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冠心病的优化药物治疗

时间:2022-08-26 04:46:29

探讨冠心病的优化药物治疗

【关键词】冠心病;药物治疗;心率控制

冠心病的优化药物治疗中,一直强调A[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B(β受体阻滞剂)、C(他汀类药物,钙拮抗剂)、D(控制糖尿病)、E(运动和教育),同时要求血压(

稳定性心绞痛何时考虑血运重建

患者1,78岁,男性,冠心病、高血压及糖尿病史,2002年因左主干合并三支血管病变接受冠脉旁路移植术(CABG),2006年再发心绞痛于右冠脉及桥血管行支架术,一直药物治疗。近3个月活动时胸闷,步行300米即有胸痛,诊断为稳定性劳力性心绞痛,高血压,糖尿病。目前给予阿司匹林100 mg,1次/d,美托洛尔25 mg,2次/d,氯沙坦、他汀类药物、降糖药等治疗。血压120/70 mmHg,心率72次/min,低密度脂蛋白(LDL)1.9 mmol/L,血糖5.44 mmol/L,血肌酐166 mg/dl。

诊疗思路:在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决定是否再次血运重建前,应先给予最优化的药物治疗。该患者此次就诊时曾经要求再次血运重建治疗,但由于患者血管病变复杂而且肌酐水平较高,介入医生建议该患者首先强化冠心病药物治疗,如果充分的药物治疗仍然不能有效控制症状,再考虑介入治疗。

诊疗思路:心率达标可以作为冠心病优化药物治疗的新目标,有效控制心率有助于最大程度减少心肌缺血的发生,降低过度激活交感神经。目前冠心病指南推荐的静息心率为55~60次/min,必要时可以控制到50~60次/min(见表1)。该患者虽然没有心绞痛症状,平时运动量也较大,但核素和平板运动均证实该患者存在无痛性心肌缺血,这种缺血可能会增加患者以后缺血性心肌病的机率, 所以我们认为还是应该依据指南,把该患者的静息心率降到50~60次/min,最大程度地减少其缺血的风险。

治疗:针对此患者我们调整β受体阻滞剂用量至95 mg,将其静息心率控制在50~60次/min,运动时心率不超过80~100次/min。希望能有效减少患者的无症状心肌缺血。

依据:有效预防心梗后心室重构的药物中,β受体阻滞剂可缩小梗死面积,纠正心梗后心室重构,降低病死率。指南指出心肌梗死患者,如果没有禁忌证,无论是否接受溶栓或直接PCI,均应尽早给予β受体阻滞剂和RAS抑制剂并长期服用。该患者第一次急性心肌梗死时3小时就到达导管室开通了靶血管,并在充分抗凝和他汀治疗的同时也应用了上述2种防治心室重构的药物,为什么还在短时间发生了心衰,是所有心梗患者都要走上心衰这条不归路吗?我们的二级预防药物是否需要加强?已有明确的循证医学证据证实有效预防心梗后心衰,应强调β受体阻滞剂和RAS抑制剂均应尽量使用患者能耐受的最大剂量,才能有效预防和逆转心梗后心室重构,减少心衰的发生。

药物治疗心衰可延缓甚至逆转病程吗

患者4,46岁,男性,前壁心梗病史,因心衰住院。2008年UCG检查显示LV舒张末径/收缩末径74/65 mm,EF 25%。在控制水钠潴留后,逐步调整β受体阻滞剂和RAS阻断剂的剂量,2011年UCG示LV未进一步扩大,EF 51%(见图2)。目前用药:美托洛尔缓释剂190 mg/d,缬沙坦160 mg/d、托拉塞米和螺内酯。对于冠心病心衰患者,应该同所有心衰治疗指南一样,使用β受体阻滞剂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尽可能达到指南要求的目标剂量(见表2)。

总 结

综合以上病例提示,冠心病的优化药物治疗不是仅停留于简单的把ABCDE治疗都用上,而是在ABCDE治疗的基础上,应像要求血压和血脂达标一样,要求使用β受体阻滞剂使心率达标;心衰患者使用β受体阻滞剂应达到最大耐受剂量,尽最大可能充分抑制过度激活的交感神经,使患者的心率达标,同时充分抑制过度激活的RAS系统,最终减少心血管事件。

上一篇:试论高中英语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下一篇:无肝素进行血液透析的护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