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电线束缚,拥抱无线充电时代

时间:2022-08-26 03:32:42

摆脱电线束缚,拥抱无线充电时代

现在的都市人不是电“奴”?手机、MP3、游戏机、DC、DV甚至助听器和人体植入仪没有电就会罢工,而且这些充电器的充电接口各异,相互还不兼容,使那些出差或者在外旅游的人非常郁闷:提包里不得不塞下一堆充电器,增加重量不说,而且一个只有口香糖大小的MP3播放器,充电器竟然有香烟盒那么大,显然不合理。为此,很多公司都在积极开发无线充电设备,希望找到一种可以简单易行、让充电器扔掉电线束缚的新技术。动作较快的Apple则已经透露出会在iPod和iPhone两款产品中嵌入无线充电技术的想法。那么,无线充电技术真的离我们不远了,现在大家只需要了解哪些无线充电技术最有发展前景。

令人期待的无线充电技术

“无线充电”顾名思义就是利用一种特殊设备将电源插座的电力转变为可充电的电波,从而在扔掉电线的情况下直接对电子设备充电。由于电波的传输与设备的充电接口无关,所以如果无线充电技术一旦普及,我们将可能享受以下“福利”:

1、不受插压和线缆束缚,充电更方便。

2、充电器接口之争得到解决,不同品牌、不同接口充电器的时代宣告过去(我们知道现在这样的结果本就是人祸)。

3、没有了电线联结器,移动类电子设备体积进一步缩小。而且,由于设备外壳上没有金属接点或者开口,可以增强电子产品的防水性。

近在咫尺的无线充电技术

其实早在1890年,物理学家兼电气工程师尼古拉・特斯拉(Nikola Tesla)就已经做了无线输电试验。他提出并实现了交流发电。磁感应强度的国际单位制也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特斯拉构想的无线输电方法,是把地球作为内导体、地球电离层作为外导体,通过放大发射机以径向电磁波振荡模式,在地球与电离层之间建立起大约8Hz的低频共振,再利用环绕地球的表面电磁波来传输能量。但因财力不足,特斯拉的大胆构想并没有得到实现。后人虽然从理论上完全证实了这种方案的可行性,但世界还没有实现大同,想要在世界范围内进行能量广播和免费获取也是不可能的。因此,一个伟大的科学设想就这样胎死腹中。

事实上,从低频波到宇宙射线,我们周围到处存在着电磁波,它们都携带着或多或少的能量。在不少物理学家看来,人们要做的或许仅仅是找到合适的办法接收和利用这些能量。特斯拉的想法虽然难成现实,但无线电能传输对于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解决未来能源短缺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许多国家都没有放弃这方面的研究。1968年,美国工程师彼得・格拉泽(PeterGlaser)提出了空间太阳能发电(spaceSolarPower,SSP)的概念,其构想是在地球外层空间建立太阳能发电基地,通过微波将电能传输回地球,并通过整流天线把微波转换成电能。1979年,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和美国能源部联合提出太阳能计划―建立“SPS太阳能卫星基准系统”。欧盟则在非洲的留尼汪岛建造了一座10万千瓦的实验型微波输电装置,已于2003年向当地村庄送电。野心勃勃的日本拟于2020年建造试验型太空太阳能发电站SPS2000,2050年进入规模运行。其实,无线充电技术离我们这些普通人也并非遥不可及。相信一定有人使用过某种品牌的电动牙刷,只要将牙刷插入220V的充电座上即可实现不接触的无线充电,使用起来很方便。这种无线充电就是利用电磁感应原理,解决了潮湿环境下的用电安全问题。

无线电能传输有电磁感应、射频和微波三种基本方式,这三种技术分别适用于近程、中短程与远程电力传送。但每种无线充电方式都有一些缺点,从而限制了它的发展。例如电磁感应方式传送能量较小、传送范围较小等,这也是为什么电动牙刷必须放在充电座上才能充电,而不能将牙刷任意摆放的原因。所以,现在各家公司的研究方向就是对这些技术进行改良和完善,从而最终实现商品化。

感应“垫子”上市,无线充电梦想成真

香港城市大学的许树源教授早在几年前就曾经成功研制出一种“无线电池充电平台”,可将数个电子产品放在一个充电平台上,透过低频电磁场充电。

共振,解决无线电力传输的距离问题

既然电磁感应方式实现并不复杂,为什么使用该类技术的无线充电器普及这么困难呢?简单地说,最大障碍就在“传输距离”方面。众所周知,传输电力即便通过金属线路传输,距离远了也会产生相当大的线路损耗,更别提通过空气传输了――距离增大以后感应的能量会迅速减少。可以想象,在一些特殊领域如果不能突破距离限制,无线充电已经毫无意义。例如植入体内的仪器,难道必须施行外科手术才能更换电池。太可怕!还有那种安置在动物身上的无线定位装置,怎样为其补充电能也很关键。

为了在无线传输距离上有所突破,MIT的助理教授马林・索尔贾希克(Marm soijacic)和他的研究小组在长达4年的实验研究中终于获得重大突破。他们在实验中使用了两个直径为50cm的铜线圈,通过调整发射频率使两个线圈在10MHz产生共振,从而成功点亮了距离电力发射端2m以外的一盏60W灯泡。而且,即使在电源与灯泡中间摆上木头、金属或其它电器,都不会影响灯泡发光。

