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古诗教学策略研究

时间:2022-08-26 04:44:18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古诗教学策略研究

摘要:古诗词是中华文化长期积淀的体现,其中蕴含了大量精华和智慧,如何帮助学生深刻体会古诗词所传达出的意境,如何提高古诗词教学的成效,成为摆在很多中学语文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下面我们就来做具体的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新课 初中 古诗

一、加强对古诗词的朗读训练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见朗读所发挥的力量和作用,这一点在古诗词学习中体现的尤为明显,因此,教师一定要加强对学生古诗词的朗读训练和指导,要求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真正投入其中,并融人个人情感,读出诗词的韵律和意境,比如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蜀道难》,这首诗通过奔放大气的语言、大胆丰富的想象、雄健伟岸的笔调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浓厚的自然景观画面,传达了一种空寂苍凉的情感和意境,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除了要对同学们进行必要的语言分析和启发,还要加强对他们的朗读训练,学生只有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才能切身体会和感受到其中的韵味和诗人所传达的情感,才能从更深层面去把握和理解这首诗,又或者在学习宋代伟大词人李清照的《如梦令》,这首词首先描绘了春夜里的一场细雨对庭院景观造成的变化,绿叶愈加繁茂,花却开始凋零,接着诗人笔锋一转,写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句对白蕴含了女人特有的细腻情感,写出了伤春的闺中人的复杂情思,其传神程度令人拍案叫绝!这种意境单靠老师的讲解是完全无法传达出的,学生只有在反复朗读,反复咀嚼的过程中才能切实感受到女词人所表达的无限热爱、哀婉等复杂情感。

二、背诵名句名段名篇

文言文背诵在升学考试中是以默写的形式来考查的,评分要求很严格,整句中错一字就不得分,因此在平时学习中,除了准确的背诵之外,还要在准确无误的默写上多下工夫,在动口的同时也要重视动手,避免因写错字而失分。新课程标准要求同学们初中阶段背诵的古诗文总量在2万字左右,并了解名作家的生活背景、创作特点及相关的文化常识。如前所说,针对古诗文我们应该熟读成诵,烂热于胸,针对近年中考,命题相对集中在30余篇名作上。为了提高学习效率,也可以要求同学们可将主要精力放在名句名段名篇以及相关的文化常识的理解记诵上。在初中阶段学过的文言诗文中,有些文章可称为经典,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灿烂明珠,如《陋室铭》《爱莲说》《桃花源记》小石潭记》等,对这类佳作必须将全文熟记于胸。也有些诗文,流传于世主要是因为其中某些句子或段落特别出彩,学习这类诗文,就要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把重点放在名句名段的积累上。如王安石《登飞来峰》中的“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陆游《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

三、学会模仿锤炼语言

现代人特别是现代中学生,可以不写诗,但是,不能不读诗,尤其是中华古诗词。诗写了几千年,而我们在课内课外所渎、所看的不过几百首,这是中华民族文明的结晶,是祖国语言中的最璀璨的宝石。要想学好语言,最好就是从背诵积累古诗词开始。学好语文,先读古诗词,这其实是一条捷径,新教材编者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不惜花费精力和版面体现新课标精神,引导中学生注重积累。

1.利用古诗词学习修辞方法。《标准》中明确规定,不考修辞、语法的名词术语,但作为美化语言的有效手段,修辞方法是有必要了解掌握并熟练运用的。用好“课外古诗词背诵”的资料,对巩固课内学习的相关修辞方法,有极好的作用。比如“对偶”,掌握这一方法.需了解对偶的特点,即要做到下句字数相同,词性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对,严对还要讲究平仄。光讲是不行的,学生只有在具体的感悟中才能逐步熟悉并运用。古诗词是学习“对偶”的极好资源。

2.利用诗词前赏析语言,提高品味能力。“课外占诗词背诵”的每首诗词前都有一段短小的赏析语言,很多老师在教学时不重视它,其实它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资源。每一则赏析语言虽篇幅不长,50-100字左右,却是学生学习诗词鉴赏方法,积累文学词汇的大好素材。要写好赏析文字,除了要有审美品味能力以外,还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所以在学习课外古诗词的时候,不要忽视诗前的短小赏析,尤其是一些好的赏析语言表达模式。

四、关键词句推敲法

写作讲究锻字炼词,作者将其万千心绪凝于诗词等作品中。抓住关键字、词、旬赏析诗词,可直接劈文人情,品味作者当时进现的情感,体会炼词炼字之妙境。师生在研读过程中,适当渗透“以诗解诗”的方法,学生既能快速入境,亦能提高锻字、炼词、用句等写作能力,更能纵横联系,加强古诗之间的相互理解。师可示范以其法赏诗:师:如宋祁的一句“红杏枝头春意闹”。其中一“闹”字使得境界全出。此字不禁让人浮想联翩:春日里,万紫千红,青山朗润、幽泉清冽、春泥润泽、红杏满园……诗人以独特的视角一一枝头上春意盎然,展现一派春日勃勃生机的景象。这“闹”可能是杏花争春之喧闹,可能是散着芬芳的红杏同嫩枝绿叶、春风春雨的畅谈,亦有可能是红杏枝头那勤劳的蜜蜂与翩翩起舞的彩蝶在采蜜争春,时有鸟鸣其间……,有声有色,有动有静,令人万千遐思,百般回味,一字竟能演绎出一幕生机盎然且色彩绮丽之景。思绪随之飘荡。竟思起诗圣杜甫那绘春夜之细雨的名旬:“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之幽静、轻柔境界了,还有坡那为惠崇僧人之画而题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之小诗,读罢此处,一幅清新、淳朴之画展卷于前。盲至此,可我思绪却一发而不可收拾,上溯至《诗经》。下沿至当今文坛,万千以“春”为话题之作全都奔流开来.老师就于此处戛然而止,希望大家能在体会老师赏析示范后,能借此法或以更新的见解和想法去赏析其它的诗词。当学生听至此处时。陶醉其间,被古人锻字炼句的功夫所深深折服,这以诗解诗的方法更是让其耳目一新,分成小组各抒己见,高谈阔论来试着体会、品味、解析其他优秀诗词了。

从以上内容的论述中,我们可知,要提高中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质量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配合和努力,尤其是教师,在加强对实践总结的同时,还要注意借鉴前人好的教学方法,真正提高学生对诗词的赏析能力。

参考文献:

[1]宋赞.浅谈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古诗文教学[J].教育前沿与探索,2009,(6):3.

[2]陈玲玲,周国安.中考古诗词赏析考查方式初探[J].中学语文教学,2009,(5):16.

[3]车红霞.文言文教学方法浅谈[J].语文教学通讯,2008,(5):69.

上一篇:小学语文教学中合作学习的策略 下一篇:浅谈高中数学新课标的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