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东晋末年“长生人”称号

时间:2022-08-26 03:41:43

【摘 要】东晋末年孙恩民变是次等士族利用民怨在宗教的外衣下谋求改变地位反抗门阀士族垄断朝政的一次民变。其中号其党曰“长生人”,参与追随的大众大部分是出于贫苦和愚昧的原因被上层领导者用宗教蛊惑,同时反映了穷苦大众企图摆脱困境得到长生与幸福。

【关键词】东晋;孙恩;宗教;长生人

一、背景简介

东晋一朝充斥着各种矛盾,其中吴姓士族受着侨姓士族的压制,侨姓士族中“晚渡枪荒”,和以武功起家的北府武将, 成为“次等士族”或低层士族,这些人仕途不得志,多数沉屈里巷不得仕进或被排挤只能充任椽属,他们与独揽朝政的高层士族矛盾日益加深。太元十年(385年),司马道子在东晋秉政,他们父子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打击大族,起用之徒,这些人卖官鬻爵,对人民残暴异常,使得东晋以来的腐败政治,更加混乱。元显面对着荆州上游的威胁和北府兵的的壮大,急需一支自己的亲军。因为当时兵源缺乏,于是下令强制征发东土诸郡(浙东)其本身或父祖本来是奴隶,而已获得放免为佃客的壮丁,集中京都,担任兵役,称之为“乐属”。这一措置,不仅仅造成世族对政府的普遍不满,因而使东晋政府失去部分世家大族的支持;而且本来是奴隶而已获得放免为佃客身份的农民来说,更是绝大的迫害。“及元显纵暴吴会,百姓不安,恩因其骚动,自海上攻虞”。孙恩民变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动的。

二、无知与无畏的“长生”信仰

我们在研究一件事件时,要全面分析其背后的因素,虽然主导者是上层领导人,但参与的大众却是主体,为什么人民大众会追随这些带领人?他们的心里诉求是什么? “恩据会稽,自号征东将军,号其党曰‘长生人’。” “长生人”这一称号便带有宗教性了。孙恩属于其中的次等阶层或中等阶层,他们与道教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次等士族在门阀政治体制之下是被排挤的对象,不太可能受到极大重用,因而只能在宗教中寻找权力欲的满足,利用道教口号和组织团结中下层起义,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恩叔父泰,字敬远,师事钱塘杜子恭。而子恭有秘术……子恭死,泰传其术。然浮狡有小才,诳诱百姓,愚者敬之如神,皆竭财产,进子女,以祈福庆……道子以为徐州主簿,犹以道术眩惑士庶。…….会稽王元显亦数诣泰求其秘术。” i

我们试分析一下这次孙恩民变的主要人群――“长生人”。所谓“长生人”,是天师道里宗教的称呼。按《太平经》有云:“种民,圣贤长生之类也。”“长生”本身就是一个极其有诱惑的词。我们先将关注点放在“人”这一特殊的生物上。人是有自然性和社会性两方面来说的。在研究社会性这一高级而复杂的特性时,往往都会从人的自然性去溯源,寻找人类最初的本能或本性。孔子都说“食色,性也。”而其中“食”是排在第一位的,这是生存所需,不仅要吃饱饭,还要活着,还有更大的欲望便是“长生”。

据心理学家研究揭示:对死亡的恐惧是人的最大焦虑,因此人们总是千方百计地要排除这种焦虑。ii人死不复生,对死亡的恐惧更加重了现世的功利感,只有抓紧现世实现自我才是人生的追求。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动荡的社会,太多的人家破人亡,人们安全感的丧失,时刻面临着巨大的恐惧:战争、自然灾异、生老病死、统治者的剥削……“会稽饥荒”“顿仆道路,死者十八九”《晋书.桓玄传》“三吴大饥,户口减半,会稽减十三四,临海、永嘉(死散)殆尽”《资治通鉴》晋安帝元兴元年。不仅有天灾还有人祸,东晋时有人说:“古者使人,岁不过三日,今之劳扰,殆无三日休停。”《晋书》卷七五《范汪附子宁传》从天人感一的天降灾异论到道德报应论再到善恶报应到自己的寿命或子孙身上,这是更切身的痛,对人的震慑更大。经历了种种灾难后此时的人开始将思考关注到自身上,不再执着于天下、社会、国家、来生,而是更重此刻此世――“活着”几乎就是全部的信仰。所以,长生是人面对自然生命短暂和脆弱最急切的愿望。

