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期青少年国民性的养成

时间:2022-08-26 06:41:18

论新时期青少年国民性的养成

摘 要:目前,在青少年的国民性养成教育上,家庭教育旨在以亲子关系互动为基础,培养其个性与习惯,学校教育以师生与生生互动相结合,主导着青少年的价值选择与判断。以青少年的养成教育视角思考国民性培育,旨在思考国民性对养成教育的积极因素,寻找其对今天青少年养成教育的有益补充,最终使青少年形成自觉的道德意识和成熟的行为方式。

关键词:国民性 国民性格 青少年 养成教育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b)-0241-02

早在20世纪初,鲁迅、严复、梁启超等人对国民性问题已有众多深入的探讨,他们的探讨背景与今天不同,由于那时的国民受教育程度低,思想落后守旧,命运任人宰割,“救国”、“启蒙”、“开民智”等口号应时而生,严复、、梁启超等人认为应该通过文化建设和文化宣传广开民智,使民众能够成为人格独立、个性解放、自由、平等的新国民。

1 新时期的国民性探讨

1.1 新时期的国民性

当前,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正在逐渐改变保守、怯懦的观念,使国人更加的具有自信心,并敢于实践,培养出积极进取和竞争奋进的精神,树立起自立自主的意识。但是经济的快速发展却忽略了大众精神“养料”的补给。

关于国民性的认识,有学者认为“国民性是一个民族在长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表现于民族共同文化特点的习惯、态度、情感等比较稳定持久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特征。”[1]历史文化对人们意识和性格的影响不容忽视,因此,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影响着国人的性格。国民性包括民众的政治素养、自我意识与价值观念、社会交往准则等,是一种较为稳定的心理-行为结构,并形成较为稳定性格特征,是民众素养的核心。近代中国两次关于国民性改造和讨论中,他们的侧重点是对国民劣根性格的批判,是一种抛弃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并将当时的国家性质改变为完全西化的体制,在革命人眼里,只有将“劣根”的性格改变为西方或接近西方先进的性格国家的命运才会有改观。但是这种做法并没有得到理想的效果,划分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人民,首要就要保证人民要具备这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特征和价值判断。

综上所述,新时期的国民性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在全球化和跨文化交流相交融的时展条件下,社会大众群体固有的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行为实践中表现出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精神状态、和价值观念。

1.2 国民性格

仁义、同情、勤劳、慈爱等一直被我们中国人视为中华民族优秀品质,晚清时期辜鸿铭老先生对这些优秀品质有过论述。在他看来就国民性格的好与坏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正如英国人的傲慢、法国人的浪漫、德国人的强权等性格一样,这都是一个国家的政治、历史、文化、风俗等对他们的影响。真正的中国人是“那种中国人赖以生存之物,是该民族在心、性和情方面的独特之处。这种精神使之有别于其他任何民族,特别是有别于现代的欧美人。”[2]所以,中国人就要有别与其他国家的性格和精神。

中国人的礼仪、仁义、慈爱、孝顺等性格基本上都出自于儒家学派,而这些品质性格都可以归结为一个字“仁”。正如歌德所谈到的“虔诚,宗教所传导的对上帝的信仰,其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它通过带来一种心性之完美的宁静,以实现文明的最高状态或人类至善至美的境界”。[2]如辜鸿铭所讲的,对上帝的信仰和宗教所规定的道德法则都只是宗教的外在形式,关于道德的遵守并不是有法则的罗列就可以,“人类首先从男女之间学到了爱,这里既有父母与孩子之间的那种亲情,也含有人类对于万事万物所保有的慈爱、怜悯、同情和仁义之心。”[2]在儒家思想中,孔子对仁的解释是人与人的互动,在这个互动当中,要想达到和谐的状态,就需要包容,慈爱,信任和诚信。

2 新时期青少年的特点及环境影响

青少年成长在一个大众传媒发达、价值观冲突激烈,且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多变的时代。这个时代的青少年生理年龄小,但是他们的心理年龄相对比较成熟,他们希望自己独立并做一些具有超越性的事情,同时达到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

新时期的青少年存在一个普遍现象―― 非主流文化的崇拜。在青少年群体中的扩散暴力文化,缺乏与人沟通的能力,不注重古典文学的培养等。从而困扰着家长和学校,家长认为这样的发展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尤其是暴力低龄化和致命性的现象。因此,将国民性格融入到青少年的教育中,运用主流价值观引导他们健康的成长,培养爱国情愫。

而外在环境的影响直接反射到青少年的发展中,主要分为三类影响。

第一,421的家庭模式特点,对孩子过于溺爱,家庭成员的受教育程度不平衡,容易混乱对孩子教育。“中国父母熟不知品性为何物,大都缺乏正常的品性、良好的习惯、文雅的礼貌、公正的观念,以及自治自省的能力。”[3]现在的家庭教育在孩子的各种养成教育中也存在问题,并没有认识到养成教育的重要性或者说没有这个观念。

