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产士职业损害的调查分析(附485例报告)

时间:2022-08-26 12:01:32

助产士职业损害的调查分析(附485例报告)

中图分类号:R135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814-8824(2007)-7-0082-03

摘要:目的 调查分析助产过程中,助产士职业损害的原因、类型及发生频率,观察分析所采取的防范措施的有效性。方法 统计我科2005年1月1日至12月31日,485例产妇在助产过程中助产士的职业损害,按表格分类登记;将2005年上半年(1月~6月)设为对照组,下半年(7月~12月)设为实验组,实验组采用相应的防范措施予以干预。然后对两组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在助产过程中助产士职业损害主要表现为针刺伤,生理、心理损害及血液、体液污染;在防范措施干预后,血液、体液污染两组的发生率有显著差异(P<0.01);总损害发生率,实验组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结论 助产过程中助产士职业损害是可以防范的。加强和提高助产士的职业防护意识,健全和改善防护措施,有肋于降低职业损害的发生。对于针剌伤,心理、生理损害尚要进一步研究。寻求便捷有效的防范措施。

关键词 助产士 职业损害分类 频率 防范措施

职业损害是近几年来护理管理界日益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护理人员经常暴露于多种职业危害因素中[1]。助产士这个护理队伍中的特殊群体,在助产过程中直接接触的是产妇极具传染性的血液、体液。国外有研究显示,在最具职业危害的相关科室中,分娩室排在第二位[2]。目前,我国各种性传播疾病呈上升趋势;我国是乙肝高发国,乙肝总感染率约为60%[3];艾滋病的流行也进入快速增长期[4]。在县级综合医院所接待的产妇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末行正规产前检查、检验而急诊入院分娩的,其在助产过程中更具有潜在的职业损害威胁,值得高度重视和加强防范。

1 资料和方法

回顾性统计我科2005年1月~12月阴道分娩共计485例次,其中:上半年(1月~6月)阴道分娩230例次,下半年(7月~12月)255例次。见表1。

供调查用的“职业损害登记表”、其设计的内容为:日期、产妇、姓名、住院号,产妇检验结果;职业损害类型:部位、污染物、程度,何种状况下发生,操作者签名;该登记表由每位助产士在每次助产完毕后据实填写。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l.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P

2 结果

2.1 在本文485例次中针刺伤有11例次(占2.27%);生理、心理损害17例(占3.51%);血液、体液污染125例次(占25.77%);总损害率为31.55%。

2.2 2005年助产士职业损害的分类与统计,见表2。

3 讨论

3.1 助产士职业损害的原因与分类 助产士职业损害的原因,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至少可归因于二个方面:一是助产士自身的原因,另一方面是产妇的原因;本文将损害类型试作浅析,有关损害的分类可有多种方法。本文按出现的频次,主要分为三类。实际上,在助产过程中,助产士所面临的职业损害远不止这些,也许会更多、更复杂。

3.1.1 针剌伤 针剌伤在助产士职业损害中危害最大,在经针传播的20多种疾病中,最常见的是乙肝、丙肝和艾滋病等。其通过血液传播速率最高,一次即可感染[5]。国外报道,在普外、妇产科、心胸外科的针剌伤大部分由手术缝合针引起,其中针剌伤发生率最高的是妇产科[6]。分娩过程中相当一部分产妇有产道损伤,需要缝合,助产士被缝合针剌伤常有发生。综合我科所见:①缝合会阴过程中发生针剌伤;我科统计阴道分娩者的会阴侧切率一般都在70%左右,并常伴有阴道撕裂、宫颈撕裂。因此缝合时,由于部位较深,暴露不充分,在缝合阴道顶端时常需用手指探查,缝合时极易剌伤探查的手指。本文11例针剌伤中,7例次是在缝合时剌伤中指或食指的。②产妇方面的原因:部分产妇常合并某些疾病,或对疼痛格外敏感;在缝合操作中常躁动不安,配合甚差,导致助产士进针、接针不准确,或因碰撞而刺伤手或其他部位。

3.1.2 生理、心理损害 助产过程中,助产士受操作台和限制,活动空间狭小,长时间保持腰椎前屈状态,并一直面向产妇,造成呆板、不适;在阴道助产时(产钳、胎头吸引器、臀牵引)手及手臂在一段时间内持续发力,过后会感觉手臂麻木和肌肉酸痛;长时间的站立姿态不变会引起疲劳、腰胀痛,下肢静脉曲张等生理损害。连续接台或处理难产、产时大出血、抢救新生儿窒息等,精神会高度紧张,心理压力大,常出现明显的生理,心理疲劳;一旦助产过程完毕,助产士会有一种近虚脱的感觉。李小妹等[7]研究证明,工作压力源与工作疲溃感之间有相关性。

3.1.3 血液、体液污染 迄今已证实具有传染的血源性病原体达50余种[8]。助产时,助产士与产妇近距离接触,产妇具有传染性的血液、羊水、阴道分泌物常常溅到助产士的头、面部,污染皮肤、粘膜;胎儿娩出30分钟后[9],胎盘无剥离征象,采取其他措施后,仍无剥离征象,必须行人工剥离胎盘,或胎盘娩出欠完整者,须行清宫术时。助产士的手及部分手臂须伸入宫腔操作,衣袖常被血液浸透而污染手及手臂皮肤;当新生儿窒息施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时,助产士嘴唇易被污染;手套破溃未及时更换,手易被污染;产时大出血,忙于紧急处理而疏于自身防护被污染;清理台面布类时,常被流淌的血液、羊水等污染腿、脚;清洗器械时,被溅起的水珠污染也时有发生。

