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伦理的两点思考

时间:2022-08-26 07:51:24

关于教育伦理的两点思考

Two Points to Think about the Ethical Education

Wang Fachen

(Zhuhai College of Jilin University,Zhuhai 519041,China)

摘要:教育是一种社会制度,其基础是教育伦理。教育制度改革的基础是教育伦理改善,即确立教育活动主体间理性的心理及行为秩序。教育伦理体现为教育活动的主体――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教育伦理观及价值观,具体表现为教育者基于人格与职业的尊严要求获得来自受教育者的挚诚尊重,受教育者则基于人格尊严及受教育权利而要求教育者具备优良的师德修养。现实中,作为一种教育理念的“尊重教育”在伦理实践中有片面和偏执的倾向,对师德的内涵亦缺乏统一的界定及理性的建构。

Abstract: Education is a kind of social system, and its basis is education ethics. Education reform is based on improving ethics education, namely establishing rational psychology and behavioral order among educational activities. Education ethics are embodied in the educated ethics value and sense of worth of educator and the receiver who are the main body of educational activities, and its specific performance is that the educators get the sincere respect from receiver based on the request of the dignity and personality and the receiver require the educator have good ethics cultivation based on human dignity and the right to education. In reality, as an educational philosophy, "respect education" has one-sided and paranoid tendencies in the ethical practice, and is also lack of unified definition and rational construction to the meaning of morality.

关键词:教育 伦理 师德

Key words: education;ethics;ethics of teachers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9-0184-01

1尊重教育的歧误

倡扬尊重教育,显然是相对于尊重教育的缺失而言的,而且该理念的初衷也周延了师生的双向尊重,但在实践中却流于功利性的偏执。正如“素质教育”之初的偏执,原本理性的尊重教育理念被功利化的实践所扭曲,它往往被片面地理解为教师对学生无条件的忍耐与宽容,其“尊重”的片面性实际上已超出理性的限度,实为纵不应纵者,宽不应宽者,助长了学生潜意识中与教师对立的异化情绪,也孵化着学生受教于师等同于商品交换的功利意识。现实中,教师的社会地位与社会品味有明升暗降之忧,师道尊严的伦理氛围消解殆尽。这绝非伦理意义上真正平等理想的实现,只是试图以直观的所谓平等甚至换位,以求得因社会流俗价值观和伦理观的嬗变而异化了的师生关系的缓和与趋“善”。但这无异于饮鸩止渴,只能使已异化了的师生关系更加模糊和功利化。界限的模糊导致无序,无序又致功能紊乱,而教与学之功能区界的根本宗旨是知识与文明的传承,这种传承之序一旦紊乱变质,崩坏的将不是教师的薄面,而是知识与文明的尊严与权威。师道尊严绝非老掉牙的灰色伦理,师道尊严在本质上不是对人的敬畏,而是对人类的智慧、文明与良知的敬畏,教师本是智与德的化身,应该是尊重的本在,此为永恒伦理。重提师道尊严,或有复古之嫌,但吾崇之不讳。在史上一系列文化革命中,自以为破旧即可立新,实则所破之“旧”不旧,所立之“新”不新,合理的文化内核被无端抛弃,悖谬的价值观奉为圭臬,正所谓“礼崩乐坏”。今之中国处于社会转型之中,价值与伦理秩序亦在重构,应该澄清对传统伦理的曲解,鞯敉骷佑诖统伦理之上的灰色面纱。伦理本非灰色,它是人文理性的精髓。人类是伦理的人类,社会是伦理的社会,每个公民的伦理第一课应在学校上好,学生社会化的第一步即为学习“尊重”,此为人文精神之精髓。尊重教育可倡,但其实践不可片面和功利,否则贻害非浅,于国民教育不利。

2师德刍议

“师道尊严”之尊严,源于教师的智与德。尤其是师德,潜隐而根性,关乎育人的成败,关乎教育的成败,关乎国民人品与人格的端正与健全。现实与未来的国际竞争,归根结底是民族综合素质的竞争,民族素质构成中最基本的是智能因素,而最重要的则是“德”的因素。我们往往将德育的实施诉诸约束与规范,即教化地要求学生遵守既有的道德规范,或向社会公认的道德楷模学习,然而却忽略了教师的道德力量与道德责任,或者说现实中教师群体的整体道德示范能力与导向力尚待提高,实施道德教育的方略有待探索,尤为迫切的是明确师德的内涵,强化师德理念,以期在教学与教育实践中形成实际的德育教育能力。这是每个教师的终身课业。

无论是传统的抑或现代的,师德概念的内涵是相通的,即师德包括教师对职业的认知、教师的职业良知及教师的敬业精神。上述每个方面皆具相对独立性,彼此亦相互渗透和衔接,构成有机整体,即师德的框架。

2.1 教师的职业认知即教师在从教之始,对教师职业的理解与把握。职业认知绝非无足轻重,它先在地决定着教师个体教育生涯的成败。教师毕竟是肩负特殊社会使命、要求有严谨的职业操守的特殊职业,其特殊性即在于它是育人的事业,因而其成败决不止于教师个人事业的成败,更关系到一代人的是否成才成器,这是教育事业的根本,也是教师职业的根本。对教师职业的塑人之能必须有明确的认知,必须知晓其责任的重要与特殊,必须清楚教师职业的使命性――国家与民族的使命。明确这种使命感并非为了获取荣誉感,只是为了体悟肩负的压力。明确了使命懂得了压力,自然会提升职业的基点,开阔职业的视界,从而会有一种负重前行于辽阔天地间的旷达与乐观。获得这种达观的心境便获得了执着教业的厚固底蕴与不渝信念。

2.2 教师的职业良知良知,亦即良心。教师的职业良知应包含爱、责、正。爱即爱心与博爱,是智爱与严爱,绝非溺爱。责即责任心,是对学生学业进步严格负责的态度,是对学生心灵成长的悉心呵护与向善的谆谆引导。正即公正,公平、公正、平等地对待学生,尊重和保护每个学生平等的受教育权利的实现。爱、责、正是内在统一的,爱之深,责之切,秉其正。

2.3 教师的敬业精神建立在职业认知和职业良知之上的职业精神,应该是敬业精神,而且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和根本性,对教师敬业精神的要求更高准、更严肃。敬业,意含对职业使命的敬畏与谨诚,它要求教师真正做到兢兢业业,精诚努力,不轻慢,不辱没教师的职分。

如上对于师德构成的刍见,表述的角度也许不确,但师德理念既不玄奥,也非流俗的漫议,它需要为师者以慧仁之心去体味和感悟,需要我们不懈地将其提纯为价值准则以供自我督鉴,不断提高自己为师的素养,适应教育发展的要求。

上一篇:券商精选战略合作基金公司的AHP模型研究 下一篇: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理性认知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