第二,学校教育大都偏重于智育教育,导致“道德教育成了知识教育的一部分,…忽略为人之品格、道德的陶冶,这就使理想与知识都失去了坚实而健全的基础。”[3]教师不知道学生想什么,学生不知道教师教这些内容为何,我们为什么爱国,我们的民族有什么特征,国家的优秀品质是什么,为什么要传承这些优秀品质等等,对这些问题的模糊认识从而导致对我国国民性的认识不足。

第三,“有许多青年在未入社会之前,大都志行纯洁,并有远大的报复,但一如社会,性格与知趣均发生了变化。使他在长久的、多种现实的打击下,产生一种新的适应这种社会的自然生存能力。”[3]我们的社会风气亦是如此,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对于青少年的健全的、优良的性格培养就越见重要。当他们具备了成熟的,健全的品格后,当他走进社会后,能够有足够的自身能量抗拒社会中的各种污垢的狂澜,终能坚持心中的正方向。

3 新时期青少年国民性养成路径

人才的培养不能仅仅注重知识,知识的运用需要依据正确的道德准则。如果一个人的品行不端,动机不良,缺乏道德意识,这样的“人才”只能是不合格的人才。有专家说:“养成教育是管一辈子的教育,是教给少年儿童终身受益的东西,它与素质教育密切相关。”[3]根据现在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青少年期(13~16、17岁)是养成各种习惯的关键期。养成教育的关键是要培养青少年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德素质,开拓青少年的思维,使他们今后能学会做人、学会学习与学会创造。这实质上就是一种新的国民性性格的养成。

对于今天的中国青少年的新国民性格的养成,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强调内在精神的修养,明确青少年养成教育的重点。

孔子指出“爱亲”,即对于父母及兄弟的关爱与敬爱之心,这种仁爱精神或许已经成为一种道德习惯。“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这里是说年轻人待人谨言慎行,诚实守信,和人们交往要随和……。[4]对人之爱就涵盖了我们所说的宽容、理解和尊重的品德,这也是我们社会和谐共生,协调发展的基础。对于“义”的理解则是对自己和他人做事的一种态度,“要求自己和别人的行为不当者(非义)报以羞耻和憎恶的态度。从而去做当为之事,善事,不做羞恶不当和不善的行为。”[4]对于我们的社会易是如此,在青少年的教育中,明辨是非的能力是现在孩子们亟待加强的,就是因为分不清美丑、好坏、善恶等,才会造成现在青少年道德上的诸多问题。“仁”着重于人的内心发展基础,而“义”则是给人指出做事的态度。

(2)注重伦理和道德实践,促进青少年德行合一。

当今社会出现的伦理道德问题和诚信危机,很大程度上都会影响着我们青少年身心的正向发展。在一份抽样调查中可以发现“对于‘诚信是做人的原则’,未成年人的认同率是93.7%,不认同的比例仅为1.6%。其次,对于‘对人诚实守信对我很重要’方面,当从抽样认同进入个人具体认同时,认同率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同时认同诚信,极其认同的比例由抽象认同的76%下降为个人具体认同的64.3%”。[5]通过这两个数据的分析,在青少年的内心对诚信有较高的认同度。作为家长要鼓励孩子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并及时给出帮助与评价;对于学校教育,课程学习要融入贴近我们日常生活的案例供学生进行评价和讨论;而对社会来说,特别是社区和福利场所,可以向青少年提供义工服务的实践机会。

(3)促进文化身份的认同,强化青少年“现代”中国人自我身份意识。

在青少年的国民性格塑造中,首先要关注“中国文化人格的集体意识”的培养。而孔子的儒家哲学对人物进行人格品质上的评论,这些“道德伦理言说和人格形象帮助形成了中国社会若干的人格特征,并在后来长期影响中国人格的发展。”[7]人格是人类独有的,是个人在内心和外在行为上表现出来的个性特点、气质、品德、信仰、处世态度及对自我社会角色的认知所构成的一个有机体。而国民性格也是基于同一民族或文化的个人表现出共同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因此,根据青少年的个性发展特点,在充足的知识教授基础之上,要更多的培养能自尊又能自律,能自强又能自胜,即能伸张自己的权利又能担当自己的责任的独立自由的个人。

参考文献

[1] 袁洪亮.“国民性”概念的辨析与界定,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2).

[2] 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M].海南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3] 林格.教育就是培养习惯[M].清华大学出版社.

[4] 朱贻庭.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5] 孙抱弘.从“人”到“好人”―― 公共生活与青少年品德养成[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6] 雒新艳.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国民性的影响及未来引领[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

[7] 何平.文化与人格:中国和欧洲―― 兼论文明转型期国民性格的再建构[J].史学伦理研究,2009(3).

上一篇:提高作文教学有效性的“三化”策略 下一篇:提高文科生数学学习兴趣的五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