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对沉浮起落:传奇人物“邓钣金”的悲喜人生

时间:2022-08-26 07:07:19

这是一个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青年时,他渴望改变贫困,却为社会所不容,吃尽苦头甚至被劳动改造;壮年时,他牢牢抓住机遇,敢为人先,大刀阔斧,创造了滚滚财源。也为自己赢得了耀眼的光环;老年时,他骄人的业绩逐渐滑落,光环暗淡的他,情愿淡出曾赋予他无比辉煌的历史舞台……这创造了数个历史“第一”的传奇人物的经历,带给后人的,无疑是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

私营执照第一人

1954年冬天,15岁的邓镇发和弟弟妹妹跟随母亲从老家山东莱州,风尘仆仆地来到哈尔滨,投奔在此立脚的父亲。当时,全家7口人挤在道里区一间只有10平米、四面透风的板夹泥房子里,靠父亲微薄的工资,过着饥一顿、饱一顿的日子。

贫苦的生活让少年邓镇发萌生了赚钱养家的念头。然而,他在山东老家只念过5年小学,文化底子薄,在哈尔滨又人生地不熟,加之年龄小,找工作到处碰壁,只得去离家不远的一条坡路拉小套(注:在上坡处,替拉车的人用绳子将车拽到坡上)。别人拉一趟小套能挣4分钱,他是孩子,拉一趟人家只给他2分钱。但他仍是乐此不疲,钱虽然少,毕竟可以帮父母分担一些生活重荷啊。

两年后的一天,邓镇发路过中央大街时,忽然发现一家商店的橱窗上贴着一则招工启事。邓镇发不由得一阵兴奋,按着地址来到了汽修合作社的办公室报名,幸运地成了令人羡慕的汽修厂钣金学徒工。

邓镇发不但肯吃苦,而且悟性好,别人需要三四年才能学会的技术,他一年多就掌握得非常娴熟了。但邓镇发不是一个安于现状的人,在汽修厂干了两年,他就嫌每月30元的工资太少,第三年开始,便离开了汽修厂,一个人带着修车工具,跑到道里区一家汽车配件商店门前蹲着,看见有人进进出出购买汽车零配件,便凑过去搭讪:“师傅,要修车吗?我钣金活儿好,修车又快又省钱。”当时,没有个人修车的,哪个单位车坏了,都送到修配厂,不但价格固定,而且要等好多天才能修好。听邓镇发这么说,有人便抱着试试看的想法,请他去修车。邓镇发不敢怠慢,修起车来连水都顾不上喝,小毛病一会儿就能修好,大毛病也只需要一两天的时间就能解决,而且质量上乘,车主直夸他手艺好。就这样,靠车主问的口口相传,邓镇发揽到了不少修车的活儿。有时自己忙不过来,他就找人帮忙。

邓镇发靠给人修车维持了家人的温饱,但在那种特殊的社会环境中也因此遭受了一场磨难。1968年6月10日,邓镇发替人修好了一辆车,刚把钱揣进衣兜,忽然闯进来一伙人,将他连人带工具弄到了公安局。随即,他因私包工罪名被关进了拘留所。在拘留所关押501天,遭受了非人的折磨后,邓镇发又被“发配”到了绥棱农场强制劳动。

强制劳动结束后,邓镇发于1976年结婚,再也不想出去修车了。凭着前些年考的机动车驾照,他谋到给一家水泵厂厂长开车的活儿。

时间一晃到了1979年2月。一天,邓镇发开车拉着厂长外出办事,途中两人唠起了家常。厂长说:“老邓啊,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中心意思,就是要抓经济,国家开始鼓励干个体,我要是有你这么一手修车的绝活,厂长我都不干了,自己开修配厂,赚大钱!”

厂长的一番感慨令邓镇发平静的心激荡起来,伏蛰在心底想要靠手艺改变命运的念头,也在这个早春二月渐渐复苏了。与家人商量后,第二天上午,邓镇发来到南岗区工商科,一眼看见工商科牌子旁边,还挂着一个“打击投机倒把办公室”的牌子。他心里不由得变得忐忑起来,试探地对工商科的工作人员说:“我想办个汽车修配厂,可不可以领个营业执照?”工作人员看了他一眼。说:“你动作挺快呀!”随即便在一张纸上写下了他的名字和厂名,盖上公章,交给了他。邓镇发拿过执照一看,这执照也不是工厂里的执照那样是印刷出来的样子啊,便问道:“这执照咋是手写的呀?”工作人员说“刚下来文件允许办个体执照,还没来得及印刷呢。”邓镇发又仔细看了一下手里的执照,见上面的编号居然是个体经营0001号,便揣着执照回家了。

