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韵大鼓唱词句式特点探析

时间:2022-08-26 09:10:25

[摘要]京韵大鼓的唱词文学性较高、唱词文雅,其本身具有一定的规定性和程式化特点,艺术性非常突出。目前对京韵大鼓的研究主要表现为艺术本体、艺术流派及代表人物等方面的研究,从语言学角度阐述京韵大鼓语言特色的文章非常少见,文章从基本句式特点、衬词、垛三个维度阐释京韵大鼓语言特点。

[关键词]京韵大鼓;基本句式;衬词;垛

中图分类号:J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1-272-03

一、引言

京韵大鼓形成于清朝末年,流行于北京、天津两地,是我国北方著名的曲艺音乐艺术形式之一。京韵大鼓的唱词文学性较高,由于京韵大鼓吸收许多文学性较强的文人作品作为歌唱文本,所以唱词文雅,其本身具有一定的规定性和程式化特点。京韵大鼓作为一种以说唱为主的曲艺形式,从社会功能这个角度来讲,极具教化和感召意义,所以其唱词的内容和形式就显得尤为重要。唱词的内容承载着艺术的灵魂和动力,而唱词的表现形式则是灵魂传递的一种手段。京韵大鼓自木板大鼓时期就开始致力于唱词的改进,由原来的长篇历史大书到经典的短段儿,其间还有对子弟书内容的萃取与改编。这种由长篇到短段儿的转变,溶大于小,小中见大,萃取大书的“书胆”与“书核”,并在形式上化雅为俗,一改子弟书唱词的训雅难懂,变化句式,俗话唱词,这是适应时代特征的一种进步,是京韵大鼓走向成熟的标志。

京韵大鼓的唱词是鼓词类曲种中最典型的形式,无论在句子结构和韵辙平仄方面都符合鼓词类曲种的特点。通常一段完整的京韵大鼓由一百句左右的唱词组成,虽然京韵大鼓是专唱短段的大鼓书,但是这其中也有短段与小段之分,短段如《风雨归舟》,只有十二句唱词,小段如《双锁山》,有二百多句唱词。以下重点介绍其句式呈现的固有特点

二、基本句式特点

京韵大鼓的唱词大多是上下旬式的结构框架,但由于叙述性、说唱性很强,因而它的词格变化也较为灵活。一般说来,七字句是京韵大鼓的基础句式,同时也有十字句存在,如

马嵬坡下草青青,

今日犹存妃子陵,

题壁有诗皆抱恨,

入祠无客不伤情。

万里西巡君请去,

何劳雨夜叹闻铃。

杨贵妃梨花树下香魂散,

陈元礼带领着军卒保驾行。

叹君王万种凄凉千般寂寞,一心似醉两泪如倾。

愁漠漠残月晓星初领略,路迢迢涉水登山哪惯经。

――《剑阁闻铃》

古道荒山苦相争,黎民涂炭血飞红。

灯照黄沙天地暗,尘迷星斗鬼哭声。

忠义名标千古重,壮哉身死一毛轻。

在长板坡前滴血汗,使坏了将军那位赵子龙。

――《长坂坡》

也有一些较为松散的句式不一定为七字或十字,但一般情况下,只要是对称句式,还是多呈七字句或十字句。

一轮明月朝西坠,我听也听不见,

在那花鼓谯楼上,

梆儿听不见敲,钟儿听不见撞,

锣儿听不见筛呀这个铃儿听不见晃,

那些值更的人儿他沉睡如雷,梦入了黄粱。

――《丑末寅初》

三、京韵大鼓的“衬”

衬字,又称垫字、配头、称头等,它是在有连贯意义的词语外,加一个或数个衬垫的虚字(或实词虚用),以修饰正词,补足语气,深化感情,丰富曲趣,畅达文理。衬字是曲体文学的一个重要的文体特征,在韵文文体中,衬字最早在敦煌曲子词中就已经出现了,如据王昆吾先生统计,在现存的160首敦煌杂言曲子中,有四分之一以上的作品使用了衬字。如《望江南》“遥望似一团银”句“似”字,《浣溪沙》“也是为君王”句中的“也是”二字均为衬字。“衬”是京韵大鼓鼓词中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构成京韵大鼓鼓词的完整整体。京韵大鼓中衬词的使用非常普遍,极少有不使用衬词的鼓词。衬词在京韵大鼓中大量使用,既是“自北曲(元杂剧)以来北方词‘字多而疾’的传承,又是构成其唱词雅俗共赏艺术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衬词是在唱词规定字数之外,为了行文和歌唱的需要而增加的字词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衬词可以是单字、词组,或是完整的衬句。。文章在此提出的“衬”字包括:衬字、衬词、嵌头、嵌尾、句中嵌、垛。一般说来,衬词多为无确定含义的虚词,但在唱词中却发挥着重要作用,或用以抒发人物情感,表达心境情绪;或表现地方风格,增加生活情趣;或描摹自然景物,激发心灵共鸣;或烘托戏剧情节,推进剧情发展。总之,丰富多彩的衬词艺术化地使用,不仅可以有效地避免因单纯靠字唱腔所导致的音调唱腔平直干涩之艺病,使音乐表现手法更加多样化,增强唱腔的艺术表现力;而且还能够使欣赏者摆脱唱词言意的羁绊,专注于唱腔声调的接受,放松心绪,驱除审美疲惫。