超越的梦想,长生的愿望,幸福的追求始终是内在于人心的,是道教存在的土壤。道教此时就成了人们的选择,上至皇族下至贫民都期望得到长生。宗教往往起源于灾难深重的地方,其思想更容易被下层人民所接受,所以宗教有利于组织、发动民众,建立群众基础。当时的人民不仅在物质上的及其贫乏的,在精神上也是匮乏的。当时的百姓,大部分没有受过教育,靠的就是祖辈和自身留下的口头的和实践的经验。处于灾难深重的年代,面对压迫、瘟疫、疾病无法为生,他们没有其他的社会资源或文化资源可以凭借,只好求助于宗教,能乱抓一把存活的稻草已属不易,再加上当时南方还有一些开化不久的蛮族,可想而知,大脑被“洗礼”是很容易而且是可理解的。道教便成了诳诱百姓的有力工具,而历史也证明其效果的巨大的。所以民变都会形成万民追随的势力。

魏晋以来战乱不断,统治集团又有严苛的徭役赋税,在处于极其痛苦的时代,死亡到处都是,只是看你怎么死了,陈胜吴广起义时便有了“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的选择,结果只能在如何死中权衡利弊。传道过程中,在宗教的疯狂下教徒就有了“雀鼠贪生,就死实人情所唯。”的信念,人们怕死于是想置之死地而后生发动起义,但同时又不怕死将生命奉献于伟大的革命中,我想只有信仰,只有宗教才能有如此大的力量,因为死意味着你会在死后世界获得更好的人生,以结束现实的苦难。

这次起义发生在浙东一带,处于我国的东南地区,紧邻着就是茫茫的大海。我们是农业国,是大陆文明的代表,对海洋的世界是无知的,或者是不屑或者是无力去探求茫茫的大洋世界,于是对海就多了几分想象和敬畏,所以就会有一些如蓬莱仙岛这样的遐想,以至于越来越传呼其神。“恩逃于海,众闻泰死,惑之,皆谓蝉蜕登仙,故就海中资给。”“恩穷,乃赴海自沉。妖党及妓妾谓之水仙,投水从死者百数。”iii除了宗教因素外这也为孙恩卢循充分利用海洋做了铺垫。

其时长江以南,同样有许多当时认为异族的即古代诸蛮之遗种,盘踞生长,尚未达到与中国人大部民众同一生活同一文化之水准。当时南北两方,实在同样进行着民族融合和文化传布的大工作。iv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南方毕竟开发尚晚,到东晋时依然有很多汉化不足的少数民族。当时我们称之为“南蛮”。可以想象,这些人们汉化不深,思想比较淳朴,很容易受到一些理论的影响,尤其是宗教理论的影响。

三、小结

综上,“长生人”这一称号是道教徒的代言,反映了东晋末年下层民众时刻面临饥饿、剥削、死亡种种痛苦时,想要获得生存的渴望,而道教的出现,便使得挣扎中的人获得一线希望。但同时由于人民的无知,如对生死、宇宙、海洋等缺乏认知,最终又陷入宗教的狂热以至于做出一些背离人道的无知的事情。这些痛苦、可怜、淳朴的人民最终被领导人所蒙蔽,成为其政权权力的牺牲品,长生的目的是不会实现的,大部分人或者战死或者被俘或者依然飘零。

注释:

i(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孙恩传[M].中华书局出版社,1974

ii马良怀.魏晋风度研究――崩溃与重建中的困惑[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84.

iii (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孙恩传[M].中华书局出版社,1974

iv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M].商务印书馆,1994:137.

【参考文献】

[1](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孙恩传[M].中华书局出版社,1974.

[2]司马光撰,胡三省注.资治通鉴[M].中华书局,1956.

[3]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

[4]万绳楠.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M].贵州人民出版社,2011.

[5]葛兆光.中国思想史[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6]饶尚宽.老子[M].中华书局出版社,2006.

[7]马良怀.魏晋风度研究――崩溃与重建中的困惑[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8]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M].商务印书馆,1994.

[9]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0]钟玉英.汉末魏晋南北朝道教与社会分层关系研究[D].四川大学,2007.

[11]王承文.东晋南朝之际道教对民间巫道的批判――以天师道和古灵宝经为中心[J].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04):8-15.

上一篇:刍议我国同性婚姻的合法化 下一篇:道德与人性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