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课本中的“试一试”、“做一做”

时间:2022-08-26 08:43:41

现今新课改的教材,都在一些章节中安排了"试一试""做一做"这样的版块,这些内容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很大的作用。那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用好"试一试""做一做",使其起到正确的作用呢?

一、 借用"试一试""做一做"理解概念

数学概念因其抽象性的特点,往往令学生难以理解,借助"试一试""做一做",能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概念。例如:八年级《上册》第十二章第二节《实数与数轴》一节的教学中,通过学生"试一试"用计算器求,发现=1.41413......是一个无止境的小数,且没有任何规律,它与我们所学的有理数(可化为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有着本质的不同。的计算结果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这样就能使学生理解了无理数的概念,从而得出了实数的概念,并且使学生弄清楚有理数与无理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课本P9"试一试"你能在数轴上找出的点吗?利用两个单位为1的小正方形进行试拼后,能拼成一个边长为的正方形,其中是原小正方形的对角线,从而找到了的长度,也就能在数轴上找到其对应点。通过这个"试一试",使学生明白了无理数都可以在数轴上找到其对应点,进一步认识实数和数轴之间一一对应的关系。

二、利用"试一试""做一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他们求知欲

多年来,由于应试教育的桎梏,学生学的苦,教师教的也苦,到头来学生只会依样画葫芦的解题,而动手制作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却相当低下,更谈不上开动脑筋、发挥创造。"应试教育"严重的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充分使用课本"试一试""做一做"的内容,指导学生利用硬纸片、木条、铁丝等材料制作一些简易的基本模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挺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再如,在讲"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时,我先把一张方纸对折,再用剪刀有意剪一个图形,然后展开方纸,这时一个轴对称图形就呈现在学生面前,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要求学生仿照我的做法,动手"做一做"。实践证明,尽管大家剪得图形各不相同,但都有一共同的对称特征。在这样的基础上,引出了"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知识,同学们对其抽象的概念和性质自然印象深刻。

三、利用"试一试""做一做"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新教材章节的安排呈专题的形式,并增加了许多活动内容,十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例如:八年级《下册》第十九章《全等三角形》第二节内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通过两个三角形一个对应元素相等、两个对应元素相等"试一试",结果发现这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从三个元素对应相等"试一试",发现了判定三角形全等的定理,即:边角边、角边角(角角边)、边边边三个定理,这样使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并能利用其解决简单数学问题。

再如:九年级《上册》《相似三角形应用中》"测量物体的高度"一节,我让学生走出课堂,实地测量学校旗杆的长度,要求学生至少用三种方法进行测量,并说出,哪种方法误差最大,其误差是如何造成的,这样"试一试""做一做"活动,既触及到生活和生产实际中如何在一定条件下利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又培养了学生对实物与图形的认识能力和空间观念。因此,"试一试""做一做"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很好的途径。

四、借用"试一试""做一做"探索新知

新课程理念要求学生自主探索,锻炼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能力。课本中的"实践与探究"就是一种很好的题材,是一种将教学内容,并辅以一些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知识。实际教学中,多数学生很喜欢这一栏目,课堂上学生思维变得活跃,讨论交流时敢于发表观点,甚至争论激烈。不仅透彻理解了当前的问题,思维还能由一个知识点发散到多个知识点,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也清晰明了。例如,八年级《下册》《一次函数》中的"实践与探究"就是利用一次函数图像探索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使学生能直观的利用图像求出相应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再如,九年级《下册》《二次函数》中的"实践与探究"中,我和学生一起借助二次函数的图像,探究了它和相应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及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使学生理请了,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及一元二次不等式间的关系。数学课堂不再是过去的教师"一言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主动参与,积极引导,耐心辅助,与学生平等合作,努力探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地把学生解救出来,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总之,数学的学习,是一个灵活多变的过程,不在于教师讲解了多少题目,或去大量寻找教科书以外的题目,而在于你是否能巧妙的用好手中已有的资料。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积极主动地对教材进行适当的修正和调适,灵活使用教材,利用新教材安排的"试一试""做一做",结合学生智力发展水平,有针对性的因材施教,让学生从"试一试""做一做"中体会数学的快乐。

第1页

上一篇:职业学校体育教学策略之浅探 下一篇:扑倒呆竹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