小锤敲出大品牌

然而,邓镇发领了个体经营0001号营业执照后,并没有马上挂牌开厂,因为他吃不准政策会不会变。思来想去,他决定“投石问路”,先试探一下再说。

于是,邓镇发辞去司机的工作,重新拿起自己的修车工具,在路边竖了块修车点的牌子,遇到过往的车辆“抛锚”,便上前揽活。为了让人家相信自己,也为了证明自己的身份,他总是先把自己的0001号营业执照展示给对方看,然后再认真地帮人家修车。一来二去,许多人都知道有个姓邓的钣金工在路边给人修车,而且还有营业执照。

从此,找他修车的单位络绎不绝。邓镇发观察一段时间后,发现并没有相关部门来找他的麻烦,这才花1000元钱在南岗区三姓街买了个棚子,挂上了“大新汽车钣金修理站”的牌子。

由于邓镇发手艺精湛,诚实守信,他的修理站办得红红火火,待修的汽车在门口排成了行。邓镇发一个人忙不过来,产生了扩大企业规模,招收工人的想法。他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几个好朋友,有个朋友善意地劝他:“老邓啊,枪打出头鸟,你把摊子扑腾大了,万一政策再变,给你扣上顶资本家的帽子,你想想会是什么结果?”邓镇发心里没底了。

1980年11月中旬的一天夜里,邓镇发睡不着觉,心里想着扩大企业的事和朋友的那句话,不知该何去何从?一番冥思苦想后,邓镇发披衣下床,提笔给哈尔滨日报社写信,将自己的心理矛盾和盘托出:“……最近,我们几个人还准备集资合股扩大企业,但又都担心将来政策会变化,将来能否给我们定个资本家,真是让人猜测不定,特请编辑同志给予答复……”第二天大清早,他就将署着自己实名的信投进了邮筒……

11月17日,《哈尔滨日报》以答读者问的形式,请哈尔滨市工商局以“现行个体经济政策是否会变”为题做了公开答复:“……国家提出适当地发展个体经济,并且从各方面创造条件方便其发展,这是从当前我国实际经济状况出发所制定的符合社会主义客观经济规律的长远政策……”

犹如吃了一颗定心丸,邓镇发终于可以放手放脚地干了。他自己的积蓄和借来的钱,建起了700余米的新厂房,招收了20多个工人,将厂名更为“邓钣金汽车修配厂”,生产经营搞得风生水起,每天都能赚上千元的利润。由于他是靠修车的“锤子”吃饭的,有人形象地比喻他“一锤子就能敲出一只烧鸡”。很快,邓镇发就成了哈尔滨的第一个百万元户,当上了南岗区个体劳动者协会副会长,多次被评为省、市先进个体户,还被选为市政协委员。

在艰苦创业的同时,邓镇发还有一个心结没有打开,那就是自己因为私包工问题曾被关过拘留和强制劳动。于是,在建厂之初,他多次找到曾处理过他的公安机关,要

求对自己的问题给予明确说法。1982年9月,公安机关以书面形式给予答复,承认对他的强制劳动是错误的,撤消了对他强制劳动的决定,恢复名誉。由此。他由衷地感谢党的好政策,也尽自己所能积极回报社会,在照章纳税的同时,多次捐资助学和为社会捐款。

邓镇发渐渐地成了哈尔滨的名人。不过,许多人不知道他的名字,都称他“钣金大王”。他也因各种机缘结识了许多文艺界人士。著名电影演员李仁堂、许还山、谢芳等,来哈尔滨拍摄电影。由于剧组的车坏了,便来到邓镇发的工厂修理。邓镇发热情地接待了这些老艺术家,令他们有种宾至如归的感觉。临走,李仁堂为他写了“白手起家”的书法条幅,许还山为他题写了“邓钣金”三个大字。许还山的字遒劲有力,邓镇发非常喜欢,将其制成匾额,悬挂在工厂的门楣上。

“邓钣金”成了邓镇发的别名、厂名,也成了响当当的品牌。工厂最兴盛时,邓镇发率先在私营企业成立了工会,由此他成为全国私企成立工会组织的第一人。中央电视台和人民日报,分别将邓镇发作为改革开放的先锋人物作了报道。

笑对沉浮人生

成了老板的邓镇发并没有用西装革履包装自己,依然是平素的装扮。冬天喜欢穿黑棉袄,无论是干活还是上街都是这一身。夏天就穿平时修车的工装,往人堆里一站,怎么看都像个民工。为此,邓镇发没少遭受白眼,也留下了许多令人忍俊不禁的“段子”。

1988年,邓镇发和一位朋友吃完饭去逛街,顺脚迈进了一家车行。突然,一辆最新款式的摩托车吸引住了两人的目光。那个朋友穿戴整齐,售货员见了,急忙过来陪着笑脸,向其介绍各品牌摩托车的性能。当时,摩托车对普通百姓而言还属于奢侈品,一般人很少问津。这时,售货员一抬眼,看见一旁的邓镇发正用手摸着摩托,便冲过去扒拉开他的手,斥责道:“去去,上一边去。”邓镇发有点委屈地说:“我摸摸不行吗?”售货员说:“这不是自行车,摸你也买不起。”邓镇发低头看了一下自己,见自己穿着一身油腻腻的衣服,明白是售货员把自己当成要饭的了,便来了犟脾气:“你怎么知道我买不起?你说个价。”售货员用眼睛斜楞着他说:“说出来吓你一跳,5000块!”

