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文如澜——《醉翁亭记》重读

时间:2022-08-26 05:23:50

清人俞樾评骘古文家说:韩如海,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潮。(《茶香室丛钞》卷八)诚知言者也!韩昌黎之文浩浩乎,一往远去,弥望而不见其际涯,以势胜人;柳宗元之文涓涓乎,从山而出,曲折婉转难尽得其渊源,以情动人;苏子瞻之文汤汤乎,如从天而来,滚滚不穷浑然流转不能知其所止,以气撼人心魄;欧阳修之文则施施乎,波随风起,纡徐委备往复百折而不能探其心曲,以韵感人神智。为欧阳修赢得身前身后文名的作品,《醉翁亭记》当属重要而出色的一篇。

《醉翁亭记》作于庆历六年(1046),似乎这一年是北宋的散文年。范仲淹文名以《岳阳楼记》而享,似乎所有的中国人都知道《岳阳楼记》(但最多有百分之一的中国人读过范仲淹别的文章),《岳阳楼记》即作于庆历六年。也是在这一年,欧阳修写下了《丰乐亭记》、《菱溪石记》、《梅圣俞诗集序》(“诗穷而后工”首被揭示)、《偃虹堤记》(也为滕子京所作)及《醉翁亭记》。“《醉翁亭记》初成,天下莫不传诵,家至户到,当时为之纸贵。”(朱弁《曲洧旧闻》)庆历八年,《醉翁亭记》刻成碑后更是“远近争传,疲于模打”,以致琅琊山寺“寺库有毡,打碑用尽”,因为拓片过关“以赠监官,可以免税”。(朱熹《考欧阳文忠公事迹》)无论前朝后世,似乎没有哪一篇文章能得此隆誉。然而,《醉翁亭记》也是褒贬争论最多的文章之一,从当时到今天,无论是文体源流还是主题思想甚或艺术特色,均仁智叠见,莫衷一是。

宋人胡柯编《欧阳修年谱》述: “公(欧阳修)年十岁,在随(失怙随母寄居随州推官叔父欧阳晔家),家益贫,借书钞诵”,在友人李氏家获得《韩昌黎文》六卷,“乞以归,读而爱之,为诗赋,下笔如成人。都官曰:奇童也!他日必有重名”。童年家贫,寄人篱下,养成了他后来面对任何困苦都能坚韧不屈的品质;少年早慧,读书勤勉,又铸成了他后来多情敏感乐观旷达的性格。童年生活的精神状态是人生的底色,有怎样的童年就有怎样的性格,有怎样的性格就有怎样的精神世界,有怎样的精神世界就有怎样的命运,人的性格通过构建各自独特的精神世界决定人生命运。

人是活在精神里的,庆历六年,欧阳修的精神世界怎么样呢?

这一年是他被贬到滁州的第二年。虽然这不是第一次被贬出京(之前曾被贬夷陵、乾德县),仕途也不是由此开始变得不顺(自应举起就不顺利,17岁应随州贡举遭黜落,直到24岁因获晏殊赏识才进士及第),但这次被贬出京的精神状态大不同于前——前次出京在精神上是胜利者的姿态,尤其在他大骂高若讷“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与高司谏书》)之后,蔡襄又作《四贤一不肖诗·右欧阳永叔》为他张目,欧阳修实是在士林一片赞颂声中离京赴贬所。但这一次出京的罪名让欧阳修极为尴尬而备受侮辱,政敌权知开封府事杨日严诬陷欧阳修与其“孤甥”(丧父的外甥女)张氏(后嫁欧阳修远房侄子欧阳晟)有暧昧关系,后虽勘明不实,但声誉受损人格受辱。以这样的男女私情来纠缠,并且还累加上颠理,对于一位以道德高标为人生追求的欧阳修来说真是满身泼满污秽!因此欧阳修在滁州给皇上的谢表中为自己一再辩白,同时也清楚地认识到“若臣身不黜,则攻者不休”,而且若不被贬来滁州,则要就与甥女是否有暧昧私情一事“付于狱官”对簿公堂,这无异于精神再受摧残人格再次受辱。(《滁州谢上表》)其实历来身处道德高地的士大夫内心最大的痛苦便是被这样以男女暧昧诬陷秽身,因为这无从自辩而明,即便辩明又无法晓谕众人。周遭都是怪怪的眼光,还不能阻挡更无法一一解释,这是让欧阳修内心至为苦闷的一个结!(李世忠《欧阳修的滁州之贬与〈醉翁亭记〉之抒情》)

