控制、管理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方法。该协议是银行风险管理的重大突破,对银行的稳健经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 新巴塞尔协议 商业银行 风险管理

一、新巴塞尔协议风险管理理念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影响

1.客观评价银行集团风险促进其稳健发展

(1)风险管理是银行业的核心竞争力。银行业作为一种中介机构,不仅为个人和企业提供了各种结构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而且在金融市场上作为当事人或客户进行各种金融产品交易。金融机构的中介性经营性质决定其与一般工商企业的根本区别在于其高负债性和高风险性。金融机构经营的基石在于找出风险,从风险中榨出利润―包括使用风险吸收、风险中介、风险咨询等手段。所以说,风险管理是提高竞争力、建立战略优势的基础。(2)增加了银行经营的透明度。投资者、客户乃至公众对金融机构的“信心”是其安身立命之根本,历史的来看,在现实中公众很难判断金融机构的“可信度”,这一方面是由于为了保持竞争优势,金融机构有意对其“可信度”信息予以管理,使其信用状况处于一种不透明状态,另一方面则是由于金融机构的业务变化较为频繁和迅速,金融创新也使业务更为复杂,导致公众很难把握其信用状况,无法保证金融系统的安全与稳定。新巴塞尔协议通过采用信息披露制度、市场约束的方式有效地克服了这种信用不透明状态,使金融机构的风险状况暴露在公众面前,从而迫使金融机构改善其信用状况,有效的金融风险管理已经成为提升银行经营“信用度”最为重要的手段之一。

2.提出有效可行的应对措施

(1)自我约束机制。如公司治理结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内部稽核、财务管理、资本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银行对自身的明确定位,使风险管理成为银行义务的必然要求,其价值的创造是要通过对风险的有效管理来实现的。因此,更为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是银行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必需。基于这一定位,欧美银行不但持续努力提高银行自身的风险管理水平,而且也把为其客户提供风险管理服务作为在银行非中介化日益明显的环境下的新业务增长点。

(2)市场约束机制。新协议更多的是从公众公司的角度对待银行,强调以市场的力量来约束银行,认为市场是推动银行合理、有效配置资源并全面控制经营风险的巨大外在力量,具有内部改善经营、外部加强监管所发挥不了的作用。

二、我国商业银行现阶段应该采取新巴塞尔协议的哪些内容去管理风险

1.新协议中的最低资本要求与中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

新协议是通过实施资本充足率标准来强化国际银行系统的稳定性,消除因各国资本要求不同而产生的不公平竞争。商业银行可以通过收缩贷款、转换货币市场等对策来达到8%的资本充足率,也可以通过证券化等金融创新转换高风险资产或合理的风险定价机制等风险管理技术转移风险。

2.新协议中的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与中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

(1)全面监管银行资本充足状况。银行分步进行:首先是判断银行是否达到充足率的要求,判断的依据主要有银行所处市场的性质、收益的可靠性和有效性等;其次是根据银行风险状况和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提出高于最低限度的资本金要求;最后在资本规模低于最低要求时,适当进行必要的干预。

(2)加快制度化进程。商业银行除了按照巴塞尔协议的规定行事之外,还必须向监管当局提交完备的资产分类制度安排、内部风险评估制度安排等,从而使得与新形势相适应的新方法得到有力的制度保障。

3.新协议中的市场约束与中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

从中国金融界的信息披露情况看,银行业的信息披露还刚刚处于起步阶段,对于风险信息的披露尤其不充分,与国际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下一阶段应当将风险信息的如实、及时、充分的披露作为信息披露和市场监管的一个重点。

(1)金融市场的发展是引入市场约束的前提,这主要表现在市场化主体的多样化及其对市场信息的敏感、金融工具的多元化等。

(2)建立清晰的存款保险制度,取代目前在事实上存在的政府对银行的隐含担保,促使市场主体、特别是大额存款人、债券持有人建立清晰的风险预期,当然,这也需要利率市场化的配合。

(3)从银行的操作层面看,银行信息披露涉及到银行经营管理的所有方面,因而,完善的风险信息披露需要从董事会、高级管理层、经营管理部门等多个层次的分工合作,在设定既定的风险偏好、风险策略和风险政策之后,通过建立完善可行的风险框架来落实这些总体风险管理思路。

(4)建立以信息披露为导向、以风险为出发点的金融监管理念,逐渐取代过分注重行政审批的金融管制理念。

(5)当前构建市场约束的基础性条件之一,就是促使当前银行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成为市场化的主体,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

(6)考虑到不同金融产品可能产生的市场约束功能不同。当前应当重点发展债券市场、特别是次级债券市场,积极促进国有银行改造为股份制的商业银行,引入新的投资者。

在金融全球化,市场的波动性增强的趋势下、银行业面临的风险环境瞬息万变,加强信用风险管理已经是我国商业银行业所面临的当务之急,相信未来我国商业银行会更加有效地控制风险。

参考文献:

[1]江曙霞:银行监督管理与资本充足性管制[M].中国发展出版社,1994

[2]陈卫东:新巴塞尔协议评析[M].国际金融研究,2001.3

上一篇:论独立董事选拔机制中任期的委托问题 下一篇:企业环境成本问题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