同时,MIT的科学家们还对无线电力传输理论进行了研究。他们确定了两个电磁线圈之间形成磁场强耦合的条件,并给出了富有启发性的结论:

a、可行性。通常情况,电磁辐射具有发散性,相隔较远的接收器只能接收到发射能量的极小一部分。而当接收天线的固有频率与发射端的电磁场频率一致时,就会产生共振,此时磁场耦合强度明显增强,无线电力的传输效率大幅度提高。MIT的实验表明,当收发双方相隔2m时,传输60W功率的辐射损失仅为5W。因此,在几米内“中程”(相较于“近程”和“远程”而言)传输电力是可行的。

b、安全性。从电磁理论而方,人体作为非磁性物体,暴露在强磁场环境中不会有任何风险。医院对病人进行核磁共振检查时,磁场强度高达B~lT也不会伤害人体。相比之下,共振状态下磁场强度处于B-10-4T数量级,仅相当于地磁场的强度,因此不会对人体构成危害。

墙内开花墙外香,射频充电器更胜一筹

就在MIT科学家的研究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的辉煌时刻,一家名为Powercast的公司突然推出了―种适合中短距离使用的无线充电装置。与前面提到的SplashPower和WildCharge两家公司的接触式充电器不同,Powercast公司的射频充电器不需要充电垫子,电子设备搁置在距离发送器约1m范围内的任何地方都可以充电。

Powercast公司的无线充电系统包括一个安装在墙上的发送器以及可以安装在电子产品上的接收器。发送器这边利用915MHz频段把射频能量发送出去,而接收器则利用共振线圈吸收射频电波。

射频电能传输与老式的矿石收音机的收音过程相似。矿石收音机自身没有直流电源,它利用天线接收来自电台的载波,经过检波后在听筒中产生音频电流。Powercast公司声称,这个无线充电系统绝不比一部收音机复杂,而且造价低廉,基本接收装置成本只需5美元。依赖这样的技术优势,Powercast公司已与手机、MP3、汽车配件、体温表、助听器及人体植入仪器等产品的百多家生产厂商签署了合作协议,还会与飞利浦合作在今年年内推出无线充电的LED电筒、明年推出包括键盘/鼠标在内的更多无线电脑外设。

除了Powercast以外,制造射频充电器的还有Fulton和Visteon公司。Fulton公司开发TeCoupied无线充电技术,据说这种充电器与被充电产品都同样采用了共振感应技术,充电器能够自动地通过超高频电波寻找到充电电器,动态调整发射功率。目前,该公司正与Herman

Miller家具公司联合开发备有无线充电器的办公桌。而Visteon公司则计划为Motorola手机和Apple的iPod生产eCoupied无线充电器。

无线充电技术受到追捧

随着移动电子产品被设计得越来越轻薄,功率也降低到了很低的程度,比如MP3可以用不到30mA的电流就能工作,这为无线充电产品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应用空间。许多大公司都看好这一产品的发展前景,包括Apple、Motorola、LG以及NTT DoCoMo等消费电子公司都在发展自己的无线充电产品。一直走在移动产品科技前沿的Apple甚至表示很快会在iPod和iPhone两个产品中嵌入无线充电技术,更使无线充电产品成为最近的关注焦点。相信不久之后,带有“支持无线充电”字样的数码产品就将成为市场主流。

不过,正如当年特斯拉的远距离输电构想被忽视一样,无线充电技术自出现以来也不乏质疑之声。作为无线充电的入门级产品,感应式无线充电器制造技术简单,最容易打开市场。但有人因此认为这种近程充电器价值不高:它不过是为懒人设计的产品。将电器放在垫子上,只是比接通电源稍微省了点事儿。乐观派则认为,感应式无线充电器很有实用价值。一旦家庭、旅馆和火车上都备有这种充电器,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地为小型电子设备补充电能,不再需要随身携带充电器了,不再为各种不能互换的插头标准发愁,手机厂家也不必为延长待机时间而配用高容量的笨重电池。

无论人们抱有什么样的看法,无线充电器对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总是有帮助的,科技时代也是这样前行的。我们真心希望,如果无线充电技术能够突破距离的限制,不经意之间就能为手机、牙刷及MP3等移动设备充电是最理想的。射频共振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但也存在不足:功率问题。我们前面曾经说过,MIT的科学家利用共振线圈可以点亮2m之外的一盏60W灯泡,这样的功率对多数设备来说是够用了。但是别忽略一个细节:实验中使用的线圈直径达到50cm,实际应用中这么大的线圈是不可能使用的。如果要缩小线圈尺寸,接收功率自然也会下降。因此,目前Powercast充电器的发射器功率为1-2W左右,接收器接收到的功率也只有几mW左右。这样的功率只能用于iPod等基于闪存的耗电量较小的设备,如果用它给手机充电,电量是无法充足的。

经历市场的检验

好了,前面都是从技术方面分析无线充技术的优缺点,但无线充电产品要想成功,还必须经过市场的三道门槛检验。

第一道门槛是FCC认证。采用射频进行电能传输可能发生射频泄漏,对无线通信构成干扰。因此,无线充电设备必须经过FCC及相关机构的认证,在我国还需获得无线电管理委员会的批准。没有政府部门的准人批文,产品在市场上就没有合法地位。

第二道门槛是标准化。想要普及无线充电技术,需要形成一个国际通行的标准,收发设备之间需要具备广泛的兼容性,各家的产品之间也要能够互换。

第三道门槛是成本和售价。目前在国际市场上,Splash Pads充电板的价格为150~200美元,面积较小的一款价格也要30~40美元,接收端成本增加了15~20美元。不难想象,射频充电设备因收发电路更复杂,售价可能更高。在中国市场上,百元以下的价格才可能被广泛接受。所以无线充电产品虽然受到各公司的追捧,但是如果不能找到一种相对成熟的模式打开市场缺口,暂时还只能在一些高端产品中见到它的身影。不过,我们有信心,这是升级换代之前的短暂等待,相信各大公司都在绞尽脑汁寻找解决之道,让我们很快就能坐享无线充电的悠然乐趣。

上一篇:夹缝里的生存哲学 下一篇:静音与散热,不仅仅是风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