3.2 职业损害的发生频率

3.2.1 在三类职业损害中,以血液、体液污染发生频率最高,平均总损害率为25.77%,对照组高达41.30%,依次为生理、心理损害(占5.21%),针剌伤(占3.47%);实验组职业损害频率排序同对照组,依次为11.76%,1.95%和1.18%。这提示助产职业的特殊性。值得说明的是,尽管对实验组给予防护干预,除了血液、体液污染较对照组有明显降低(P0.05)。

3.2.2 本文485例次中,总损害153例次,总损害率达31.55%。加入防护干预措施后,仍维持在较高水平,这进一步提示职业损害防护的长期性和艰巨性。除了加大防护力度,形成防护工作的规章制度,开展切实可行的防护专业监督外,逐步改善助产环境,从源头上避免职业损害的发生实属必要。

3.3 主要防护措施

3.3.1 加强职业安全教育,树立安全意识,健全建立相关的防护制度,严守操作规程,不断培养和训练职业防护习惯,争取把危害程度降到最低点。

3.3.2 针刺伤的防护①对宫颈、阴道撕裂缝合,配备助手上台协助;常备阴道拉勾,暴露缝合部位,弃用双手暴露法;②废除羊肠线,改用带缝合针的,可吸收的外科缝线。避免穿针引线时刺伤手指;③备用多型号的手套,让助产士选择适配自己的手套,配带时,左手中指和食指先套指套再带手套(左撇子相反);④传递缝合针时,坚持使用持针器,产包内加配1个消毒的不锈钢杯,以放入暂时不用的缝针,已使用过的针头,针管随时废弃,不留在台面上;接生完毕清理时,先处理缝合针后清理其他物品,缝针一次性使用,放入专用的锐器处理容器内。⑤对配合不佳的产妇,缝合前适当使用镇静、镇痛药,必要时可加用局麻药;⑥以老带新,由经验丰富的助产士或医师上台处理较复杂的缝合,对年轻助产士加强制度训练和业务培训,以逐步适应较复杂的助产过程。

3.3.3 生理、心理损害的防护①助产士平时应注意身体素质的锻炼,坚持每年两次的自身体格检查,做好预防接种,孕期调离工作岗位;②不连续接台接生,不带情绪上台,以缓解心理、生理压力;③紧急情况要冷静,不慌乱,及时通知医师,切忌不懂装懂;④产房内的急救药品、器械,用后随时补充,定期检查,以应对紧急情况。

3.3.4 血液、体液污染的防护①实施一对一陪伴分娩制度,充分了解产妇产前检查、检验情况,并评估胎儿状况,对急诊入院分娩的产妇或未做产前检查、检验的产妇,为防范于未然,视同感染产妇对待处置;②产房配备防护眼罩,制作宽大加厚的棉布口罩和适配的工作帽、手术衣;③接生洗手前,带好眼罩,在工作帽外加戴一顶一次性帽,带上口罩,穿洗手衣裤,不允许穿裙子、穿拖鞋接生,一律穿护士鞋,外加一次性塑料鞋套,助产士手及手臂有伤口者不上台接生,穿手术衣前手臂戴上由一次性无菌中单制作的简易袖套,并用无菌敷贴胶布固定,防手臂污染;④新生儿清理呼吸道,使用一次性吸痰管和专用的吸引器,必须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时,要注意擦干净新生儿的口鼻部位及周身,局部盖双层纱布后进行;⑤人工剥离胎盘和清宫术时,带双层手套,加穿一件一次性手术衣,胎盘娩出时用量盘(容量1500ml~2000ml)接好,尽量不使血液流到台面上;⑥接生时保持台面干净,便于缝后,接生完毕后先清理缝合针,然后收拾台面上的血液、羊水、胎盘、带血的纱布等污染的物品,倒进垃圾袋内,再将器械放入量盘内,清理布类时,注意确认无渗漏后,方可提起放入初步清洗池内;⑦接生所用器械先放入有盖篓内冲洗2~3分钟,待表面血液冲洗干净后,再在水中刷洗关节部位的污垢,不要将器械拿出水面刷洗,防止水珠污染。

4 小结

助产过程中助产士职业损害是可以防范的。强化职业安全意识与防范措施十分重要。助产士职业损害是复杂的,多方面的,本文在调查分析方面的宽度和深度上诚然是远远不够的,所采取的各项防护措施显然也不足以全面降低职业损害的发生率。我们十分赞成,从提高防护意识,增强防护知识和技巧,改善防护环境三方面着手[10]。

参考文献:

[1] 蒋红,吕海燕,杨晓莉.护士对化学性职业损害防护的认知和行为调查.中华护理杂志,2005,12(40):947.

[2] Beltxmai EM,Williams.IT,Shapiro CN,et al.Risk,and managment of blood-borne infections in health care workers.Occup Med,1997,47(6):357-360.

[3] 曹明霞.血液性传播疾病与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护士进修杂志,1999,14:51-52.

[4] 殷大奎.认清形势,加强预防控制艾滋病.中华预防医学杂志,1999,14:51-58.

[5] 王毓萍,范晓莉.职业性HIV感染不能忽视.中华护理杂志,1998,11(37):673-674.

[6] Tokaws JI,Bell DM,Percutaneous injuries during surgical procedures.JAMA,1992,267(21):2899-2904.

[7] 李小妹,刘彦君.护士工作压力源及工作疲溃感的调查研究.中华护理杂志,2003,35(11):645-649.

[8] Tarantola A.Les risques infectieux apres exposition profesionnelle aux liqides biologiques.Hygienes.2003,42:1497-1512.

[9] 东杰.妇产科学.第六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79.

[10] 周晓荣.临床护士自身防护的研究进展.护理研究,2002,6(18):446.

上一篇:临床检验仪器的故障与管理之间的关系 下一篇:前列腺增生症的药物治疗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