京韵大鼓的唱词中经常在句前和句中运用衬词、衬句,以句前加帽式三字衬词、衬句最为多见,往往导致七字句唱词变成了十字句的形式。如:

(虽受些)晓风残月沾恩惠,

(怎奈她)怨雨愁云总断肠。

(这一天)随同奸相西湖逛,

(荡悠悠)一帆春色画船扬。

――《红梅阁》

作为北方的说唱曲种之一,京韵大鼓唱词中“衬”的大量使用,既是“自北曲(元杂剧)以来北方词‘字多而疾’的传承,又是构成其唱词雅俗共赏艺术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归纳起来,其艺术特色可概括为以下3点:

(一)使唱词口语化、活泼化

京韵大鼓生在民间,长在民间,加之面向的是农民和后来的市井阶层,决定了其语言必须贴近生活,通俗易懂。其娱乐功能又令它带有轻松、诙谐的意味。如:

强打(着)(我的)精神(呐)(就)走(了)两步(哇),

(哎哟!可不好了哇),(大红)缎子绣(花)鞋,

(这个)底(儿)(怎么会)当(了)帮。

――《大西厢》

基本句式外衬字的加入,使语言十分口语化。该唱词中的“着”、“呐”、“了”、“哇””、“儿”属于润腔衬词。润腔唱词是为了唱腔旋律发展需要而镶嵌在曲文中间的无实意的虚词,包括啊、呀、哪、啦、哇、吧、哎、等。这里润腔唱词的使用有效地拓展了唱腔的长度,使旋律更加自然、舒展、流畅。此外,“哎哟,可不好了”和疑问词“怎么会”,属于表情衬词。广义地说,一切衬词都具有表情作用。这里所说的“表情衬词”是指以衬词(组、句)为独立表达形式,揭示人物思想,刻画性格特征,抒发内心情感的表现手法。“哎哟,可不好了”和疑问词“怎么会”表情衬词的运用,使得一个活脱脱魂不守舍的崔莺莺如在眼前。去掉这些衬字、衬词,语气便会显得呆板,生气不足。京韵大鼓中另外一个非常突出的是象声衬词的使用。象声衬词表现手法简洁、明了、具体,表现效果形象、生动、逼真、抒感快捷、迅速、直接,是曲艺形式更加通俗化、口语化。象声衬词可以使唱腔生动传神,真实可靠。如《活捉三郎》中的唱词:

光闪闪裁纸的刀高举起,恶狠狠对准婆惜只听噗哧哧。

噗噗噗顶上的灰尘落满了地,这不叮当当见那茶钟儿乱撞响声急。

叭嗒嗒庭院中似有那砖瓦掷,这不阴惨惨见那银灯儿半暗令人疑。

唰啦啦墙上的字画飘然起,这不滴溜溜见那桌凳儿无有人它自转移。

附加:于基本句式前的“嵌头”,也是口语化的体现,常起到吸引观众注意力,道出下文,说明缘由,指示时间、地点、方向等作用。如:“猛然间”、“表的是”、“原来是”、“这一日”、“见江中”、“遥望见”等。

我表的是林黛玉回到了潇湘馆,一病恹恹不起床。

――《黛玉焚稿》

我只见他:头戴着斗笠、身披着蓑衣、下穿水裤、足下蹬着草鞋、腕挎藤鞭、倒骑牛背、口含短笛,吹得是自在逍遥,吹出来的这支山歌儿自在又清闲。

――《百山图》

忽然间宫墙以外歌声起,音韵悲壮入耳动心酸。原来是白发老人公孙健,引吭高歌声入云端。

众三军抗敌告捷搬师回朝转,鞭敲金蹬响齐唱凯歌还。唱的是:吴江水、会稽山,越国健儿奏凯旋。

――《卧薪尝胆》

(二)使唱词形象化、意境化

京韵大鼓唱词的基本句式为七字句,后来发展出八字句、十字句。这就使对某些事物形象化、意境化的描绘有了局限。部分“衬”的运用正弥补了这一点,同时也符合了作为主要诉诸听觉享受的说唱艺术所要达到的“闻其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的艺术效果。