苦闷的欧阳修性格又是不屈的,所以并未作出“戚戚”之状,甚至对自己一向推崇的韩昌黎被贬之后“戚戚怨磋,有不堪之穷愁形于文字”(《与尹师鲁书》)也深为不满。苦闷被强大的豁达精神融化了,虽在边荒之州,也能够居“此愈久愈乐,不独为学之外有山水琴酒之适而已。小邦为政,期年粗有所成”(《与梅圣俞》)。因此钱钟书认为这样的精神世界充满着“苦中作乐”的复杂情感。(《管锥编》第五册)若单将欧阳修内心的苦闷归结为被谤遭贬,似乎尚不能周详其衷曲。其实,40岁的欧阳修已经历了人生无数次大悲恸:两次丧妻,三次丧子,又加上妹夫病故,胞妹无依,老母多病。当这一切人生的苦痛聚拢而来的时候,中年力强的欧阳修的精神世界里自己已经“脱化”成一位颓然老翁了——颓然,不是颓废倒下的样子,而是和顺安适的样子。(宋子然《词义札记》)欧阳修自己描述他的样子:“四十未为老,醉翁偶题篇。醉中遗万物,岂复记吾年!但爱亭下水,来从乱峰间。声如自空落,泻向雨檐前。流入岩下溪,幽泉助涓涓。响不乱人语,其清非管弦。岂不美丝竹,丝竹不胜繁。所以屡携酒,远步就潺湲。 野鸟窥我醉,溪云留我眠。山花徒能笑,不解与我言。唯有岩风来,吹我还醒然。”(《题滁州醉翁亭》)用醉消解苦闷,因为有追求快乐豁达,所以“醒然”也无妨,40岁欧阳修的精神世界有了“醉翁”的情怀,微澜时隐时现。

精神世界里微微起着波澜的欧阳修看到的现实世界又是怎样的呢?精神世界的状态总是要附着到物质世界中才能显现的。

“环滁皆山也”一句铺下底色,作者视线从空而下,非立于滁州周边山之顶点不可有此语,所以这五个字当然就不是单纯的现实世界的描摹了,这是作者精神世界的观照。据说:欧公文亦多是修改到妙处。顷有人买得他《醉翁亭记》稿,初说“滁州四面有山”,凡数十字,末后改定,只“环滁皆山也”五字而已。(《朱子语类》)其妙处,我认为不仅仅是简洁,更为主要的是预设下一个精神世界和现实世界交织的文学世界。这五个字是现实世界的客观存在,但以现实世界的眼睛无法观察到这五个字的场景,因此这五个字既有精神世界的主观色彩也有现实世界的真实存在。五字以下,一波三折,层层叠叠,镜头不断缩小,由“航拍”而远景、中景再近景、特写,无一笔有人在,又无一笔人不在!其节奏舒缓跌宕,如风行碧波,微澜轻漾。

当特写镜头把亭推到眼前时,亭中深隐着的两个人:智仙和太守便透纸而出了。这两个人并非现实世界中的人,乃是精神世界中的人。宋代欧阳修被贬的这个官是知(滁)州,全称为“知滁州军州事”,他在同年所做的《丰乐亭记》中明白写出,那是一个现实世界的欧阳修,而《醉翁亭记》的主人公是个在全文中从隐到显、自称太守(如同现在的市长自称“本大人”)的人,太守是唐代的官名,所以,这里的自称者是一个精神世界中的欧阳修与现实世界中的欧阳修叠合而成的欧阳修!正是这个亦幻亦真的欧阳修的视野才显得不疾不徐而又“全知全能”。