看见售货员鄙视自己的眼神,邓镇发被激怒了,他当即从兜里掏出一张支票,拍在售货员眼前:“你睁大眼睛看看,这是不是白纸?我买一台!”售货员立刻傻眼了,他没想到这位穿着穷酸、说着一口山东话的人会买摩托车,而且使用的竟是支票。这边一吵闹,商店经理过来了,他也疑惑地打量着邓镇发,一时不知说什么好。这时,邓镇发的朋友过来了,弄清事情原委,对商店经理说:“你们怎么看人下菜?他可是民营企业家‘邓钣金’啊。”商店经理听说眼前这个像叫花子似的人就是大名鼎鼎的“邓钣金”,急忙向邓镇发赔礼道歉,随后又打发人将摩托车送到“邓钣金府上”。

邓镇发的那身穿着,一方面让他遭受到别人的误解和怠慢,另一方面也为他体察民间疾苦,发挥政协委员角色起作用。还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一天,邓镇发正蹲在修配厂门前,和几个在那里等活干的“盲流”闲聊。邓镇发修配厂门前是一道大坡,那些“盲流”每天都守在那里等着拉小套。由于自己年轻时也拉过小套,邓镇发对那些“盲流”有一种亲近感。这时,突然开来一辆车,随即从车上下来一伙穿制服的人,将那些拉小套的“盲流”抓上了车。一个人看见邓镇发的穿着打扮,把他也误认为“盲流”,一起抓上车了。好在司机认出他来,把他撵下车去。后来他才弄清,因为这些闲散人员妨碍市容,有关部门联合行动,要把他们送去劳动。

邓镇发有些想不通,拉小套本身就是参加劳动,难道这也错了吗?后来,在参加政协会议时,邓镇发将这个问题写成议案,递交上去。不久,相关部门经过慎重研究,取消了一些不合理的做法,问题得到了解决。那些“盲流”知道是邓镇发为他们仗义执言,感动得一个劲地给他作揖。

然而,随着改革不断深入和社会不断进步,与汽修行业朝着机械化、电子化、数字化方向迅猛发展相比,文化落后、观念落后、技术落后以及缺少现代科学管理手段等因索严重制约了邓镇发,使他的企业难以再有大的发展。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邓钣金”逐渐踏上了由兴到衰的历程。尤其是汽车保险业兴起以后,许多保险公司都指定了修配厂,而没有一家保险公司看中邓镇发“手工作坊式”的修配厂。这无形中也加速了他的企业衰退的步伐。

当年,邓镇发并没有让自己的一双儿女子承父业,而是送他们去当兵。现在,他的一女一儿全都在机关里工作,对企业经营全都是“门外汉”,谁也无法帮他重振企业。到了2003年,与邓镇发“一锤子敲出一只烧鸡”相比,他只能是“一锤子敲出一粒花生米”了。无奈,邓镇发于这年的7月正式办理了企业废业手续。

在关闭企业之前,有人找到邓镇发,说他的0001号执照和“邓钣金”的牌子值钱,劝他转卖出去。邓镇发淡然一笑,说:“我修车没骗过人。可要是遇到个心术不正的主儿,拿着‘邓钣金’的招牌去拐骗坑人,我这老脸可往哪儿搁啊?所以这两样东西多少钱都不卖,留着做个念想吧。”

如今,邓镇发已经把原来的厂房租出去了。经历了商海沉浮和人生起落,邓镇发把一切都看得很开,人也很淡定。他告诉记者,他个人的成败无所谓,重要的是,他亲历了社会发展的历程,借助改革开放富足了,辉煌了,甚至还创造了许多个“第一”,这是他最值得骄傲的。

2010年“七一”前夕,邓镇发在接受采访时,认真地对记者总结说;“改革刚开始时,我赢了,改革深入发展后,我败了。我认为这一切都不是偶然的,有太多东西值得深思和借鉴……希望我的传奇经历能够对世人具有意义,也算是我对社会的一份回报吧……”

上一篇:环保美女的“雨林拯救战” 下一篇:诚信是金,八旬老人替父还债67载感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