我只见他,[头戴着方巾],[身穿着蓝衫],[腰整丝绦](那)[足下蹬着福履],怀抱(着)书包[一步三摇]、[脚步儿跄徨],(他是)(走)进(了)(这座)书房。

――《丑末寅初》

四组衣着的描绘勾勒出一个典型中国封建学子的装扮,两组步态的修饰则表现了学生清晨赴学的紧张、急迫心情。这样一来,他“怀抱书包进书房”就在听众的脑海里成为具体而丰满的形象了。

3.使唱词更具“写意”化。

“衬”在对唱词“写意”方面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如《风雨归舟》一句:“遥望见,(那一只)小舟儿,[悠荡荡、荡悠悠、悠悠荡荡、荡荡悠悠],(恰好似)(那)一叶儿(漂漂)(就在)水面浮。”此处以第三人称旁观者的角度,道出了小舟在风雨交加的江面上漂浮的姿态。虽然自然环境是“狂风如吼”、“风雨骤”,可“悠荡”之句却不给人以丝毫急躁不安之感,反透出无限“出世”之惬意,好似一幅清淡、幽远的中国水墨。此诗情画意之境界,非“衬”所莫能及。

四、京韵大鼓的“垛”

加垛是京韵大鼓常用的句式,有三字,四字、五字垛等,尤其在下旬加垛较多,也称做大下句。大下句有较大的容量,是一种可塑性较强的扩充句式。加垛就是将带有一定节奏和板式的若干短句植入基本句式中,以变化句子节奏、烘托剧情丰富唱腔。如《徐母骂曹》中:“我恨不得能(寝尔的皮,食尔的肉,挖尔的心,饮尔的血),与国除奸,与民除害,才能够拨云见日,韩式重兴乐尧汤。”这种节奏一致,句式整齐的短句的加入明显增加了鼓词内容和唱腔的表现力。

再看《丑末寅初》的唱词。《丑末寅初》的唱词颇具特色,整篇鼓词由九个上下旬组成,其中上句多为七言、十言两种句式,而下旬多是加垛的大下旬。请看它的唱词:

丑末寅初,日转扶桑。

我猛抬头,见天上星,星共斗,斗共辰,它是渺渺茫茫,

恍恍惚惚,密密匝匝,直冲霄汉哪,减去了辉煌;(8+38)

一轮明月朝西坠。

我听也听不见,在那花鼓谯楼上啊,梆儿听不见那敲,

钟儿听不儿那撞,锣儿听不见那筛呀,这个铃儿听不见的

晃,那些值更的人儿,他沉睡如雷,梦入了黄梁;(7+62)

架上的金鸡不住地连声唱。

千门开,万户放啊,这才惊动了行路之人,急急忙忙打

点着行囊,出离了店房,遘奔了前面那一座村庄。(11+40)

渔翁出舱解开缆。

我只见他撑起了篙,架起了小航,飘飘摇摇,晃里晃荡,

惊动了那水中的鹭鸶,对对鸳鸯,它是扑楞楞楞两翅忙啊,

这不飞过了那扬子江。(7+53)

打柴的樵夫就把这个高山上。

遥望见,山长着青云,云罩着青松,松藏古寺,寺里隐着

山僧,僧在佛堂上把那木鱼敲得响乒乓,他是念佛烧香。(12+43)

农夫清晨早下地,

拉过牛,套上犁,上到南洼去耕地,耕得是春种秋收,冬

藏闭户,奉上那一份钱粮。(7+32)

念书的学生走出了大门外。

我只见他头戴着方巾,身穿着裥衫,腰系丝绦,足下蹬

着福履,怀里抱着书包,一步三摇,脚步儿仓皇,他是走进了

这座书房。(11+48)

绣房的佳人儿要早起。

我只见她面对着菱花,云分两鬓,鬓上戴着鲜花,花枝

招展哪,她是巧梳妆。(9+29)

牧牛童儿不住的连声唱。

我只见他头戴着斗笠,身穿着衣,下穿水裤,足下蹬

着草鞋,腕挂藤鞭,倒骑牛背,口横短笛,吹得是自在逍遥,

吹出来的这个山歌儿是野调无腔,这不越过了小溪旁。(10+65)

全曲通过九对上下旬,使用了“垛”,一韵到底,描述了丑末寅初时分渔、樵、耕、读、闺妇及牧童的生活概貌。它把晨光初现的黎明时的景象、人物描写得栩栩如生,历历在目。

五、小结

京韵大鼓唱词具有鲜明的特点,从语言学角度阐述京韵大鼓语言特色的文章非常少见,该论文主要从基本句式、衬词、垛三个维度阐释京韵大鼓鼓词呈现的基本语言特点,相信更多相关京韵大鼓语言现象的研究会越来越多。

上一篇:科学利用多层次多学科竞赛培养创新型复合人才... 下一篇:新背景下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