有人说醉翁亭为中心的世界如同桃花源的世界,这是有道理的。从山间之景到滁州之民,从滁州之民到林间之禽鸟,均是由太守一一导演来做各种“规定动作”。因此若将欧阳修笔下的醉翁亭的世界当作完全的现实世界,那就如同在痴人面前说梦了。如历来争论中较多的“射者中”究竟是现实世界中的什么动作呢?最先被否定的是射箭,但是今人将欧阳修写给韩琦的一封信拿了出来:欧阳修在醉翁亭边造了一个校场,“时集州兵弓手,阅其习射,以警饥年之盗。间亦与郡官宴集于其中。”由此可以佐证此“射”即为“射箭”。(陈瑞衡《〈醉翁亭记〉“射者中”注释辨正》)这是将现实世界混同了文学世界,殊不知,作“射箭”之后,“觥筹交错”又将如何理解呢?

只有不将醉翁亭的世界等同于现实世界,我们才能够体味作者在文中所深蕴着的精神世界里微微起伏的情感波澜。

一般而言,在怎么样的生态中便会有怎么样的心态,发之为诗文就会选择什么样的文学形态(文体形态)。《醉翁亭记》一出虽然广被传诵好评如潮,但是批评的声音也是不绝如缕。如苏轼是这样说其座师欧阳修的:“永叔作《醉翁亭记》,其辞玩易,盖戏云耳。”所谓“玩易”,不仅仅是“平易”这一层表扬其用词朴实平常的意思,更为主要的是指出这篇《醉翁亭记》是游戏文字。后来王若虚干脆说:“宋人多讥病《醉翁亭记》,‘此盖以文滑稽’。”(《滹南遗老集》)可见此文是一篇文体革新的作品,在当时正统的古文批评的视野中,这是一种破体。

应该说任何一种新型的文体总有其独特处,让时人津津乐道而相继模仿,比如,刚风行过的咆哮体之类的网络新文体,虽然被正统的文学家文学批评家所不屑或讥评,但是其流行的群体已无法遏制地扩大,为什么呢?我想主要因为它能够将当代人的焦躁情绪一泻而出吧。同样《醉翁亭记》独特处凸显在音律上跌宕婉转,起伏有致,后来太常博士沈遵“以琴写之,作《醉翁吟》三叠”。可见,《醉翁亭记》所构建的世界是一个不同于现实世界和精神世界的艺术世界,而其在选择文体上又突破了当时的散文、骈文的界限,以音乐性追求为起点:用21个“也”,其中“……者,……也”12组;24个“而”(“已而”不计入);9个“太守”;10个“乐”;5个“醉”。这样一些高密度重复的词,营造了一个如梦如幻音调琅琅的文学艺术世界。这种破体受到当时的文学样式——诗、词、骈文(赋)、散文的交互影响,证明它与《孙子兵法》《易》或韩昌黎、柳开之文等存在血缘关系远不足显其意义。所以,后来他也影响着大量的或批评或表扬的人效仿创作各种文体的“醉翁亭世界”,如苏轼、黄庭坚有词隐括。虽然也有“不可法”的警示,但是以此形式仿效的散文作品更是不在少数,这体现出了一种新文体极强的感染力。

在同一年,欧阳修为“滁州”所做的“记”有三篇:《丰乐亭记》《菱溪石记》和《醉翁亭记》。《醉翁亭记》是一篇游戏文字,把自己内心难以让人觉察的苦闷与自乐交织的情绪娓娓述来,笔调滑稽,为“诙谐”之文;《丰乐亭记》则要“宣上恩德,以与民同乐”,所以笔调严正,为“庄重之文”;而《菱溪石记》于记述中生发感慨,“今之为记,乃论也” 。(陈师道《后山诗话》)然而由于所记对象极为特别,全文如传奇赋写,又不失真实,《醉翁亭记》实为“亦庄亦谐”之文。

《醉翁亭记》为欧阳修所作诙谐文字,完全字从心生,心曲微微颤动,故文辞顿挫跌宕,波澜漾动,无怪乎说“欧文如澜”。此外,欧诗如岚,似雾气萦绕山间,清新自然飘逸灵动;欧词如兰,似春兰多姿绽放,沈婉馥郁婀娜多情。

责编:袁海波

上一篇:教改没有万灵药 教师优秀最重要 下一篇:我们这个时代的“基础教育”